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拯救“词穷”的年轻人

祝庆 当代江西
2024-09-28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过度喂养,颠覆了传统信息输入模式,加速消解人的思考力和认知力,这是资讯过剩和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词穷”的直接推手。


从“我emo了”“yyds”“绝绝子”等网络语言铺天盖地,到斗图、表情包等“互联网嘴替”大行其道,还有“奈何自己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等自我调侃风行网络,这一届年轻人似乎集体患上了“失语症”。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一张嘴就“词穷”,一提笔就“忘字”。热衷于斗图玩梗的年轻人沉浸在碎片化的网络文化里,表达能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年轻人为什么会“词穷”,是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瓦解了思考力,还是在线交流遏制了线下表达?我们又该拿什么拯救“词穷”的年轻人?
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开会时领导临时安排发言,一开口总感觉词不达意、内容空洞,或者逻辑凌乱,说不出个所以然。
春节回老家拜年,饭桌上亲朋好友围坐一团,你不知道要说什么,最害怕一张嘴话不得体,令人尴尬。
写东西时抓耳挠腮,总想炫点文采,却苦于肚子里没“墨水”,不知道从何下笔,最后只能依靠网络素材草草应对。
这些不是个例。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还有不少人发觉自己写作困难、逻辑混乱、懒于表达,离开表情包就无法交流等问题。
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5G冲浪都跟不上年轻人造梗的速度。按理说,当代年轻人能接触到的知识和资讯总体要比以往更加丰富,学习能力也更强,却意外地表现出“表达困难”。
今天,网络和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回信息只需发一段语音或者一连串表情包;写文字只要点一点网络搜索粘贴复制。一个表情包、几个热梗,还有几句流行的网络用语,就足以横行网络空间。
还记得抗击新冠疫情时,国际友人捐赠的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句优美的短句,令不少人直呼惊艳。这种表达的“高级感”,不知让多少人既羡慕又陌生。
键盘的使用让人们开始“提笔忘字”,表情包的流行让人们逐渐“词不达意”,甚至连整篇文章、整条视频都有大数据模型帮助我们自动生成。这种环境下,难怪网友纷纷感叹:“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

“词穷”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状态,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过度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全时空场域,年轻人活跃在网络上,翻新各类网络用语,沉浸于斗图的愉悦,长此以往,慢慢开始疏于现实空间的交流,内心的真实想法得不到充分表达。
有专家指出,沉迷于网络社交媒体会使人与现实脱节,让大脑长期处在“放空”状态,思维方式变得简单粗暴。大脑在这种习惯性“放空”的情况下,趋向于降低思考和交流的频率,变得更加迟钝,更不愿意思考。“信息依赖症”一旦养成,就更加容易陷入“社交屏蔽”的恶性循环。
缺乏深度阅读。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于通过手机进行阅读,逐渐放弃了传统书报刊。年轻人沉浸于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浅阅读”逐渐占据了主流,阅读“浅尝辄止”的现象较为普遍。
尤其是越来越多人沉迷于短视频的世界,导致深度阅读的时间和精力被挤压,单纯依靠网络“碎片化”阅读无法构建能够应对复杂场景的语言和逻辑储备,以至于每当需要张口的时候,就会感觉“词到用时方恨少”。正是因为没有有效的阅读输入,文字最后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缺乏深度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反映着一个人对事物的思考和认知,语言匮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往往是思考的怠惰。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鲜有时间静心思考,习惯于快速浏览、点赞转发,信息摄入追求简洁、高效,缺乏深度思考分析的信息环境。线上社交是“E”人,线下生活秒变“社恐”,这种信息交互方式不断消解人的自主思考和逻辑建构能力,人们也就很容易滑向“不会说话”的一端。
此外,社交焦虑也是一个原因。随着工作节奏和竞争的加剧,内卷内耗加重了人们的焦虑情绪,年轻人更加趋向独处,常常被抑郁、失落等情绪困扰,分享欲降低,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缺乏足够的兴趣,进一步加剧了自我封闭。久而久之,“欲辩已忘言”的窘境也就愈发凸显。
一言以蔽之,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过度喂养,颠覆了传统信息输入模式,加速消解人的思考力和认知力,这是资讯过剩和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词穷”的直接推手。
德国教育家和语言学家洪堡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
语言表达能力不只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社会的横截面。没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失去了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欲让社会涵养更浓厚的文化氛围,首先要我们自己突破“词穷”困境。
学会从互联网中跳脱出来。网络让一切信息的获取变得毫不费力,人们似乎无需思考,也足以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思维的怠惰。
必须学会拒绝被信息“过度喂养”,努力摆脱“电子奶瓶”的驯化,重新审视文字的内蕴与美学价值,从对虚拟环境的过度依赖中走出来,多走入现实生活体验,提高审美、丰富阅历,多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提升自我表达能力,丰富我们的语言内涵,从而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有思想、有力量。
静下心多输入有效信息。当输入法取代拼音、表情包代替表达,提笔忘字、开口忘词的现象也就变得普遍。年轻一代跟风模仿网络用语,沉溺于简单化表达,这种文字失语的背后,是语言审美的退化和鉴赏能力的钝化。
浩瀚的传统文化、优美的古诗词,集合了传统文化的文字美、音韵美、诗意美,是我们提升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源泉。要敢于跳出阅读舒适区,回归纸质阅读,沉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与古人神交、与先贤切磋,多进行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从而修复我们的表达力。
多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思维就像是一台机器,越用越灵敏,必要的思维训练是提升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过度依赖电子快餐,懒于主动思考,容易让表达能力“锈迹斑斑”。多开展深度思考,积极拥抱现实社交场景,让大脑不断接受有效信息的刺激,变被动“投喂”为主动“筛选”,慢慢走出思维倦怠。
经过思考的文字和表达是生动的。要想思路更清晰、表达更有条理、说话更流利,还需要在基于有效思维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实践。毕竟,相对于斗图玩梗,语言表达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没有对文化的一丝敬畏和仰慕之心,也就很难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三天不下乡,心里憋得慌”
一名95后残疾小伙的自我救赎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何要因地制宜
这个农民剧团何以走向全国
“万安鱼头”鲜天下

读懂“龙抬头”的文化密语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江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