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催婚”与“恐婚”的较量背后

曾德斌 当代江西 2024-05-12

如何引导年轻人在多元化的社会变化中选择正确的婚恋观、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提高人口发展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是我们全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


“你都老大不小了,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春节假期,你是否遇到了这些熟悉而又直击人性的“灵魂拷问”?不管是正处在恋爱关系中的男女,还是尚在等待爱情的单身青年,年关都躲不开催婚这道题。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22年我国初婚人数为1051.76万人,比2021年减少了106.04万人,同比下降了9.16%, 初婚人数首次低于1100万人。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年轻人的婚恋观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图源网络。

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导向作用。
传统观念认为,婚姻是一种家庭责任,是一辈子的承诺,因此,老一辈的婚姻观念显得较为传统和保守,也比较纯粹,他们认为,到了什么样的年纪,就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顺应天道而为之。
《诗郑风》曰:“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白虎通》解释说 :“婚姻者何谓,婚时行礼,故曰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说的就是创设夫妻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婚仪式。
而从法理的观点看,民法典关于婚姻家庭的论述是,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从这个角度说开来,婚恋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性问题,既有情理的意义,也有法理的要求,本质上还是一种经济制度。
但在当下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年轻人群在外貌主义、物质主义、浪漫主义、攀比主义和本位主义的叠加下,婚恋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
比如,部分青年在择偶上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社会生活压力的影响,对物质条件更加趋于务实,有的对婚姻选择更加自由化,坚持把“自己找”作为解决单身问题的主要途径,最突出的一个观念变化就是,婚姻从“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越来越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或者满意的,宁可一个人过”。

图源网络。

到底什么原因促成婚恋观的改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年轻人婚恋观的变化,究其原因,可以从人口性别比例、时代的发展、个体意识的觉醒等角度窥见一二。
性别比例失调影响了婚配数量。性别比例失调的直接结果就是同龄的男性数量远远高于女性数量,人口总量中的男性比重也超过女性,在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现代社会,就意味着超过比例部分的男性将无法找到婚配对象。这种人口比例的失衡给适婚者造成一定压力。
人口比例的失衡还将引发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婚姻挤压”。简而言之,是由于同龄男性人数超过同龄女性人数,一部分男性无法或很难从同龄女性中寻找婚配对象,转而向下寻找年龄更低的女性人群,于是出现了年长男性挤占年轻男性的婚配,上一代男性挤占下一代男性的婚配权,导致代际间婚姻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加剧了年轻人婚恋观念的转变,加之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很多“80后”“90后”被迫晚婚或单身。
时代发展让女性人格更加独立。在传统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男性的体力是组建家庭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也是婚姻市场的重要筹码,人们秉持着“嫁人嫁汉,穿衣吃饭”的传统理念和现实需求。
发展到现代,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得到显著提高,无论是思想和身心都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女性自身经济能力也逐步增强,甚至超越了男性。
随着经济的独立,也为女性带来了思想和人格的独立,对很多经济已经独立的女性来说,自己条件已经很好,如果没有足够优秀的伴侣,不愿意将自己的拼搏成果轻易分享他人,婚姻应该是共赢,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换言之,婚姻已经不是生存的“必需品”,而是生活中的“调味品”。
个体需求意识的觉醒增加了婚恋的难度。年轻一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广泛的社交圈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关注,超过了对世界的关注,也超过了对他人的关注。
在这种个体需求意识的日渐觉醒下,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不愿意为了婚姻放弃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更不愿意在婚姻中失去自我。
尽管婚恋难是不争的事实,但依然有很多年轻人将个人需求摆在了第一位,这些个体需求包括物质的要求、经济基础的要求、对方情绪价值的需求、学历素养的要求、颜值身高的要求等,如果个人需求无法达到满足,组建家庭的需求也将无法成立,他们更愿意选择继续等待,宁缺毋滥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共识。

图源视觉中国。

如何引导年轻人在多元化的社会变化中选择正确的婚恋观、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提高人口发展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是我们全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
拉高一个维度,从家国情怀看待个体婚姻。婚姻是组建家庭的基础,每一个家庭都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年轻人群的婚恋观念及价值取向,不仅是影响个体的婚恋行为选择及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衡量一个家庭系统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尺度。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9亿户家庭,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对推进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为社会成员的单身青年,应充分认识到,个体在整体中不是单独存在的,也不能与整体割裂开来,个体在传统的“传宗接代”小家思维上,能否主动提升到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家国情怀上来,对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扭转低迷的结婚率,继而培育积极的育儿观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营造一份温度,从家庭引导层面关爱青年婚恋。婚恋观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婚恋教育。父母给予年轻人的婚恋教育包括沟通技巧、冲突解决和亲子教育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对年轻人责任意识、家务分工、共同育儿等的引导,让年轻一辈在正确认识婚姻上少走弯路。
同时,作为长辈和过来人,父母一定要想清楚一件事——婚姻不是目的,幸福才是目的。社会发展让每个人都有多样化的选择,幸不幸福谁说了算,只有自己说了算,因为冷暖自知。
凡事都有两面性,选择结婚的人在享受婚姻带来的归属感时,就要去承担婚姻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选择单身的人享受了个体自由,就要去承受万家灯火可能带来的孤独和落寞。
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社会发展的进步就是让每个人在不损害社会集体的利益前提下,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选择应该是多元的。
所以,作为年轻人最坚实的港湾,家庭成员应该把冰冷的催婚换成带有温度的关怀,才能更加凸显家庭的意义,而非看似关心的催婚,实则加剧年轻人恐婚的顾虑。
培育一种厚度,从长远发展纠正观念偏差。年轻一代在婚配对象选择上,受到自身个体需求的影响,更加注重实际生活的考量。
有的年轻人看重住房、私家车、家庭财富、彩礼等经济基础,更加注重对方的外貌颜值和社会关系,相处时也过于突出性格、脾气等因素在婚姻中的分量,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情理和法理上夫妻相处之道、婚姻经营之道、家庭和睦之道。
因此,在婚恋过程中,当代青年应正确认识爱情和婚姻的本质,在择偶时,应摒弃功利的眼光,将人品道德、长远发展、情感基础作为是否进一步发展的考虑因素,不可以貌取人,以经济物质条件来作为预判婚姻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
青年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充分认识自己和对方,两人在一种良性互动中共同成长发展,才能收获长久而幸福的婚姻。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寻味安远国字号“地标美食”
荷尔蒙爆棚的非遗舞蹈
经典款赣味美食,你吃过多少
传统集市凭啥“圈”住人气
谢灵运的万载情缘

红军在江西过的三个非同寻常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