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日本与苏联的胜利:从干岔子岛事件到张鼓峰事件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3-01-04

详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古巴导弹危机往事

高科技总体战与混合战争:流浪的橡树的俄乌战争全集(2月24日-11月13日)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1979中越边境战事前望:越柬战争之进攻金边

火力决胜战场:越南战争的真诚镇伏击与反伏击战

舟山群岛战事:血战登步岛

舟山群岛战事:从夺岛大榭岛、桃花岛到登步岛之战

俄乌战争观察:冬季“磨盘战争”和俄乌和谈的门缝

《俄乌战争观察:从俄军江左防御战场,推演、解读乌军南方战场的“冬季攻势”……》

《俄乌战争观察:乌军的战略反攻,正在进行……》

《日俄战争的隐痛:弱小的日本,何以胆敢发起日俄战争?》

《俄乌战争观察:冬季大战前的空挡,帷幕徐徐拉开》

二战时期苏军在远东的坦克部队。

题记:

有的历史,少为人知,记住却有益开智。

开智以后,想,必为我国权益所想。也就绝不会以爱国的名义,去爱其他国家,并且将此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在83年前的这段时间,即1938年7月末至8月初,日军、苏军在中朝苏边境的张鼓峰地区,为争夺张鼓峰、沙草峰两个高地,爆发了一场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大约在图们江口上游20多公里的中国、朝鲜及苏联三国交界位置。

看似张鼓峰地区位置边远极不起眼。

不过,随着中国滨临日本海的广袤国土全部沦丧沙俄(苏联)、日本之手,当时的张鼓峰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东北最后且唯一可能经过图们江一孔路径而合法进入日本海的国土。

因此可见,张鼓峰地区就地缘位置及其战略价值而言,实为中国东北及华北的极端重要的国土。

然而,在1938年夏季,就在中国全力以赴抵抗日本全面入侵的关键时刻,在中国毫不知情、无力分心的情况下,日、苏突然引爆张鼓峰事件。

而后经过谈判,日苏秘密谈判停战,切割中国国土而重新划出苏、中、朝边境线,使得中国无辜失去了图门江流域大片领土及经图门江进出日本海的正当权益。

张鼓峰事件可谓中国抗战史上若干悲剧事件之一。

苏联史学绝对认为张鼓峰事件实属日本野蛮寻衅挑起,苏军自卫还击的边境冲突。然而,随着现在史学研究深入,从张鼓峰属于中国领土,早先并没有日苏驻军,在日苏全面对峙时代成为日苏两军争夺图们江战略制高点等等事实来看,张鼓峰事件大概率为日苏双方早有预谋而发起的边境冲突。

历史事件绝不会孤立存在。

那么,日苏双方为何要预谋发起张鼓峰事件?

这就可以从张鼓峰事件的三个历史背景去分析。

其一、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会战,使得中日战争已经全面展开。

在1938年夏季,经过南口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会战及徐州突围,中国已经初步顶住了日军全面入侵,使得日本企图速战迫降中国的战略基本失败。

当时,中国政府和抗战国军主力根据持久战战略正在撤退平汉路及平汉路以西;同时,日本不甘己方速战迫降中国的战略失败,为继续这个战略,只得重新组织更庞大的兵力,拉长战线,逆长江西进,进攻武汉及长江中游地区,寻求与中国军队主力决战。

于是,徐州会战结束之后及张鼓峰事件前夜,日本天皇、内阁及军部联合制定了日军攻略武汉的作战计划。

根据这一作战计划,日军将抽调关东军、朝鲜军和台湾军一部继续加强华中派遣军,以日军第11军、日海军第3舰队主力协同,从镇江溯长江往西,向九江和黄梅地区完成集结,继而预备仰攻武汉。

为配合第11军进攻,日军还编成了第2军4个师团和1个混成旅团的作战集群,在合肥、舒城集结,西进并穿越长江以北地区及大别山地区,迂回进攻,策应、配合第11军钳击武汉。

