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北城市群如何打造“硬核”之翼
”
俯瞰江西,上饶、景德镇和鹰潭成“品”字形雄踞赣东北,三地地缘相接、山水相连,构成“两翼齐飞”的东翼板块,是江西重要经济增长极。
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赣东北城市群要坚持大开放引领大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赣东北城市群加速融入长三角,是全面对接和融入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江西从更高层次参与区域分工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机遇。
三地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开放图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精彩跃升?
上饶吉利汽车焊装车间。徐斌/摄
上饶:当好融入长三角的“领头雁”
长三角,融则近、通则达。
“东大门”上饶毗邻浙江、福建、安徽,是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也是赣东北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辐射源,在促进区域合作开放中具有引领带动作用。
爱拼敢闯的上饶人一次次敲开合作的大门,与长三角“越访越亲”:赴长三角地区跟班学习,作为特邀嘉宾参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建设大会,与上海松江区、徐汇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饶向东开放合作的步伐越发坚定。
制造强,则城市强。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上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
近年来,上饶围绕光伏新能源、光电、汽车、新材料等“八条战线”精准招商,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上饶新引进项目中来自长三角的项目有188个,占比53.7%。
当笔者走进这片发展的热土,到处可见“活跃跃的创造”,触摸到经济发展跳动不息的脉搏。
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机械臂正在高速运作,赶制出口海外的订单;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上饶基地总装车间内,一台台新能源轻卡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和调试,即将整装列队驶向全国;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研发生产的超声刀产品、激光产品、电子健康监测产品等进入百姓的生活。
承接长三角资源并非简单项目腾挪,而是产业深层次“洗牌”。
今年5月,江西博铖能源有限公司年产80万套太阳能光伏逆变器及其配套项目落户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至此,上饶光伏产业全链条渐露雏形。
以制造业为根基,发挥区位优势,以示范区建设助推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 ,是上饶做大做强产业支撑、构筑自身发展高地的重大课题。
浙赣边界,山水相依,如今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的设立,把两地从“邻里”变为“一家”。
“我们总部原来在浙江,去年5月落户玉山,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营商环境非常好。”江西大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志超说。
该示范区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壁垒,分别发挥了两省在科技、人才、资本与生态、低成本要素等优势,目前已成功签约长三角大项目6个,合作成果9项,融合互补效应持续释放。
成熟的基础配套、各类商业集群、立体交通路网等不断拓展,诉说着上饶发展的故事。
如今,物流仓储分拨中心、上饶无水港竣工投用,国际陆港加快建设,连通全国的“大动脉”越来越紧密;“海铁联运天天班”稳定运行,“飞地港”——福州(宁德)港上饶码头成为上饶市距离最短的出海口……走向世界的新通道越来越多。
综观上饶,公路、铁路、水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随着交通通道、产业融通渠道的打通,上饶与长三角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双向奔赴的格局日渐清晰,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与日俱增。
景德镇陶溪川夜景。
景德镇:做足现代化国际瓷都的“大文章”
景德镇因瓷而兴、因瓷闻名。
开放与包容,铸就了景德镇的城市品格。
2019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千年瓷都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加快把战略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立足陶瓷文化资源、做好开放提升文章是景德镇发展的最优解。
文化是景德镇的灵魂。
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靠的是深厚文化积淀和坚定文化自信。
按照“一轴六陶、一城千馆”布局,景德镇将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到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国家文化交流客厅、国际文化交流名城品质。
自然风光造就了诗画景德镇,人文景观的打造彰显景德镇的内涵。走进陶溪川,包豪斯风格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吸引游客驻足打卡。
这方160万平方米的文创街区,保留着原有风貌,在美术馆、手工艺品展销等丰富业态加持下焕发出“年轻态”。
夜幕降临,一个个摊位次第摆开,一件件陶瓷作品琳琅满目……“摆摊”成为陶艺爱好者交流的平台,“赶集”成为追捧的新时尚。
“来了就不想走。”以瓷为媒、以文会友,这座城市吸引着3万余名来自国内外的“景漂”来这里扎根。
2022年,景德镇出台《关于促进“景漂”人才进一步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为吸引更多创客来景德镇寻觅“诗与远方”提供便利。
“90后”陈赛杰是浙江人,上学时看到学长学姐创业成功,他也跃跃欲试。毕业后说服父母资助创业资金,一间屋子、一台拉坯机、半袋泥巴……工作室很快就成立了。
“房租是很多创客面临的问题,在景德镇租下一座废弃厂房的一半作为工作室,一平方米才9块钱。”陈赛杰向记者盘算着租金成本。
国家文化交流客厅,意味着要代表国家开展交流活动。
以陶瓷文化为核心,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架起了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与国外20多个产瓷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参与感知中国、今日中国、“丝路瓷行”等外事外交活动;承办国际性大展大会……魅力瓷都积极拓展文化交流,“朋友圈”不断扩大,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陶瓷文化的魅力。
航拍鹰潭国际陆港集装箱作业。费小佳/摄
鹰潭:唱响有色金属产业的“重头戏”
鹰潭“六省通衢”,邓小平同志曾赞誉“鹰潭是个好口子”。
“好口子”的区位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胜势?怎样摆脱人口、土地等资源限制,突破现有城市能级?
提升产业价值,是鹰潭的不二选择。
有色金属是我省有望创万亿级规模的重点产业,而鹰潭正是有色金属产业核心区,铜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国14%、全省70%,电解铜、铜材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11.2%和13%,是全国铜企业最集中、产业链最完备、产品门类最齐全的城市。
铜产业是工业的“顶梁柱”,这是鹰潭发展的信心所在、优势所在、底气所在。
继续在该领域保有领先地位,提升话语权,在产业变革中孕育更多独角兽、瞪羚羊和隐形冠军,是鹰潭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今年7月,我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全力做强做大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条。
鹰潭锚定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目标,通过实施强基韧链、协同发展、品牌增效、数字赋能、壮大培育五大行动,全力推动铜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在鑫铂瑞的产线上,一件件烧成赤红色部件在自动化设备中锻压铸造,形成一小片铜箔,其中最薄的铜箔仅有3.5毫米。这是鹰潭做铜产业高端增量的缩影。
过去鹰潭铜业产值很高,但平均利润不高,以初级铜产品加工为主。拿什么撑起“铜都”招牌,鹰潭转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铜合金、铜箔等精深加工。老路走出新花样,铜企业也迈向差异化竞争的“蓝海”。
当下,鹰潭正崛起一座座“智慧工厂”,锻造出一项项新工艺新技法。
实施的178个工业技改项目,超75%的铜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成功带动铜业转型升级。
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持续为发展“补血”“造血”。
鹰潭铜产业带动贵溪、余江、月湖与弋阳全面协同发展,共同将铜及铜加工产业集群做强做大,解决了鹰潭生产要素不足的难题。
如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强化全球资源对铜产业的配置、构建产业融通的新格局?
站在鹰潭国际陆港或许可以窥见答案。
钢铁轨道交错伸向远方,列车宛如长龙整装待发。今年1至5月,这里已有世界各地装载铜原料的集装箱约6000个标箱到达陆港。
家门口有了“出海口”,真正实现铜产品“买全球、卖全球”。
迈上“二次”创业的新征程,鹰潭发出“党政主要领导至少拿出50%精力抓招商安商”的号召,不久这片热土将会孕育出更多铜工业的璀璨明珠。
赣东北三市,虽然定位分工不同,资源禀赋有别,但正在抱团融合、同向而行,拼接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成为江西区域经济版图的“硬核”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