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云养了一只“猫”
文/乐居财经 邓鑫妮
小佳硬着头皮再次拨通了宅猫找房中介的电话,提示转接后,机械的人工声音“系统已超时”再次响起,这已经是小佳今早打的第四个电话了。
住在深圳龙华的她想要重租一间房,预算2000块,但是宅猫找房小程序上同等价位的房源不多,即便把区域扩大到全深圳,价位也多在3000元以上,这个价格对小佳来说不太友好。
“2000块钱的房子比较困难,我这边留意一下,有的话再通知你。”这是小佳听到最多的答复。
和小佳一样遇阻的还有张乔。她在宅猫小程序上看中了一套朝南的房子,打电话过去一问,同小区还有几套朝北的,朝南已经租出去了。
张乔无奈地挂断了电话。
宅猫找房是深圳宅猫找房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宅猫找房科技”)旗下的信息平台,几天前宅猫找房科技刚获得万物云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融资资金主要用于拓展以上海为立足点的长三角业务和产品研发等。
值得一提的是,宅猫找房里的“中介”都是小区物业,通过与物业合作,达成租售交易,而这也是宅猫找房的一大卖点。
这样的模式也有撞车,一方面,物企自营的租售中心切下部分蛋糕;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淘系旗下的天猫好房也在分羹市场。
宅猫的千万级A轮融资
2020年10月,一部聚焦房产经纪的纪录片《街角风云》上线,宣传海报上聚集了贝壳找房、我爱我家、麦田、中原地产等公司的一大批行业大佬。
有网友评价道:“里面少了两个重要人物——孙宏斌(顺驰不动产)和杨晓松(宅猫找房)。”
二人都来自天津,手握融创的孙宏斌自不用说,但对于不了解行业内幕的人而言会有个疑问,杨晓松是谁?
10月28日,宅猫找房科技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万物云。一时间,网络上关于宅猫找房科技及其创始人杨晓松的搜索量增加。
资料显示,杨晓松拥有20多年的房产交易从业经验,2014年宅猫找房开始萌芽,2018年5月宅猫找房科技正式成立。
目前,宅猫找房科技对外投资12家公司,去年10月,其注册资本从900万元增至约1384万元,股东名单也增加了两位,分别是万物为家和盈家创业投资。
至此,宅猫找房科技由杨晓松、万物为家、李娜和盈家创业投资分别持股58.5%、30%、6.5%、5%。
其中,万物为家是万物云的全资子公司,李娜为公司董事,而盈家创业投资是一家私募资金。
杨晓松曾表示:“宅猫找房在产品设计之初,便是围绕社区房产,如何与物业机构携手做好社区房产交易服务、给业主提供一种全新的房产交易方式做了深入思考。”
省去招揽中介的成本和精力,用物业代替传统中介的职能,“轻中介”的模式是宅猫找房的亮点。
乐居财经《物业K线》了解到,宅猫找房作为信息平台,主要为小区物业发布房产信息,用户看房之后由物业联系房主双方进行签约。
“物业并不是二房东的角色,而是买卖双方的一个桥梁。”业内人士透露道。
而某一小区物业想要拿到附近小区的房源信息,则需要自己去和附近小区的物业谈,不是同一物企旗下的物业也可以代理。
至于物业如何从中获取收益,收益几何,物业人员并未向乐居财经透露。不过杨晓松曾表示,虽然宅猫仅收0.88%的佣金,b端服务的物业人员仍然能够有丰厚的回报,还能保证宅猫一定的收益。
截至目前,宅猫找房已入驻包括深圳、天津、广州在内的11座城市,服务全国300余家物业公司及1400余个社区。
社区房屋经纪三分天下
杨晓松有一个目标,即2025年宅猫能做到全国市场占有率的5%。
号角吹响,社区房屋经纪业务的混战或许无法避免。玩家主要有三类,贝壳等传统的租售企业、物企自设的租售中心,以及宅猫找房这类创新型租售平台。
与传统的租售公司相比,无论是物企自设还是宅猫找房平台,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中介”的身份。传统租售还在采用自己培养专业中介的方式,而后两者则让物业人员兼职“中介”。
杨晓松认为:“作为物业,面对的客户既是购房者也是未来的业主,是需要长期服务的对象。从这方面来讲,我们既降低了虚假房源的钓鱼行为,也降低了在交易过程中的戒备心。”
物业自己开设的租售中心,近些年也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其中也有创立租售品牌的。
投资宅猫找房的万物云就有自己的租售品牌——朴邻,该品牌诞生于2018年,不过其租售业务历史可追溯到20多年前。
2001年,万科租售中心成立,2018年5月正式更名为“朴邻”。经过内部调整和升级,如今“朴邻租房”业务覆盖二手房交易、租赁和新房。截至2022年3月31日,万物云已在5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600个社区实体店面。
碧桂园服务也拥有自己的租售品牌“有瓦”,同时绿城服务、远洋服务、旭辉永升服务等都已开设租售中心。
此外做线上租售平台的,还有天猫好房,这是淘系生态中唯一面向房产的官方入驻平台。
宅猫找房主要做二手房业务,天猫好房既有二手房业务也有新房业务。租售业务方面,天猫好房打通了与物企的合作渠道,物企在平台上开店,相当于自己的淘宝店一样。
正如《街角风云》第四集“生长篇”中所言:存量房市场隐藏着巨大的潜力,未来让人们充满渴望。
传统中介多元化尝试、房企系“中介”加大投入力度,以及互联网巨头们情绪高涨纷纷布局,面对巨大的市场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