日军为发起武汉会战,抽调精锐主力编成的第11军、第2军,即占日本陆军总兵力近7成。

当时的日本天皇、内阁及军部均是野心勃勃,希望以第11军、第2军两大作战集群在1938年6至7月间发起武汉会战,总攻华中地区,在夏秋之间完成决战,实现歼灭或重创中国军队,占领武汉,逼迫中国投降和谈,完成速战决胜战略目标,然后再调兵北上加强东北边境防务。

然而,日军美梦终遭中国顽强抗战再度破碎。

彼时,日军确实如期在1938年6至7月间发起武汉会战,并且凭借其强大的陆海空军力相继攻占了安庆、马当、彭泽、湖口等长江要塞,一路向武汉推进……

然而,战至1938年7月末至8月初,日军在攻占湖口占据武汉会战的主动态势下,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同时,日本军政各大山头也出现空前激烈的战略分歧。

这时,日本犹豫决策,攻势减缓,使得中国军队有了近20天的战略时间,得以调整防御,整军再战。

向华中推进的日军战车部队。

张鼓峰地区的伪满边防军和当地居民。

由此耽误,日军抢在秋季之前结束武汉会战的战略企图彻底落空,从而开始全面陷入中国战场泥潭……

如今再看,日军当时减缓攻势,除却国军浴血抵抗予日军极大杀伤和日军物资消耗极大,部队疲惫亟待休整之外,突然爆发的张鼓峰事件也在战略上对日军形成了牵制。

从事实和常识分析,可见日军当时全力以赴忙于侵华战争,绝不会愚蠢到寻衅苏联、两线作战的地步。

反之,当时苏联方面则有发起张鼓峰事件的三个条件:

首先,苏军在远东地区有足够的作战兵力且备战已久。

其次,苏军通过在东北边境对日冲突,可以在名义上支援中国抗战从而部分兑现中苏南京友好条约条款。

再次,苏联发起张鼓峰事件可以抓住日军战略无暇转身的空挡,事半功倍地重新规划苏联与日本关系。

可见,苏军相比日军,更有主动发起张鼓峰事件的实力和动机。

当然,从事实上去看,虽然张鼓峰事件重创中国利益,但是在当时帮助中国争取到武汉会战的战略时间,对中国抗日战略也有一定军事价值。

日本陷足中国战场,显然也是苏联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二、张鼓峰事件为干岔子岛事件延续,为日本、苏联既定远东战略的延续。

在1936年至1937年期间,在中日关系日趋恶化,日本不断重申满蒙生命线的大势下,苏联非常希望通过一场或者几场边境事件,在不激化日苏关系前提下,证实日军的战略方向,同时夯实日本专注侵略中国的野心。

就此,在这段时间,日、苏两军在边界频繁擦枪走火,相继酿成数百起边境摩擦事件。

这些边境摩擦事件中,尤以干岔子岛事件影响最大。

那么,干岔子岛事件来龙去脉究竟如何?

原来,干岔子岛位于黑龙江在逊克县奇克镇附近,主流靠近中国干岔子村一侧,因而得名干岔子岛,或称“北套子”。

干岔子岛由4个冲积沙岛组成,全长约6.5公里,宽约3公里,面积约19.3平方公里。因为岛上流沙淤积、富产金沙,清末即有中国平民登岛淘金,使得岛上烟火旺盛,名气外扬。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窃据东北,因为干岔子岛地处边远,日本无心顾及,仅留伪满军守岛。

