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讨好症”不该是种“病”
”
社交软件的兴起,从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我们的语言生态。线上聊天时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把“好的”改为“好嘟”“好哒”,把“哈哈”增强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在句尾加上“~”等符号……一些网友的这些“日常操作”,在网上被称为“文字讨好症”。
“文字讨好”,究竟是礼貌表达还是过度社交?或是网上说的一种“病症”?
图源网络
一
此前,“文字讨好症”就已经引发过网友的多轮热议。至今,仍时不时有“好事者”趁机将其拎出来批判一通,不时还登上热搜榜。
据《中国青年报》1月6日报道,有人表示“打工人被迫讨好”“如此社交内卷真扎心”,也有人表示不解:“这是我用来表达礼貌和真诚的方式,怎么就成了讨好?”
在网络上通过文字交流,不像当面沟通,有肢体动作、表情、语气可以起到辅助作用,能更为准确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适当增加一些语气词,确实可以丰富与增强文字表述能力。
其实所谓的“文字讨好”古已有之,如古人书信中使用的敬语、谦辞等,也算是一种“讨好体”了。既然我们认可古人使用敬语、谦辞是讲文化、懂礼貌的表现,那么也该对网络时代的“文字讨好”更加宽容些,不应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至少不应视为一种“症”。
像“好的”改为“好嘟”“好哒”,把“哈哈”增强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等等,本身并没有“好”“恶”之别,不能简单称为是一种“文字讨好”。与其说是“讨好”,不如说是尊重对方或为了准确传递想表达的信息,这样解读或许更为精确。
而且一些汉字本就容易引起歧义,通过添加语气词和表情,能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精准表达自己的意图,避免对方产生误解,如“好^_^”和“好→_→”所表达的意味不言而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斯科特·法尔曼(Scott Fahlman)提出,可以用标点符号组合:-)来表示微笑,由此开启了互联网用户对键盘符号的创造性使用。
语言表达中确实存在传递情绪的需求。比如,>_<表示生气,x__x形容无奈,→_→暗藏不屑与怀疑等等,这也是后来被广泛使用的绘文字(Emoji)的前身。
所以网络交流中加一些表情和语气词,并非坏事,而是丰富了人际沟通方式,是汉字书写载体不断演变带来的改变。与其将这种表达习惯定义为“文字讨好”,不如说是一种“文字尊重”,是一种通过言语斟酌而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
“文字讨好”传递的是当事人对对方尊重与友善的态度,将“文字讨好”称为“文字讨好症”,就是将一种正常现象定义成了一种“病症”,既不恰当也不够友善。
图源网络
二
对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上纲上线,过度敏感,过度解读,或许更像是一种“病症”。
“我们只是想给冰冷无感情的方块字,增添一些亲切随和的情绪而已,怎么就变成“讨好”了?这个词歧视了……”
“因为正常不加那些语气助词的措辞,太过严肃,面对面说话是靠声音的变化,表情来分辨情绪。网络上的文字交流不行,所谓的讨好,更多的是不想让冰冷的文字伤害到别人。”
“不必如此“敏感”,这不正是语言和文字的魅力么?”
......
“文字讨好症”这个词,确实深深戳中了网友。
图源网络
从网友的评论中不难看出,语言再精确,也难以真正表述出自己。人和人确有理解,也常有误解。手机冷冰冰的交流,为了表示友好,提高沟通效率,语末尾加个语气词!这不必过度解读,也不是讨好!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在有“文字讨好”习惯的人群中,不乏有“强迫症”般的存在,他们甚至精确到每一个词组、短句在表达之前,都要反反复复确认是否还能有所加以修饰。
近年来,社交媒体中的沟通方式呈现出了“情感补偿”的倾向,甚至有些已经不满足于“情感补偿”,在每个字句的编发之下,隐藏着情感的附加与“咆哮”。
虽不至于“讨好”,但的确这种情感的补偿多少有些过度。
柴煜洲/作
三
“文字讨好症”伪命题的背后或许有“文字失语症”在作祟。
如今,身处网络时代,一些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并被广泛使用,人们习惯于通过重复或固定的句式去表达,丰富的表情包也在逐渐代替文字表达,语言也变得越来越匮乏,这或许也是“文字讨好症”背后存在的问题。
“文字失语症”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弱化。当需要进行逻辑完整、稍加思考或者复杂表达时就会出现“大脑死机”的情况。
心中所想难以言表,胸中之意无以抒发,这应该是所有的“文字失语症患者”的最大特点。“无语”“离了个大谱”“yyds”“666”“绝绝子”等流行的网络词语充斥脑海,他们对表情包、梗、网络流行语等的过度依赖,使得文字干瘪,语库贫乏,没有能力用丰富的语言将所看所思所想清晰地表达出来。
流行语本无对错之分,也并非只有长篇大论才能显现能力。但在网言网语里沉浸越久,文字的魅力可能越会大打折扣。
此前,据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如此下去,人们在语言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上便会出现彻底“失语”,更使得中国博大精深、独具魅力的传统语言文化丧失传播活力而得不到发展,变得僵化陈旧。
图源视觉中国
如何缓解“文字失语症”症状呢?
在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深阅读就显得尤为可贵。在欣赏碎片化的文字或者短视频的同时,需要有意识地充实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思考,对当下所思所想所感尝试更深层次的表达,必要时也可书写誊抄,使其往复积累。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也要舍得花时间,善于勤思考,慢工细磨,以此来缓解网络碎片对情感表达和逻辑能力的磨损。
其次,提升碎片化信息的质量也愈发重要。网络中大量出现模式化的玩梗以同质化的形式大量传播,一些寻求感官刺激的网络流行语也肆意传播,严重污染了网络语言环境。因而,管理机构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和引导迫在眉睫,加强对碎片化优质内容的创作与激励,可以举办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亦可以征集读后感等,以多元化的社会活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