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融通赣粤,这条古道的五张名片

吴中胜 当代江西
2024-09-28

大庾岭驿道沿线“俗尚朴淳,事简民怡,为先贤过化之邦,有中州清淑之气,盖其风近古矣”。直至近代京广铁路开通,大庾岭驿道不仅是连接赣粤、贯通南北的纽带,也是江西对接岭南地区的文化大通道。


岭南第一关。
在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距大余县城10公里,距南雄市区20公里处,有一条大庾岭梅关古道,至今保存完好,承载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沧桑。
唐开元四年(716),宰相张九龄回老家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路过梅岭,见始通于秦汉时期的大庾岭山路几近废弃,难以通行。于是,他上奏唐玄宗,建议开凿大庾岭驿道。同年十一月,唐玄宗命张九龄主持开凿驿道。第二年,一条宽一丈余、长三十多华里的大庾岭驿道被开凿出来。
直至近代京广铁路开通,大庾岭驿道不仅是连接赣粤、贯通南北的纽带,也是江西对接岭南地区的文化大通道。

张九龄塑像。

古诗之路
大庾岭古道是一条“诗路”,古代文人南来北往多经此道,留下无数诗文,这些诗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元嘉十年(433),谢灵运流放广州,途经大庾岭,作《岭表》一诗:“照涧凝阳水,潜穴□阴□。虽知视听外,用心不可无。”这或许是大庾岭最早见于诗作之中。
唐代驿道通了之后,来往南北途经大庾岭的诗人甚众。据《全唐诗》记载,唐代走过这条路线的诗人就有卢照邻、张九龄、沈佺期、宋之问、李峤、张说、刘长卿、李德裕等数十位。
宋之问《度大庾岭》写道:“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作者流放泷州途经大庾岭,此时远离朝廷,贬谪时的凄凉绝望心情尽露,这是大庾岭驿道诗歌的主调。
宋代以后经过大庾岭驿道的诗人更多,《南安府志·寓贤》提到的代表人物就有刘安世、苏轼、江公望、李毗、张九成、解潜、郑公忆、邵宏渊、刘黻、陈献章等,都曾经过这条路线并留有诗文。
最有名的当然要数苏轼了,他被贬惠州、儋州,前往贬所时在赣州停留一个多月;在广东、海南荒蛮之地经九死一生后被诏回,他又经过大庾岭,其间所作诗文堪称贬谪文学的标杆。苏轼《赠岭上梅》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劫后余生,字里行间多少人生感慨。

