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讯 | 《言辞之道研究》

《言辞之道研究格莱斯著名语言哲学论著
当代语用学研究基石之作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逻辑与会话”和“语义学与形而上学探究”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格莱斯1967年在哈佛大学所做讲座的整理稿,包括七篇文章。该部分评述了众多哲学家研究语词的意义及使用的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合作原则及其准则为核心的会话隐含理论,并从各个侧面论证了该理论的合理性。第二部分收录了格莱斯1946年至1988年间的十二篇文章。前十一篇涵盖常识、概念分析、确实性、分析与综合命题、意义问题、描述语及其预设、知觉因果论、形而上学、哲学末世论等哲学论题;最后一篇《回顾性结语》对全书进行了梳理,从八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对所论诸多问题的看法。

作者简介


图源:https://www.thebritishacademy.ac.uk/

保罗•格莱斯(1913—1988),英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提出了“会话隐含理论”“会话合作原则”等著名理论。1931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哲学,1938年开始在圣约翰学院担任讲师,第二年升任研究员。1967年春,应邀到哈佛大学做威廉•詹姆斯讲座,该讲座奠定了当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同年秋,应聘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哲学教授。

译者简介


姜望琪,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1971年至1974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习。1977年留学英国,1980年获利兹大学语言学硕士。此后,除了1989年、1991年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笔译,一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及后来的英语系、外国语学院任教。

杜世洪,西南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出版专著三部,散文集一部;曾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精品课程“语言学导论”主讲人之一。

前言


我要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我1967年上半年在哈佛大学所做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讲座演讲稿的修订版,称作“逻辑与会话”。这是本书的中心内容,其他论文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该讲座跟书中的其他论文有许多联系,我们可能有理由把原来的威廉•詹姆斯讲座打散,跟书中的其他论文按论题重新组织(实际上乔纳森•贝内特[Jonathan Bennett]就是这么提议的)。我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讲座的题目和内容已为许多哲学家所熟知,有些人很可能正在等待继续讨论这些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为讲座集中呈现了对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些重要且密切相关问题的看法,代表了1960年代那个特定的时期,虽然我在讲座中讨论这些问题时发表的观点大部分既不是我最初的观点,也不是我最后的观点。
 
威廉•詹姆斯讲座主要聚焦于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的性质及其哲学含义(主题A),大致可以说是断言(及其蕴涵)概念和意义概念,它们构成了那些讲座的主题。但是,除了讲座的这个主题,本书另外还有一个随处可见的主题(主题B)。这是个方法学主题或纲领性主题,见之于我不断通过研究语言,特别是日常语言,讨论哲学问题的努力中。第二部分的文章可以分成5组,除了第19篇,其余都跟这两个主题中的一个,或同时跟两个有关。
 
第—组包括第8至第12篇文章;这些文章都跟主题B有关,讨论了日常语言在哲学研究中的作用;第10、第11篇直接讨论这个主题,第8、第9篇讨论密切相关的常识问题,第12篇沿着同样的方向更间接地讨论了肯定性问题在哲学中的位置。第13篇文章讨论分析/综合区分问题,是否接受这个区分对意义研究至关重要,而意义研究是主题A(威廉•詹姆斯讲座的话题)的一部分。
 
第14至第18篇文章讨论意义问题,主题A的一个成分;第14篇是第一部分意义问题讨论的先导,第18篇则是一个后续发展。第15篇的前半部分包含了会话隐含概念(主题A的一部分)的早期版本,第17篇讨论了会话隐含概念的一种重要应用。最后,第15篇的后半部分和第16篇讨论感知哲学中的基本问题;第15篇的双重性保证了感知问题在本书中的地位。第19篇文章讨论一个不同的问题,形而上学的问题。第二部分的文章的这种安排,因为没有按照发表年代排序,不能立刻显示我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但是我认为,这种安排带来的清晰陈述大大补偿了这个不足。
 
本书以1987年撰写的《回顾性结语》收尾,在这里,借助事后的认识,我对书中所收文章的很多方面进行了点评。读了前面的文章后再去读这个点评,是最好不过的。我希望读者不会忽略书后的点评,因为我觉得里面有些新东西,是我精心准备的,虽然并不全面。它们既有长远的价值,又跟原来的文章密切相关。
 
书中的文章几乎完全保留了当初发表,或作为讲座提交时的形式,我只在少数几个地方做了修订。
 

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逻辑与会话(1967,1987)

1 绪论

2 逻辑与会话

3 逻辑与会话再议

4 直陈条件句

5 说话人意义和意图

6 说话人意义、句子意义、词语意义

7 隐含模型

第二部分 语义学与形而上学探究

8 常识与怀疑论(约1946-1950 )

9 穆尔与哲学家悖论(约1953-1958)

10 战后的牛津哲学 (1958)

11 概念分析与哲学的范围(1987)

12 笛卡尔论清晰明显的知觉(1966 )

13 为一个教条辩护(与P. F. 斯特劳森合著,1956 )

14 意义(1948,1957)

15 知觉因果论(1961)

16 关于感觉的评论(1962)

17 预设与会话隐含(1970,1977)

18 意义再探(1976,1980)

19 形而上学、哲学末世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1988)

回顾性结语(1987)

索引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往期回顾
书单 | 30种语言学好书
书讯 | 《卢德里奇应用语言学手册》 
书讯 |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书讯 | 《韵律音系学》
书讯 | 《语用学原则》
书讯 | 《语言与全球化》
书讯 | 《语言、使用与认知》
书讯 |《法语在英格兰的六百年史(1000—1600)》
书讯 | 《语用学与英语》
书讯 | 《词库音系学中的声调》
书讯 | 《衔接的认知语用研究》
书讯 | 《隐喻的认知符号研究》
胡壮麟总序 |“剑桥应用语言学年度评论”丛书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微信号:CP-English



点击“阅读原文”选购图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