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读懂“龙抬头”的文化密语
”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今年又恰逢龙年,龙年的“龙抬头”寓意更非同一般。农历二月,阳气生发。这一时节乍暖还寒、草长莺飞,不时有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农田,一年的农忙往往从此开始,人们在春天播种希望,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传统节日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智慧,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从“二月二,龙抬头”中,我们能读懂什么文化密语和古今智慧?
一龙是古人信仰的神异生物,能腾云驾雾、司水布雨。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多起来。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龙抬头”之说历史久远,元代《析津志》中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里面提到“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能扫地,恐惊了龙眼睛”。明代《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北京历史行政区)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所谓“引龙”,就是把灶灰末、谷糠或黄土从家里撒到附近的河边,然后再一路撒回来,表示把“懒龙”带出去,把“勤龙”“钱龙”引回来,期盼新年五谷丰登、财源滚滚。中国人过节,最鲜明的特点大多体现在吃上,“龙抬头”这天也不例外。为了讨吉利、求喜气,这一天,全国各地普遍把吃的东西都贴上“龙”的标签。吃米饭叫吃“龙子”,吃水饺叫咬“龙耳”,吃春饼叫揭“龙鳞”,吃面条叫扶“龙须”,吃葱饼叫撕“龙皮”等。因为民间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所以不少人选择在“二月二”这天剃头理发。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希望借“龙抬头”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根据各地风俗习惯,还会开展“采龙气”“起龙船”“放龙灯”等系列民俗活动,以表达对龙的礼敬和喜爱,传递祈求幸福安康和如意吉祥的美好心愿。
幼儿园的孩子们表演舞龙迎接“二月二”。
二除了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内涵,“龙抬头”也源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和想象。古代先民很早就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农时,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称作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为四大组,东方为苍龙,其中就包含了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七宿共同勾勒出一条龙的形象。所谓“龙抬头”,就是角宿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形象,像是“龙头”抬了起来,也称为“见龙在田”。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等民谚。这背后,是古代先民在时间长河中掌握的顺天应势的东方智慧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处世哲学。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中国南方很多地方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龙掌管着降雨,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东方苍龙”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所以“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意义重大,标志着雨水渐多,天气转暖,万物开始欣欣向荣,此时正是春耕劳作的良机。古人借“龙抬头”唤“人下地”,在祈风求雨的同时也提醒大家告别农闲,开始一年的耕耘劳作,所以二月二也被称为“春耕节”或“农事节”。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因此人们在“龙抬头”这天常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通常还要念吟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这也为“龙抬头”增添了几分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文化内涵。神秘玄奇的“龙抬头”,本质上是节气文化的延伸,承载着古人在日升月落、四时交替、草木枯荣中对气候特点的观察总结和对自然节律变化的精准感知,是人与天地的“沟通之桥”和“对话密码”。“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的东方美学随着“龙抬头”等传统节日在四季更迭中随风入夜、润物无声。三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和文化象征,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中,龙文化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并不断绵延,历久弥新。今天,基于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和美好寓意,龙被升华为民族象征和身份认同的标志,包括“龙抬头”在内的龙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抬头”的种种民俗实际上脱胎于大地春回的兆头,无论是祈求农业丰收还是希望迎春接福,都体现着古代人民“敬天法地”“因时顺势”的民族智慧。延续至今,“龙抬头”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节点发展成为全民知晓的公共节日,被赋予新的现代意义,从单纯的求雨驱虫、辟邪纳福上升为对春天的热忱欢喜和对新年启新篇的热切期待,代表了当下人们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认识,这也暗合着“龙”这一精神意象中传递的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内蕴。“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香山居士白居易曾在这天春游踏青,尽显盛世风华的少年意气。李商隐也在这一天于江上春行,将春风暖阳诉诸笔端,写下“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的佳句。沧海桑田,时移世易,千百年前的古人和今天的我们能跨越时空,在岁月的浮沉变迁中同赏春色、共话民俗,颇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感。2024年恰逢甲辰龙年。这一刻,“龙抬头”除了蕴含的东方哲学和时令价值,还多了一份连接古今的传承意蕴,以及标注民族认同与精神内核的文化坐标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