同时,当时苏联忌惮日军,也小心戒备,无意踩线。

1937年6月19日,中国华北局势空前紧张。

这天,苏军边防军突然开火,击退了干岔子岛的日军及伪满边防军,驱逐和绑架了岛上采金工人,相继控制干岔子岛、五阿木河岛等两个小岛,插上了红旗。

日苏代表在东北边境谈判勘界。

6月22日,日苏双方为争夺两岛,都是调动了师级兵力,剑拔弩张,枕戈待旦。

事态继续激化。

6月30日,日苏外交斡旋无果,渐趋搁浅,苏军眼见日军疏于戒备,即调动3艘炮艇开进黑龙江南侧水道,突然向着南岸小股轻装日军、伪满军开炮。

然而,苏军指挥官头脑粗糙,全然没有想到这是日军演戏。

苏军炮艇几发炮弹打去,正好授人口实。

就此,等到埋伏南岸丛林的日本战地记者取证完毕,日军快速以预先部署和准备好射击诸元的数门野炮发炮还击,当即击沉、击伤苏炮艇各一艘。

苏军唯一完好的炮艇见势不妙,当场奔命。

被击沉的炮艇官兵则弃船跳江扑腾,向北岸苏联方向逃生。

然而,日军事先准备充分,当然不会轻易让落水苏军官兵脱逃生天。

于是,日军大炮狂轰,机枪扫射,稀里哗啦即将约37名正在泅渡的苏军官兵全部杀死。

战事结束,日军自恃占理,索性掀了谈判桌,驱逐了苏联代表,派兵完全占领干岔子岛。

这即是抗战爆发前夜的干岔子岛事件。

事件发生,日苏两国外交均是高调、强硬地相互撕咬。

谈判继续久拖不决,日苏双方都是虚张声势,向两岛地区部署了更多部队及重炮、战机等。

一时间,苏日两军磨刀霍霍,看似大战一触即发。

眼见日本在外交、军事方面如此强硬,苏联高层对日本或者北上、或者西进的战略方向更是不明所以,一时满脸茫然。

于是,为了不进一步刺激日本,就在日苏对峙局势日趋紧张关键时刻,莫斯科电令远东,要求苏军尽快向日本提议以和谈解决事件。

这时的苏联正值国内肃反运动扩大化,纳粹德国扩张激起欧洲局势变得复杂动荡等影响,因而,苏联高层急于修补国内军政乱局,同时将苏联主要战略方向调整转向欧洲,又不明白日本战略意图,因而不惜低声请求和谈,意图尽量稳定远东局面。

苏联如此,日本亦然。

当时,正值卢沟桥事变前夜,中日华北局势日趋紧张,日本关东军高层战略思路本就无意苦寒、贫瘠的西伯利亚,而是倾向经略东北,并在华北复制九一八事变,鲸吞华北作为东北战略屏障。

因此,日本本就无意对苏联激化边境矛盾。眼见苏联提出和谈,日本军政高层和关东军很快达成共识,决定为集中力量实施完成“三个月征服中国”的速战决胜、迫华投降谈判的战略,接受了苏联和谈解决干岔子岛事件的建议。

为使得干岔子岛事件尽快进入苏日两方外交谈判的解决轨道,双方均是严令将军队调出战区,完全约束各自军队的极端军事行动。

日本朝鲜军主要由日军陆军第19师团、第20师团组成,长期驻占朝鲜。

双方政客心诚则灵,就在7月2日晚间,通过外交谈判快速达成了双方撤军的初步意向。

然而,在意向达成以后,日苏谈判就日军就击沉苏军炮艇等枝节问题喋喋不休,迟迟没有进展,双方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如此拖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军全力以赴发起侵华战争,战略方向完全明朗。

