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4年烧不尽的大山“红烛”

熊云 当代江西 2024-05-12

44年来,他走得最多的路,是那条蜿蜒的山间小路;44年来,他牵挂最多的人,是那群可爱的山里孩子。


石武荪在华山镇社区进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作者供图

岁末寒冬,山里头显得更清冷,但石武荪的心里却是暖洋洋的。就在去年11月底,他赴北京现场录制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石武荪的电视节目,这份荣誉在他心里显得沉甸甸。从北京回来后,他继续奔赴黎川县各单位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发挥退休之后的余热。
镜头拉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
初心,一切为了学生
1979年,家境贫寒的石武荪高中毕业。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很多,华山垦殖场给了他参军入伍、到场部医院当实习医生等选项。正当石武荪犹豫何去何从的时候,麻坑大队书记来找他,说:“你是知识青年,有文化,还会讲普通话,愿不愿意到小学教书去,当个‘赤脚老师’?”
麻坑村地处大山腹地,交通闭塞,离县城远,教学条件非常艰苦,每个月只有十几块工资。当时,但凡读了点书的年轻人,都往外发展。
石武荪说,当一名老师是自己的梦想,于是他欣然接受了大队书记的“邀请”。
20世纪80年代,麻坑村小设在生产队的一个破旧仓库里,没有围墙瓦舍,课桌板凳都要学生自带,遇到阴雨季节,坑坑洼洼的道路总是泥泞难行,孩子求学甚是辛苦。但当时的这个学校,却是附近十里八村唯一的学校。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学,石武荪采用复式班教学的方式,一人教三个年级,车轮战般上课。那个时候,石武荪几乎一天站到晚,就这样守着方寸讲台。
生产队给他的工资一年仅300元,石武荪说,钱少点没关系,只要孩子们有书读就行。就这样,一人一校的麻坑村教学点就这样办起来了。
石武荪给学生们上课。作者供图

有一次,石武荪高烧一夜未退,第二天早上人还是昏昏沉沉的。家人都劝他去看病,退烧后再去上课。可石武荪说,村级小学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机动老师,我不去上课,孩子们就得停课,那不行。执拗的他还是径直去了学校。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吹进了偏僻的麻坑山村,年轻人都纷纷外出闯世界。有高中同学相邀他外出创业挣钱。家人也说:“你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工资却少得可怜。以后老师的门槛会越来越高,等大批师范生来了,这教师不是谁想当就配当。”
犹豫几次后,石武荪向孩子们透露出要辞职的想法,孩子们都愣了,有的大声嚷着:“石老师,你不要丢下我们!”有的就只是默默地看着石老师,只有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那天回家的路上,石武荪觉得,每一步都走得沉甸甸的。那晚,石武荪抽了一宿的烟,想着家人说的“教师不是谁都配当”的话语,想着孩子们的样子,石武荪决定选择成为“配”的那个。
1995年,石武荪通过刻苦自学,考取了南城师范学校。毕业后,石武荪成为一名国家正式教师,仍然回到了条件简陋的麻坑村小任教。
其实石武荪曾有多次调到乡镇中心小学或县城学校任教的机会,但山里的孩子们舍不得他走,石武荪与孩子们也有了难以割舍的情结。每次,他都婉言辞谢了,一如既往坚守在大山深处。

石武荪在家访时,向家长介绍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作者供图

爱生,倾注一腔真情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是孩子们看世界的“镜子”。石武荪表示,他甘愿做一个引路人,为孩子们连接起大山和外面的世界。
一次,开学几天后,仍然不见麻坑村曾家湾村小组的曾红同学来报到上学。原来曾红的父亲双目失明需要照顾,家人不想让孩子继续上学了。石武荪了解情况后,立即帮曾红垫付学费,动员家长让孩子来上学。
曾琴同学家境贫穷,开学时交不起学费,想中途辍学,石武荪又急切地找到孩子的父母商量,先让孩子来读书,学杂费自己垫付。
类似情况的孩子不是一两个。每逢开学,石武荪都需提前准备好一些钱,帮助孩子垫付学费,有的家长手头宽裕了便会还上,有的到了年底送一些猪肉来,垫付的钱也就不了了之了。石武荪说,自己花点钱是小事,孩子因为没书读而成为文盲就是一辈子的大事,耽搁不起。
打工潮兴起,山里村民纷纷选择外出务工,留下了大量留守儿童,让石武荪不得不多花心思,不光是管学习,还得管生活、管安全等。
石武荪给学生们上“安全第一课”。作者供图

