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靠“半部电台”起家的红色“听风者”

陈大斌 当代江西
2024-09-28

在后来的几次战斗中,刘寅负责操作这部电台,充分发挥“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屡战屡胜,屡建奇功,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高度好评。


杨尚昆为纪念刘寅同志的题词。作者供图
“半部电台开创我军通讯事业先河,毕生精力贡献国家电子工业建设。”目光停留在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给刘寅的题词前,笔者仿佛被拉入了一段时光隧道。
查阅刘寅的档案,追溯他的人生轨迹:历任中央军委第三局秘书长、副局长,中央军委通信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全国政协第六届常委等职。
他是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建人和中国电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10月至今,位于安义县东阳镇乌龟山凌田村的“刘寅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者3万余人,最高峰单日接待3000余人。
刘寅如何凭“半部”电台为我军通讯事业开创先河?又是如何投身国家电子工业建设,让无线电通信在数次战役中屡建奇功?他的功勋为何被我们感念至今?

1984年,刘寅夫妇在成都十所。作者供图
“半部”电台胜奇兵
1910年4月10日,刘寅(原名刘达端)出生于南昌扁担巷,祖籍是安义县东阳镇凌田村,在家中排行老大。
自幼跟随父母在贫苦的环境中成长,他深知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先后在圣马太小学部、圣马太初中部和南昌中学读书,期间还当过几年的鞋店学徒。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毛泽东这首词,说的是1930年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战斗中,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总前委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一举歼灭张辉瓒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俘敌9000余人,活捉师长张辉瓒,王诤和刘寅等多名无线电技术人员也同时被我军俘虏。
在清理战利品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国民党军的无线电台。当时红军战士根本不知道电台为何物,更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而将电台的发报机部分的零件砸坏了,只剩下收报机部分还可以用,一部完整的电台就这样变成了“半部”电台。这就是红军“半部”电台的由来。
几天后,毛泽东和朱德接见刘寅和王诤,他们走上前去紧紧地握着毛泽东的手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参加红军,参加革命的队伍!
毛泽东勉励他们今后要用无线电技术为工农红军服务。就这样年仅20岁的刘寅参加了红军,随后,他们合力把“半部”电台修好了。
在后来的几次战斗中,刘寅负责操作这部电台,充分发挥“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屡战屡胜,屡建奇功,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高度好评。
这就是红军第一部电台,胜过十万奇兵的宝贝电台!

1941年1月,《通信战士》创刊一周年的时候,毛主席给王诤、刘寅等人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发奋工作报党恩
在通讯业务方面,王诤称得上是师傅,刘寅则是徒弟,但他勤学好问,积极上进,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王诤请教。
后来刘寅拜王诤为师,两人师徒结对,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兄弟情和战友情。
因当时红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组建无线电通信和侦察工作成了当务之急。
1931年1月6日,他们在红军总部驻地宁都小布村正式架设电台,随着唧唧的声音传出,红军第一台无线电侦察电台由此诞生,这标志着红军无线电技术工作的开始。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侦察情报工作的创建日。
刘寅也因此成为人民军队技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其意义非同寻常。
红色电波,传递着瞬息万变的军情,蕴藏着稍纵即逝的战机。
因为那时国民党军队电台之间的联络通常用明码互通,王诤和刘寅对他们的报文格式以及报务人员的手法特点都比较熟悉。
他们开始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稿件和侦听国民党的无线电台信号,收集到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报,为作战指挥提供了有力帮助。

王诤(左)、王子纲(中)、刘寅(右)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召开。会议开幕当天,红色中华通讯社(即新华社前身)成立,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及劳苦大众的声音,冲破敌人的新闻封锁,传向全中国、传到全世界,吹响了鼓舞军民的嘹亮号角。
在大会筹备和举行过程中,刘寅和其他同志一道,不分昼夜地抄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新闻电讯稿,为判断敌情和分析当前形势提供了很大帮助。
同时他们还想尽一切办法抄收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稿、翻译、编辑、油印成《参考消息》,分发给与会代表参阅,得到与会代表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许。
周恩来生前就多次自豪地向外宾介绍《参考消息》,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报纸”。因此《参考消息》这个刊名一直沿用至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寅还是《参考消息》的创办者之一。

刘寅故里——南昌市安义县东阳镇东阳村。作者供图
长征路上显神威
1933年10月10日,刘寅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被任命为无线电第六分队分队长。
当时,中央苏区留守兵团与红二、红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战略协同只能依靠无线电通信这个唯一的手段来联络,由于部队常处于急行军状态,所以电台只有利用行军休息和宿营时才能架设。
为了工作,他不仅要克服各种困难,还要忍受疲劳和饥饿,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为破解急行军电台常延误收发报这一难题,刘寅的第六分队和岳夏(原名罗若遐)的第一分队交替前进,即一个分队驻地开通电台工作,另一个分队行军。
这样一来,每天24小时,两个分队中始终有一个分队处于工作状态,从而保证各军团电台无论何时呼叫,总部电台都可随时应答、保持通联畅通,以此保证中央军委对各部队的联系和指挥。
1934年,在湘江战役中,红军受到南北夹击,处境十分危急,军委三局通过第六、第一分队电台向各军团发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放弃北上同二、六军团会师,改在川黔边界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的电报,明确要求红二、红六军团不再向湘、赣地区出击,而要牢牢地钳制住国民党主力何键和徐源泉之8个师、2个旅、共计10万余人的活动。
在这关键时刻,无线电通信可谓立了“头功”,使中央红军免遭灭顶之灾。在之后的四渡赤水等战役中,无线电通信同样发挥了特殊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寅为我党培养了一大批通信干部、电子工业管理干部和电子科学技术各学科带头人,为我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寅纪念馆。作者供图
刘寅勤俭节约,为政清廉。他一生不沾烟酒,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他不仅教育自己的子女穿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且身体力行,他一生有几套好衣服都是有外事活动时才穿,平时的衣着非常简单。
负责后勤工作期间,刘寅对钱、财、物一直是按规定,严格管理,严格把关,是大家公认的好管家、好领导。
1985年5月26日,刘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时光荏苒,“嘀嗒、嘀嗒”的发报声已经远去,但“半部电台”所承载着的忠诚与担当历久弥新,激励人们不断向前。
为了缅怀他,安义县东阳镇政府在他的故乡建有“刘寅纪念馆”;安义县政府在龙安广场南侧树立了刘寅雕像;王家桥烈士陵园建设了“刘寅陵园”。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南昌如何“曲终人不散”
拿什么拯救“打工人”崩溃的情绪

“东方莎翁”的无奈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江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