就此,日苏双方一拍即合,快速也就迅速在苏军提出赔偿问题上作了象征性让步,为干岔子岛事件划上了句号。

干岔子岛事件可谓日本与苏联在远东对峙的一个分水。

干岔子岛事件通过外交得以解决,但是,本就有着日俄战争心理优势的日军关东军目睹苏联军事表现,外交退让,更是没有将苏联放在眼里。

因而,干岔子岛事件结束,日军关东军调动20余个野战大队、6个飞行中队等精锐部队入关助战华北日军。

后来武汉会战爆发,日军关东军全无顾忌,继续调兵入关,使得日军关东军仅有第1、第2、第4、第7、第12、第23和第104师团等7个师团。

此外,日军还将日军朝鲜军第20师团调往中国华北战场,使得日军朝鲜军在朝鲜境内及中国、朝鲜、苏联边境地区的卫戍部队仅剩1个第19师团。

到了1938年夏季,日军在东北、朝鲜防务更加空虚。

于是,苏联等来了战机。

彼时,苏联虽然急欲将战略方向转向东欧,但是转向之前,苏联贪心,意图抓住日本发起侵华战争无暇转身的关键时刻,择点炮制一场有限规模的边境冲突,稳定和重新构成日苏关系。

然而,苏联并没有考虑到日军对苏军充满轻蔑和作战顽强。

这也就使得苏军以优势兵力择点张鼓峰发起小规模边境冲突,但因日军顽强反击,不得不继续添油加兵,不断升级升级战争,终究使得这场本该仿照“干岔子岛事件”的战术级别的边境冲突,演变为影响极大的战役级别的张鼓峰事件。

其实,就抗战历史来看,正如苏联意图通过这些事件考察、夯实日军西进侵略中国的战略,日本同样也通过这些事件,即看清了苏联意在东欧,全无援华诚意,更无在远东与日本动手的战略意图。

就此,日本对东北及远东再无顾忌,终于向中国发起了全面侵略战争。

然而,这段历史却很少被人详细解读。

直至现在,很多综述干岔子岛事件和张鼓峰事件的文章总会惋惜认为,如果当时这些事件扩大化,那么,或者可能阻止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这是一种书生漫想。

试想,假设日本如果没有对苏联战略有着明确了解,怎么可能无视强大的苏联和东北边防,冒险向中国发起全面侵略战争?

可见,诸如干岔子岛事件和张鼓峰事件,实则为日本与苏联在桌面下互相摸底,互相表白战略意图的边境摩擦事件。在某种意义上,对日本引发卢沟桥事变及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有着非常特殊和关键的影响。

其三、受中苏南京互不侵犯条约影响,苏联需要一场象征性边境冲突来缓冲国际舆论影响,支援中国抗战。

1937年8月21日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中苏自1927年交恶之后的一次外交突破。

当时,苏联与日本为远东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则与日本已经处于全面战争状态,因此,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核心就是联合抗日。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在重申“斥责以战争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方法”,“反对以战争为施行国家政策之工具”的同时,约定形成了“两方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于彼此的任何侵略”等条款。

中苏南京条约尤其强调,签约两方在一国受他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侵略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以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用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1938年夏秋时期的侵华日军战车部队。

此后,为坚定南京方面的抗战决心,苏联顶层巨头更是口头鼓励中国抗战。

1937年11月中旬,苏军头号元帅伏罗希洛夫通报了正率中国实业代表团访问莫斯科的兵学大家杨杰,声称苏军“正在备战日本”。

随后,斯大林亲自接见杨杰,更是掷地有声:

“……如果日本(侵华)将要取胜,那么我们将参战……”

