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寸光阴”何以照亮古今

姜丽敏 当代江西
2024-09-27


适逢开学季,许多学生都将“一寸光阴一寸金”奉为座右铭并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这句诗是出自一位江西籍诗人之口,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 |姜丽敏 

题图 | 王维汉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这是晚唐诗人、上饶广丰籍先贤王贞白早年在庐山下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有感而发写下的诗,其千古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被一代代中国人吟咏传诵。世人皆识该诗句,却对其作者知之甚少?且让我们溯游在历史的长河,寻找王贞白的光阴故事。

王贞白雕像。

两次登榜


关于王贞白两次登榜,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提到:“贞白,字有道,信州永丰(今上饶广丰)人也。乾宁二年登第,时榜下物议纷纷,诏翰林学士陆扆于内殿覆试,中选,授校书郎。”《唐诗纪事》《嘉靖广信府志》及《江西历代进士全传》等史料对其事迹亦有记载:“王贞白……翰林学士陆扆覆试武德殿,贞白果占优等。”说的是唐乾宁二年(895),王贞白登科及第,初试录取进士二十五人,张贻宪为状元,王贞白、黄滔、赵观文等人也登科上榜,但由于主考官崔凝有“或容请托”之嫌,放榜之后舆论沸沸扬扬,皇帝只得下诏“覆试”,结果张贻宪等十人落榜,而王贞白、黄滔等人则二次登第。两度金榜题名非比寻常,也让其成为广丰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喜讯传到王贞白的家乡,当地郡守为表庆贺,下令将其所居之坊改名为“进贤坊”,并减户税,以此表彰前贤、激励后进。王贞白在《赴选别太守》一诗中写道:“改贯永留乡党额,减租重感郡侯恩。”回看在白鹿洞书院求学时的少年王贞白,能写下如此意蕴深长的光阴诗句,一切仿佛早有征兆。时至今日,后人已难以觅得先贤在此求学的踪迹,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当时能进入到白鹿洞书院求学之人,必定是无数读书人中的佼佼者。王贞白,字有道。道是什么?道是准则和法度,道即是人心所向。纵观他的一生,历经科场得意、仕途失意,直到归隐家乡,在立功无望的历史关头,他选择了另一条光明之路,从“动止合准绳,言论有典则”的严格要求,到“四方学者多宗师之”的地位影响,毕其一生,他的思想与实践都牢牢恪守着藏在名字里的信条,超凡脱俗,流芳千古。

王贞白雕像。

诗名远播


王贞白诗风精润典雅,且创作高产,曾自称“五百首新诗”。南宋名臣洪迈(江西鄱阳人)曾得王贞白《灵溪集》并刻印于世。惜因岁久散佚,现《全唐诗》仅存王贞白诗1卷计73首。唐《五代诗话》、宋《唐诗纪事》中均有记载:“贞白,唐末大播诗名。”五代人孟宾于在《碧云集序》中把王贞白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郑谷(江西宜春人,唐末声名卓著,人称“郑都官”)并称。《网师园唐诗笺》评贞白诗:“纯任自然,在晚唐中高出一格。”《唐诗近体》 评“四语一气,清健异常”。从王贞白传世诗作来看,涉及题材广泛,包括边塞诗、怀古诗、咏物诗、山水诗、赠别诗、宫怨诗等,成就卓著。其中,边塞诗尽显作者内心凛然正气与昂扬斗志,尤能向世人传递高节大义之精神。晚唐时期,社会充斥着一片末世哀怨之气,世人大多失去了“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而王贞白并没有被沉郁悲凉的时代氛围所固囿,从他存世十余首边塞诗都能读到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与积极的用世态度。如《拟塞外征行》中“微功一可立,身轻不自怜”,洋溢着以身赴死的报国之志,堪称唐末边塞诗的绝响。王贞白还借与前贤有关的钓台、山石诗作中剖明心志。如《钓台》《书陶潜醉石》等诗中多次提到严子陵、陶渊明二人。身为儒家传统读书人,严、陶二人面对动荡颠簸的世道,选择归隐以维护个人尊严及内心理想。身处风雨飘摇的唐末,王贞白虽曾在及第后被朝廷授为校书郞,却难以在求取功名的传统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前贤的处世态度与人格魅力带给了王贞白慰藉与力量,让他始终不曾放弃精神人格的自我砥砺。王贞白还善于运用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进行创作,毫无矫揉造作之气,体现出他与底层百姓的同心相应、同气相求。如《田舍曲》一诗,“古今名利路,只在侬门前”中的“侬”字,在广丰方言中沿用至今,使得诗歌读来平白晓畅,无形中拉近了距离,加强了情感共鸣。纵观王贞白交游的“朋友圈”,同样彰显出他不俗的旨趣与品位。《唐诗品汇》有记载,王贞白常与同时代声名卓著的罗隐、方干、郑谷、贯休等诗人相互唱和,与诗僧贯休之间,还因《御沟水》诗之“一字师”而传为佳话。

