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隐喻的认知符号研究》
《隐喻的认知符号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符号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佳例
内容简介
《隐喻的认知符号研究》从现有隐喻认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隐喻的定义、分类和认知过程三方面的问题,在探讨隐喻的认知符号性基础上提出了隐喻的定义和识别标准。在探讨隐喻的认知符号性基础上定义隐喻,提出了隐喻的识别方法。在批判隐喻理解间接观的同时,从隐喻的认知符号性、语言经济原则和隐喻认知实证研究三个方面论证了隐喻认知的直接性。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对该领域内研究人员有参考借鉴意义。
王任华,博士后,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南京工程学院教育语言学研究所成员;至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其中SSCI期刊来源期刊10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2篇。主持博士后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项目等各类项目6项,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研究兴趣包括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功能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等。
赖良涛,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成员。2007年9月起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杨信彰教授;2008-2010年获国家公派悉尼大学与厦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师从James R. Martin教授,2011年7月获文学博士学位。2011—2013年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语言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马博森教授。2013年9月起任现职。
绪论选段
1.4 本书组织结构
本书分为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简要地说明了研究背景,概括介绍了隐喻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隐喻认知理论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收集途径,最后简单地陈述了本研究的组织结构和各章具体内容。
第二章隐喻研究现状述评,依次对以Aristotle、Quintilian、Richards、Black、Peirce、Lakoff等学者为代表的替代论、互动论、符号论、概念隐喻等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从隐喻的定义、分类以及认知过程三方面进行介绍和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为从认知科学和符号学视角探讨隐喻的特有属性以及具体的认知过程做理论准备。
第三章揭示了隐喻的认知符号性。首先从认知科学视角,在区分认知和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认知性,再从符号学视角根据隐喻的符号结构、表意过程、象似性和多模态性等方面的属性来论证隐喻的符号性。从隐喻的认知符号性出发定义隐喻,并根据定义提出了识别隐喻的具体方法。
第四章分析了隐喻的具体认知过程。首先驳斥隐喻认知间接观,从隐喻的认知符号性、语言经济原则以及隐喻认知的实证研究三个方面论证了隐喻认知的直接性。再根据隐喻要素明晰性将隐喻分成五类,提出了相应的认知策略。接着论述了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隐喻认知中的作用。最后结合隐喻要素和语境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分析了隐喻要素明晰度不同的五类隐喻的具体认知过程。
第五章是微博隐喻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本研究所用的新浪微博隐喻句语料的选取、标注、分析和统计过程。再根据语料分析和统计的结果论述了微博隐喻的要素明晰性和认知内容的特征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隐喻的具体认知过程分析来解读要素明晰度不同的五种微博隐喻,检验理论假设和隐喻认知过程的分析以及微博隐喻解读过程是否相符。
第六章是结论,概括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阐明本书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同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的问题和方向,并展望今后的研究工作。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收集
1.4 本书组织结构
第2章 隐喻研究现状
2.1 隐喻的定义和本质
2.2 隐喻的分类
2.3 隐喻认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隐喻的认知符号性
3.1 隐喻的认知性
3.2 隐喻的符号性
3.3 隐喻的定义和识别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隐喻的认知过程
4.1 隐喻认知的直接性
4.2 隐喻认知的要素明晰性影响
4.3 隐喻认知的语境影响
4.4 隐喻认知的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博隐喻分析
5.1 语料选取、标注、统计
5.2 微博隐喻要素明晰性特征
5.3 微博隐喻的认知内容特征
5.4 微博隐喻的认知步骤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的发现
6.2 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意义
6.4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衔接的认知语用研究》
《英汉语篇间接回指》
《语言、使用与认知》
《语用学原则》
《语言与全球化》
《词库音系学中的声调》
《法语在英格兰的六百年史(1000—1600)》
名师的“翻译讲堂”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微信号:CP-English
点击“阅读原文”选购图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