事实上,从1937年8月中苏缔结条约,11月苏联高层誓言援华,中国已经处在南京会战失败,首都沦陷、日军长驱直入华中地区的战败边缘。

然而,当时苏联固然有着极为有限的军火援助,并没有兑现“备战、参战”的承诺,使得中苏南京互不侵犯条约犹如空谈。

彼时中国、欧美舆论为此哗然。

莫斯科尴尬之余,看准日军在东北、朝鲜防务短暂空虚的窗口,也就有了一次走出日俄战争阴影,对日本丢石头碎窗户的勇气。

1938年7月,苏军边防军约40人进驻了张鼓峰之主峰,开始修建工事。

显然,苏军最初仅想炮制一次类似“干岔子岛事件”的战术性边境事件。

17日,苏军击毙了一名巡逻边境的日军宪兵。

20日,日本向苏联提出抗议,要求苏军立即撤退。

日军要求遭到苏方拒绝。

于是,苏联调动驻波塞图地区的步兵第40师前往张鼓峰战区苏联境内驻防,并以莫斯科直接命令,要求该师派出2个步兵营,部署张鼓峰地区。

为此,日军朝鲜军第19师团奉命将其第38旅团主力调往张鼓峰地区。 

1938年7月20日,为了不影响侵华战争及武汉会战,日本内阁和军部达成共识,决意外交解决张鼓峰危机,明令朝鲜军将第38旅团调出战区

然而,这时国际及中日局势与一年前干岔子岛事件时期,已经完全不同。苏联眼见日本提出谈判,却骑虎难下,难以谈判解决冲突。于是,日苏谈判陷入僵局。

日苏谈判陷入困局,历来下克上的日本陆军、关东军、朝鲜军也就有了军事解决张鼓峰事件的决心。

日军三方心照不宣,为避免扩大日苏事态,决定以关东军出动炮兵、陆航、战车、后勤等技术兵种,加强配属朝鲜军,由朝鲜军出面,执行对张鼓峰苏军作战。

1938年7月30日,夜间,第19师团第38旅团主力再次出动,秘密前出图们江西岸,在得到日军关东军在炮兵、陆航、战车、后勤等技术兵种加强后,开始攻击张鼓峰。

张鼓峰事件就此爆发。

战事一开,日军第19师团得到关东军的火力加强,炮火猛烈,攻势犀利,因而战至31日凌晨,苏军溃败,日军相继占领张鼓峰和沙草峰等目标。

苏军远东方面军司令布柳赫尔元帅。

此前,苏军远东方面军司令布柳赫尔元帅按照莫斯科命令,已在国境内纵深进行战备,眼见初战失利,即刻调上后续兵力,再向张鼓峰等地区发起冲锋。

这是日本与苏联之间爆发的首次机械化战争。

机械化战争为当时的多兵种、多军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

然而,苏军正值全军参与肃反运动,高级将领参加“运动”,一番“跳高跳远跳楼”,无不或死或伤或残废。因而使得苏军无论士气、指挥等等,都无法与正在风头的日军相提并论。

8月2日,苏军大批飞机轰炸日军张鼓峰前线,及轰炸靠近张鼓峰的庆兴、古邑等朝鲜交通要地,配合苏军步兵第40师主力向日军张鼓峰、沙草峰防线发起冲锋。

然而,出乎日军高层与苏军预料,日军第38旅团以弱胜强,居然守稳了张鼓峰、沙草峰防线,数次击退绝对优势的苏军地空方面的进攻。 

8月3日,布柳赫尔亲自指挥反击失利,莫斯科及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当即越权架空布柳赫尔元帅,任命远东方面军参谋长什捷尔恩任苏军步兵第39军军长,统一指挥张鼓峰地区战事。

——战后,号称远东军魂的布柳赫尔元帅被控告放水日军,激起斯大林愤慨,而被清肃、痛殴、枪毙。

苏军第39军,为苏军应变张鼓峰事件专门编成。

该军下辖步兵第32师、第39师、第 40师,机械化第2旅、第59边防警备队和航空队等组成,总兵力至少领先日军5倍优势。

什捷尔恩调整步兵第39军作战部署,决定以加强了坦克营的步兵第32师、步兵第40师、机械化第2旅分路由哈桑湖南、北两端钳击张鼓峰主峰,同时,以航空兵及重炮打击张鼓峰日军防区纵深及补给线,配合地面部队攻击。

8月6日,苏军以5倍人数优势的地面部队,及绝对优势的航空兵、重炮、坦克兵力,向张鼓峰日军防区发起总攻。

这是一场毫无悬疑的作战。

然而,第38旅团这番顽强作战的战报传来,日军第19师团师团长尾高龟藏中将抗命东京,决定再调援军助战。

为此,日军在失去张鼓峰、沙草峰主阵地之后,以有限兵力先后进行20余次反攻,双方贴身鏖战,反复争夺直至8月9日,苏军这才勉强占领了日军张鼓峰、沙草峰地区的大部阵地。