广丰贞白中学。


归隐乡里


尽管王贞白在当时声名远播,可历经岁月长河的冲刷,形象逐渐模糊。即便在家乡广丰,为坊间所津津乐道的也只是“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诗句。清代丰溪书院山长王谟所感叹:“其生平梗概,虽乡之人不能有所论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广丰地方知名学者、书法家王维汉先生在《王贞白诗集》所作序言中曾写道:“诗名仅仅是王贞白的一方面,其更为人称道、也是他芳名传世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他‘独洁其身、高蹈丘园,进不与清流白马之祸、退亦不屑依草附木为诸候上客’的高风亮节。观王贞白存世诗作,思想积极向上、内容极为纯净健康,应为唐代诗人中所罕有。”早年的王贞白曾满怀救国拯民之志应举出仕,终知时势不可为而退隐桑梓,他以道学自任,创办山斋教授乡民,毅然选择了一条远离“政统”,投身于“道统”的路来保全个人名节、实现人生理想。历经漫漫岁月长河的洗礼,后人难以还原先贤当年毅然归隐后的真实场景,却依然可在浩渺的典籍和前人的评价中打捞到历史的吉光片羽。后梁贞明六年(920)圣旨《唐校书郞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公并妻敕》:“前武德殿校书郎王贞白,学问堪式,德义可尊。耿介孤标,有清风亮节之概;特立不苟,具贤良方正之规。”南宋丞相赵汝愚在担任信州知州时题《有道先生像赞》,赞曰:“文章之祖,帝王之臣。仪范后学、振起斯民。诣臻绝萃、品到极纯。系维德行,千古同珍。”朱熹弟子、玉山进士徐文卿撰《王有道先生墓碣》:“夫自唐末至今,逾二百载,当时之将相大臣、富贵利达、意得志满者,何啻如九牛毛,虽其名字仅见史牒,亦不为世人所称道,若其磨灭无闻与草木俱尽者,不可胜数。唯校书一抷之土,独巍然至今。”此外,历代多有官员、文人拜访王贞白山斋或贞白墓、祠后留下题咏诗文。从唐代刘沧《题王校书山斋》至清代徐谦《王校书祠下作》,不胜枚举。王贞白的后裔王起蛟曾撰《贞白公墓祠兴废葺修原委考略》一文,客观记录了历代后人为王贞白修墓、建祠的事实。唐朝覆没后,自宋朝定鼎,历经元、明,到王起蛟生活的清嘉庆年间,贞白墓、祠屡经兵燹又重新修建,达十六次之多,足见后人对其深怀爱戴敬仰之心。坐落在贞白中学门口的王贞白雕塑。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诗仙李白曾发出如此感叹!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古往今来,人在光阴的长河里莫不是匆匆过客。贞白墓冢已然无迹可寻,然而放眼丰溪大地,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公园、中小学比比皆是,而今的广丰中学校址正坐落于昔日山斋所在,将千年文脉延续至今。王贞白在世时涵养的“有道精神”历经千余年依然蒸蒸继起,氤氲福泽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已然化作一座座丰碑,与这片热土永垂不朽。
悦读推荐↘
为什么要对校园欺凌说“不”?
再识上饶集中营

“开学第一课”该怎么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江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