陈凯同学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照管。一次,石武荪在课堂上发现陈凯精神萎靡、眼神呆滞,直觉告诉他,这孩子病得不轻。一分钟都不敢耽搁的石武荪赶紧骑上车把孩子送到几十里外的华山镇卫生院,经紧急诊治后孩子转危为安。
医生严肃地对石武荪说:“孩子中毒都成这样,你这父亲是怎么当的,再晚来几分钟孩子可就没命了。”石老师没有解释什么,只是默默地垫付了医药费,一直等到孩子的爷爷来到医院。
老人家两眼噙泪,动情地对石老师说:“要不是你及时送孩子到医院来,那后果不堪设想,我将如何向我的儿子儿媳交代呢?你就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啊!”
每逢春天雨季,山村道路常发生山体滑坡,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会安排老师接送学生。石武荪在麻坑村小和华联村小任教时,总是主动负责路途最远、地段最危险的学生,直至把学生交给家长,才放心返回。
农忙时,乡村的孩子家中无人接送,一些低年龄段的孩子只能步行三里路来学校,往往走到半路走不动了,坐在路上哭。石武荪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每天骑着车去路上故意偶遇他们,顺路带他们来学校。
每当看着奔跑的孩子们,石武荪知道,他们纯净的笑容背后,都有着真实又辛酸的家庭故事。而这些孩子的希望,都藏在一代代乡村教师的坚守和无尽的师爱中。
石武荪在校外现场讲授安全知识。作者供图

敬学,扮靓一片芳林
几十年如一日地站在三尺讲台上,石武荪对自己的要求丝毫没有松懈过。
“ 就教书而言,我觉得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何而来,当然是从书中而来。读书、教书是我一生的追求,而知书、写作也是人生的一种享受。”石武荪说道。
石武荪不喝酒、不抽烟,也不打牌,一门心思放在工作和学习上,除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方法外,他还刻苦学语文、学语法,学教育学、心理学,千方百计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提高教学能力。
石武荪不但语文课上得好,文章也写得不赖,创作的微型小说和杂文经常见诸报纸、杂志。而他的创作热情,不但提高和陶冶了自己,也影响和带动了他的学生。
在石武荪的指导下,学生张玉媛2004年荣获全省青少年学生“兴赣富民奔小康”读书教育活动征文比赛三等奖。
他的务实好学精神,也给学校的青年教师树起了一根看得见、摸得着的标杆。2014年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吴静,参加全县的教学基本功比赛一举夺得一等奖。
而石武荪本人获得的荣誉那更是不差累黍,抚州市“清风苑杯”廉政征文三等奖、市“我的教书育人故事”师德征文一等奖、市“素质教育月”心理健康教育评比三等奖……
润物无声,施爱有道。石武荪用爱撑起山区教育的一片蓝天,也串联起一位普通教师平淡而不平凡的从教人生。
石武荪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作者供图

无声,用爱浇灌生命
2020年4月,全国疫情蔓延,石武荪的旧病又犯了,儿子让他南下广东养病。但石武荪深知,自己成长于这山间田野,是立于这三尺讲台的,学生们的每句“石老师”都是伴随半世的乡土情怀。
石武荪不仅没有离开,还时刻关注着每个孩子的健康动态,经常科普疫情防护知识,尽其所能地护着这些孩子义无反顾地去追光、去圆梦。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做了44年大山里的守望者,石武荪始终坚持用爱浇灌着教育事业,点亮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
石武荪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踢球活动。作者供图

2022年6月,石武荪被评为“江西好人”,同年8月又获评“中国好人”。面对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誉,石武荪却说,他不过是290万乡村教师中,最普通的一位,没有什么金光闪闪的本事,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该做的事。回忆执教一生的时光,在这44年的坚守里,他看见了这世上最美的星星,是山村孩子的眼睛。
2023年9月,石武荪正式走下耕耘了一辈子的讲坛。闲不住的他,又被黎川县委宣传部聘为编外宣讲员。于是,石武荪又奔走在各单位,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时间镌刻崭新的年轮,岁月记录前行的足印。石武荪继续发挥余热,他的脚步在岁月的风雨中走得匆忙、坚实……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欧阳修与苏轼的忘年之交
鄱阳:产粮大县为何年年高产
这场大雪让我们再次想起“尔滨”
石城:温泉经济再升温
一个省级贫困村的逆袭密码

“江西第一人杰”吴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