就此,日军求胜无望,在东京强硬命令下,只得退出战区。

眼见作战目的达到,本就无意刺激日本的苏军当然也就心照不宣,随之停止追击。

8月10日,苏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张鼓峰停战协议》

东北边境上正在谈判的日军与苏军军官。

1938年的日军炮兵和战机。

次日,日本军部下令朝鲜军停止对苏军作战。

同时,苏军也是全面停火。

至此,日军与苏军同时从实际战线各自后退500米,开始细节谈判。

当时,苏军为表停战诚意,事实上退步更多,以至于苏军退后,战前双方曾经搏命争夺的张鼓峰大部地区都成为没有驻防的缓冲区。

张鼓峰事件的结局,看似苏军有了张鼓峰地区大部实际控制权,赢得战役胜利。

不过,张鼓峰事件爆发以后,日军为保障武汉会战作战,相对克制投入作战,仅以日军第19师团第38旅团这一个成建制的二流精锐部队,便在数日对抗苏军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并且给予苏军重创。

战后统计,苏军方面伤亡约3500,其中伤2700,亡800。

日军方面伤亡约1400,其中伤 900,亡500。

在兵力、火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张鼓峰事件的战损交换数字使得日军对苏军产生更大的轻视。

当时,关东军司令部研究了张鼓峰事件,关东军总司令植田谦吉大将专门签发《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

纲要指出,下次关东军在遇到与苏军发生类似国境纠纷,就参考朝鲜军第19师团第38旅团方式,坚决回击,并借机占领争议地区,坚决守住,造成既成事实,迫使苏联承认关东军的领土要求。

显然,有着《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的制导,就有了后来爆发诺门坎事件的可能。

张鼓峰战事以后,擅专扩大作战的日军第19师团长尾高龟藏中将并没有为张鼓峰事件扩大化而遭到处罚,反而因张鼓峰事件作战出色,而在同年11月9日,升任驻防中国济南的第12军司令官。 

日军设置第12军除却为了侵华作战,还有应急支援绥察边境,对抗苏军目的。

后来,在1939年诺门坎事件,关东军北进受挫,尾高龟藏作为对苏军作战专家,接替多田骏出任了关东军第3军司令,即主要负责对苏军作战。

显然,在日本看来,他们在张鼓峰事件既以少敌众,重创苏军,更打出了苏联无意干涉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打出了苏联外交承认伪满,这显然是日本的战略性的胜利。

然而,张鼓峰事件的胜者绝非仅仅日本一方。

张鼓峰事件作为战役级别的战事,突然爆发而又迅速结束,日苏两军通过这场激战打出两国真实战略意图,当然使得苏联、日本各自兴高采烈。

苏联同样高调宣传、庆祝张鼓峰战事胜利。

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苏联歌曲喀秋莎,即出自苏军文工团为庆祝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创作。

那么,既然日苏都是胜利者,谁又是失败者呢?

图们江风景。江的那端,便是出不去的日本海。

当年,在日苏谈判中,日本方面急于善后张鼓峰事变,便同意将张鼓峰划为苏、中、朝界山,并任由苏军将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边,仅给中国居民留出一条通往中、朝、俄交界的防川这个狭窄“通道”。

就此,中国终于失去了图们江出海口,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二战之后,中国孱弱,无法改变遭到苏、日联手宰割的事实,于是,作为中国的领土,张鼓峰最终变成了中、俄、朝三国界山,宛如勒石,沉重压在那段少为人知的历史。

综合资料分析、推演的写作较辛苦,还望我的朋友们能够阅后点转。
私人微信,仅加读友,简单说明,然后添加。

2022年11月30日。
橡树笔于广都铭贤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