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方媒体继续对中国知识产权指手画脚

吴征高低 企业专利观察 2023-03-05
作者:吴征


2023年2月2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抨击中国法院和专利系统的文章。在这篇名为《China’s Newest Weapon to Nab Western Technology—Its Courts》的文章中,西方媒体又将其惯用的断章取义、掩盖事实的手段充分发挥了出来。

文章呼应一些所谓的美国和欧洲的官员和企业高管的声音,认为中国在所谓“抢夺”西方技术中使用了最新的武器——法院。

这些西方的声音指责中国利用法院和专利(复审)委员会等机构正在损害外国的知识产权,从而帮助中国企业。文中提到的领域涉及高科技、制药和稀土等产业。

这一幕,与去年英国《金融时报》同步报道欧盟向WTO投诉中国,非常相似。

去年的投诉,欧盟指出了中国在禁诉令重要判决司法公开方面的问题,但是《金融时报》却指出了这背后的真实原因:这是中国企业在争夺智能手机许可费率“权力争夺”的一部分

并且认为中国过低的报价造成了数十亿欧元的损失。例如,爱立信在败诉后表示,授权收入将每季度减少1亿欧元到1.5亿欧元。

如果算上现在诺基亚正在与中国厂商OPPO和vivo的许可费率纠纷。

欧洲两大电信设备制造商,也是典型的欧洲专利许可权利人代表,实际上都在遇到专利许可费收入减少的问题。

例如,以诺基亚公布的2022年公布的专利许可营收来看,如果不是在Q4季度一笔超过3亿欧元的许可费救了诺基亚,让许可收益能够从“表面上”看还能继续保持增长,诺基亚实际上也会陷入许可费收入锐减的境地。而这个救了诺基亚的,据诺基亚自己披露的内容推测,很有可能就是“娘家人”微软。据此推测,诺基亚每季度减少的许可费很可能也会在7500万欧元左右。

所以,这是典型的“孩子”受委屈了,“家长”要站出来“护犊子”的表现。

对此,《华尔街日报》文章中也是直接点名了去年推动欧盟向WTO投诉中国的企业中就包括了爱立信,以及其他企业。

与欧盟向WTO投诉中国的主要集中在标准必要专利背后的产业不同,《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则换了一个角度来对中国知识产权进行指手画脚。

文中引用了多份美国和欧盟企业的案例,认为中国的法院和专利局(复审委员会)在涉及外国企业的专利方面,有“倾向性”的在无效掉外国企业的专利,以保护中国企业。

这一点在欧盟于2021年关于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调查中,受访者表示对于“在涉及战略部门或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时,法院裁决倾向于偏袒中国利益相关者”表示担忧。且受访者认为专利无效在中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例子中,《华尔街日报》提到了西班牙天线设计公司Fractus S.A公司以及其英国合作伙伴Vectics IP。认为这是2020年底,在中国的外国公司中,专利被全部推翻的八家公司之一。

对于这一点,与Fractus交手的中国手机制造商OPPO在其官网中也做了记录,专利局对Fractus的4项专利包含2件涉案专利全部都无效了。

来源:OPPO官网
如果细扒Fractus公司,则是一家典型的NPE公司,专利维权非常激进。三星、HTC、LG和黑莓都等国际厂商都曾成为被告,其中大部分与其达成和解,三星在反抗之后被判向Fractus支付数千万美元的专利费。在中国,华米OV,加上中兴,都曾成为被告。
因此,对于NPE而言,中国企业坚决反对不合理收费,一点问题也没有,通过专利无效去验证其专利的有效性,也是常规做法,其在外国与他人达成的和解协议并不构成对中国企业的默认承认,这也应该是行业内通行的惯例。
文章表示,目前两家欧洲企业正在对此进行上诉,相关案件正在审理之中。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宁波中院审理的日立金属稀土案,这也是中国比较少的反垄断在专利许可方面的裁决。该裁决出来之后,立刻引发了西方的关注和担忧,美国在2022年的《特别301报告》中,也重点提到了这一案件。目前该案正在等待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诉决定。
另外一起案件,则是美国密歇根州的汽车传感器制造商Mallentech Electronics(美伦公司),指控中国两家公司(包括成都科锐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不当获取美伦公司的商业机密,并用美伦公司的知识产权申请了7项专利。但是文章指出,在2021年,成都的一家法院表示,美伦公司的证据不被采纳,原因是收集证据的方式存在问题。
目前,美伦公司也对这一裁决提出了上诉。
可以看出,上述几个典型案例,都是所谓的认为中国的法院或专利局对西方企业做出了有偏见性的裁决,且这些外国企业都表示不服,正在上诉。
西方媒体选择在上诉期间发表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西方对中国独立司法体系的一种施压,甚至是增加对上述外国企业能否翻盘的助力。这与欧盟向WTO施压中国,意在为欧盟企业的手机许可费谈判上增加砝码,是一个意思。

结语
实际上,中国近年来无论是从重大案件的专利行政裁决,还是保护国外企业在华利益方面,都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很多外国企业对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变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对于中国知识产权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显然经常是被西方媒体忽视的。因此,此次《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只是让我们再一次嗅到了西方媒体惯常的味道。
不难发现,随着西方政府对中国在高科技的制裁加剧,并试图科技脱钩的情况下。西方的企业也在积极的推进其向中国企业的专利维权或许可计划,试图获得更大的利益。
但是中国近几十年的科技和创新投入,产生的大量知识产权,却并未被西方所认可。实际上,在对于全球的科技贡献上,东方快速的上升,意味着西方势必会有所降低或衰落,这是一个必然。
但是,一直享受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的西方企业,显然短时间内还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无法认清自己当下的真正实力,尤其是不认可中国企业近年来崛起在技术上对世界的贡献,是双方矛盾和摩擦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做的不应是被吓退,反而是要更加坚定信心,加强在科技创新上的持续投入,持续产生知识产权。不仅要厘清中国创新对世界的贡献,也要敢于对中国创新的知识产权价值进行合理定价。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中国在全球知识产权的发展格局中,已经到了从被动接受西方定价到主动做出中国知识产权定价的“奇点”。
这一点,中国要继续保持坚定,西方也要学会慢慢接受。

扫码加入知识产权精英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