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辛弃疾遇见上饶博山

杨立坤 当代江西
2024-09-28

在博山,辛弃疾疗愈了创伤,舒散了闲愁,教授了辞章,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留下了对于世事沧桑、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和对家国的一往情深。


博山风光。杨立坤/供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也令国外友人陶醉痴迷。
2023年6月,美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汉学家比尔·波特,在上饶市广丰区博山考察时曾说,当年在济南“二安”纪念馆读到“少年不识愁滋味”词句时就喜欢上辛弃疾,后来决定要翻译稼轩词。近几年,比尔一直与辛弃疾“做朋友”,尝试走进稼轩的内心世界。
广丰博山作为辛弃疾寓居上饶期间极其重要的一个站点,前后20多年在信州带湖和铅山瓢泉的赋闲生活,他将一腔壮怀与郁愤融入诗词,成就了千古豪放之风,感染了无数的后人,赢得“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之赞,又有“诗中李白,词中稼轩”之誉。
辛弃疾画像。
“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遇博山风光舒放闲愁
淳熙八年(1181)底,辛弃疾从知隆兴府兼江西路安抚使调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未及赴任便被弹劾罢官,只好举家来到上饶带湖购置田产、安家度日。
博山在信州城东不足三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苍翠的林谷,有九龙戏珠、伏虎长啸等景观,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风景绝佳。
也许清幽的环境、秀绝的风光正契合辛弃疾爱探幽揽胜、喜林泉奇石的意趣和“一丘一壑也风流”的交游观,使得博山成了辛弃疾在带湖期间以上饶为圆心作短途旅行的最佳选择。
擅以词鸣的辛弃疾,无奈隐居信州之后,虽然有满腹的落寞和孤愤,但在开篇之作《水调歌头·盟鸥》这首词中,却表达出优游之趣、闲适之情。他在博山道创作的词,按季节来分,春、夏、秋、冬皆有,从词的内容来看,总体呈现轻松明快的风格。
纵观《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于言外。
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的特殊美感。
但毕竟,辛弃疾更向往“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军旅生活,闲居时,如何排解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及“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回忆,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醉于酒、快意于诗”。
所以,辛弃疾也常常效法范蠡、陶渊明,在博山闲做渔樵,旗亭买酒:“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山水消夏,松竹长伴:“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虚名尽抛,闹市远离:“身后功名,古来不换生前醉。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
有酒盈樽,物我两忘:“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在博山道中,他写下了不少与酒有关的诗词,乐于诗酒人生,看淡功名财富,舒放闲愁块垒。

辛弃疾雕像。丁铭华/摄

“一松一竹真朋友”:于博山佛地促膝谈心
始建于925年博山寺,在佛教界有着崇高的地位。
辛弃疾和博山寺的结缘是远早于博山的。同治《广丰县志》卷二载:“博山寺在邑西崇善乡。本名能仁寺,五代时天台韶国师开山,有绣佛罗汉留传寺中。宋绍兴间悟本禅师奉诏开堂。辛稼轩为记。”
辛弃疾同悟本交谊已久。早在淳熙三年(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时,就送悟本禅师赴饶州住持明教寺,并写下一首诗《送悟老住明教禅院》:道人匡庐来,籍籍倾众耳。规摹小轩中,坐稳得坎止。
这位大慧宗杲的传人或许也对恢复旧境这一现实深为关心,才得到辛弃疾的赏识的。两人政治见解契合,都是极力主战一派,自悟本禅师从明教寺转住博山寺之后,每夜做着被朝廷起用而挥鞭征战、恢复疆土美梦的辛弃疾,与其经常彻夜长谈。
况且,有寺院这个屏障,无论是探讨佛理还是谈论经世之道、复国之策,都要比其他地方安全得多。所以,辛弃疾对博山寺有种特殊的情结。
辛弃疾词序中写明与博山寺相关的词有三首:
《鹧鸪天·博山寺作》:“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点绛唇·留博山寺》:“隐隐轻雷,雨声不受春回护。落梅如许。吹尽墙边去。春水无情,碍断溪南路。凭谁诉。寄声传语。没个人知处。”
《点绛唇》:“身后功名,古来不换生前醉。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竹外僧归,路指霜钟寺。孤鸿起。丹青手里。剪破松江水。”
唐、宋以来,寺院与居士、文人之间往往保存友好关系,也存在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以提供宗教方面的和世俗方面的游览、借宿、饮食等需要。
寺院和僧人也需要居士,特别是像辛弃疾这样有名望的士大夫或文学之士的赠予、交往和联系,以满足寺院的需求,提高寺院的知名度。
而博山寺与上饶接壤,又位于上饶前往浙西的重要驿道上,加上悟本住持,博山寺特别为辛弃疾设置有读书堂。
所以,辛弃疾常常造访博山寺,把博山寺当作“会客厅”,与寺中人也十分熟悉,到了彼此不用寒暄的地步。如遇浙东、浙西友人来访迎送,都要在博山寺落脚。

博山寺,又名能仁禅寺。潘智勇/摄

“手把《离骚》读遍”:在博山雨岩劝学科考
“江右书院甲天下”。广丰自古就有好学风尚,学风长盛不衰,南宋时读书人更多,科举报考人数甚众,山斋、书院、书舍、精舍遍布,唐宋时期,先后有“有道山斋”“吟阳书院”“龙山书院”等。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辛弃疾投闲上饶后不久,效仿朱熹在建阳开办“寒泉精舍”,也走上了创建书院、讲学授徒之路。
通过培育大批人才,使上饶地区弥漫着崇文重教的浓郁氛围。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已经拮据的生活,毕竟当时稼轩一度被取消俸禄。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众人只知“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却不知辛弃疾的辞章本身就自成一家,在历史上是有影响的。
曾有“鲁之孔丘、楚之屈原、汉之史迁、唐之杜甫、宋之稼轩”之谓。朱熹也称:卓荦奇才,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
南宋文章之学空前发达,以文章设课收徒几成风气。因为辛弃疾的《十论》《九议》等文章辞情慷慨,义行于色,持论劲直,笔势浩荡,智略辐辏,有《权书》《衡论》之风,故南宋士大夫甚至把他的散文作为教授弟子的范文。
谢枋得的伯父曾受教于辛弃疾,叠山少时就学过辛弃疾的文章。他说“年十六,先人以稼轩奏议教之”。辛弃疾有多位门人科考,其门人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自称“开久从游,其残膏剩馥,得所沾焉为多”。
辛弃疾喜欢劝人参加科考,他对范开、郭逢道如此,对自己的儿子更是如此。其《闻科诏勉诸子》诗云: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更是被传颂至今的名篇: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上饶带湖风光。杨立坤/摄

在博山,辛弃疾疗愈了创伤,舒散了闲愁,教授了辞章,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留下了对于世事沧桑、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和对家国的一往情深。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一次次让辛弃疾的政治抱负落空;幸亏有博山的淡月疏星和苍松翠竹,帮助他构筑了诗词的“千古江山”。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武功山的“青春修炼手册”

张雪峰的“圆梦卡”能为学子逆天改命吗

名人扎堆来江西,都冲啥

“东方莎翁”的无奈

“亭”“亭”何以玉立

江西小炒:前奏已拉满,下半场该怎么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江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