苏轼南贬谪和北归时途径大庾岭古道,留下《赠岭上梅》等诗篇。

清代督陶官唐英路经大庾岭绝顶,口占一绝:“踏磴梯云行路迟,路行心自路人知。山回水转分疆域,才是天空海阔时。”诗中虽也写古驿道行走之难,点出大庾岭是南北物候分界线,但作者内心却是“天空海阔”,有大展宏图的气概。
可见,大庾岭驿道诗歌并不都是贬谪诗。唐英主管景德镇御窑先后20多年,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精美无比,深受雍正和乾隆皇帝赏识,人称“唐窑”。乾隆十五年(1750),唐英调任广州海关置理,两年后,再调回景德镇督陶。
“清四大诗学家”之一的袁枚也途经大庾岭驿道,在诗话中记载了这段经历:
“余过大庾,邑宰袁镜伊欣然相接,自言倾想者三十年。同游了山,又亲送过梅岭。自诵《雪诗》云:‘远近枝横千树玉,往来人负一身花。’《赠人》云:‘雪调静听孤唱远,云程遥望一痕青。’本籍宣化,故有句云:‘山排云朔从天下,水合桑沩入地无。’皆佳句也。”
乾隆四十九年(1784),袁枚69岁,他的从弟袁树知端州(今广东肇庆),邀请袁枚赴岭南。以袁枚为代表的清代诗学家为内地对接岭南添上了闪亮的一笔。
宋嘉祐八年(1063),蔡挺、蔡抗兄弟重修大庾岭驿道,设置关楼,以分江西、广东之界。
禅宗传播线
话说当年佛教禅宗五祖弘忍与六祖惠能“半夜传灯”之后,“祖相送直至九江驿”,弘忍告知惠能“努力向南”。《坛经·行由品第一》记载了惠能途经大庾岭的故事: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能。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佛教故事往往富于传奇色彩,我们不必信以为真,但六祖惠能与大庾岭古驿道结缘,确是古驿道之大幸,为古驿道蒙上一层闪亮的佛光。
惠能的大弟子行思(江西吉安人),受惠能嘱托,回到家乡传法,住吉安青原山,形成禅宗中与南岳宗并行的重要派系。
理学蜕变之路
迟维玺在《南安府志》序言中说:
“宋周元公司理(周敦颐)、程大中(程珦)通守,及往来侨寓之苏文忠(苏轼)、张无垢(张九成)、刘元城(刘安世)、蒙川(刘黻)诸君子,理学渊源,文章气节,接踵渐濡,风会遂于是乎日上。”
“逮有明王文成(王阳明)之武功文教,张东海(张弼)之易俗移风,白沙(陈献章)、甘泉(湛若水)辈类以当代大儒,流连吟咏于金莲玉枕间,何其盛也!”
这段提到宋明理学的几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生履历都与大庾岭驿道沿线有关联。宋明理学在生成、发展、传播过程中,大庾岭驿道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周敦颐曾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晚年任广东转运判官、广东提刑,知南康军,赴任途经大庾岭驿道。
“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受学焉。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上文“程大中通守”,是“二程”的父亲。
明正德末年,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平定闽、赣、粤交界的农民暴动。晚年奉命平息广西少数民族暴动,功成病归,去世于南安。
陈献章多次来往江西、京城,途经大庾岭驿道。清同治《南安府志》存有陈献章诗5首,其中有《宝积寺》:“酒醒回龙欲二更,迢迢秋漏彻江城。何须不理东湖棹,徐孺庭前月自明。”宝积寺,在大庾岭驿道边。
大庾岭古道上的梅花。
浪漫爱情线
佛教和理学,一个不食人间烟火,超越世俗男女之情;一个主张禁欲,不容世俗男女之情。偏偏在这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曾演绎最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很多人不知道,《牡丹亭》的爱情故事是以大庾岭驿道为场景展开的。男主柳梦梅,“在广州学里,也是个数一数二的秀才”,进京赶考,途经大庾岭。女主杜丽娘系南安太守杜宝独生女。杜、柳爱情,超越生死,可谓人间至情。
这个至情故事,竟然发生在佛教和理学重地,两者形成强烈的“艺术反讽”,达到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不管这个至情故事有没有现实生活原型,它已成为大庾岭驿道的文化记忆,永久地存留在人们心中。
民俗融通线
江西与广东山水相连、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明代两地还一度巡署同治。南宋朱翊《章贡纪功碑》、明代王守仁《平茶寮碑》《平浰头碑》、罗钦顺《重修府城记》、邹守益《修城记》等诗文,是沿线的历史标本,是两地文化认同的鲜活铁证。行政的统一,两地的交往,民情的互通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大庾岭驿道沿线“俗尚朴淳,事简民怡,为先贤过化之邦,有中州清淑之气,盖其风近古矣”。赣南、粤北是客家族群聚集地,客家族群孕育于赣南,发展于粤东、粤北。
据专家考证,由于战乱等原因,两地客家还出现互迁现象:“粤北客家,多由韶关,越大庾岭,入大余、崇义、上犹与南康、信丰。”语言相同、习俗相近,是大庾岭驿道沿线百姓情感联结的最好纽带。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红纽带”如何助力山村“竹”梦未来
这座古城凭啥“千年不涝”

老旧小区“没人管”“管不好”!看“吉先锋”有啥好办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江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