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楝树-2024观察一棵树:苦楝引蝉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古书中记载:“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
一候·鹿角解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今年第一次听到蝉鸣是在夏至前一天,也就是 6 月 20 日 。傍晚散步的时候走在马路边,小区外墙的香樟树上,一声细长的蝉叫瞬间让我感觉到夏日的大幕正在蝉鸣声中徐徐拉开。虽然夏至的第二候才蝉始鸣,但是在上海提前十天听到蝉叫也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儿,毕竟古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物候特征是以中原地区为蓝本的。
而今年第一次见到蝉的真身却是在楝树上。前天,就在我站在桥头观望楝树的时候,一只不知从哪里飞来的蝉扑棱着翅膀停在了一根楝树枝上,就在我把手机镜头拉近对着它拍照的时候,也许是没找好落脚地点,它围着树杈转圈圈,一会儿就转到树杈背面,隐藏了身。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很快我在另外一根树枝上又捕捉到一只,这只蝉正安安静静地挂在枝干上一动不动。
两只蝉都没有发出叫声,所以我也无法判断它俩的雌雄。雄蝉因为胸部具有发生器而能长声嘶鸣,被诗人歌之咏之。说它“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咏物是为了自喻。古人认为蝉饮露水,不食人间烟火,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将蝉视为高洁君子的象征。
蝉的一生经历了蜕变和再生,从幼虫到成虫的过程被视为一种重生。在有诗歌歌咏之前,蝉纹就出现在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玉器、陶瓷等工艺品上。商周,蝉纹就常常被刻画在各类器物(如鼎、爵、觚、盘等酒器和食器)上。
在古代文化中,蝉还常与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汉代时期,用玉蝉陪葬盛行一时。玉蝉常被作为陪葬品玉玉晗放在死者口中,寓意着死者的灵魂不灭和重生。
不仅如此,蝉和佛教也有很深的渊源。在山东博物院收藏了一尊东魏至北齐的蝉冠菩萨像。在菩萨头戴的宝冠正中就雕琢了一只精美的石蝉。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原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的二徒弟“金蝉子”(又称金蝉长老)转世,唐三藏由金蝉子真灵转世为东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蝉脱壳”之意,所以人们将脱壳变身的蝉作为长生、再生的象征,因此在《西游记》中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
说到这里,早上拜读楝树组的组长龙胆花的推文“最美黄昏楝”时,文中提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凉晒落水经文的那棵树据说是楝树。这可让我始料未及。还有资料说佛祖曾在苦楝树下证得圆满,所以苦楝树在佛教中被视为神树,又称为“欲界树”,也是菩提树的一种,苦楝树的伞形树冠也被用来象征佛法的广博。
苦楝引蝉,又得知苦楝树是开悟之树,对苦楝的认识又多了一个角度。这也是一群人观树的乐趣。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