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堰古樟,怎一个江南水乡?
点击上方蓝字或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寻古迹的莲莲”
一座古堰、十株古樟是无意中走入我的视线的,只是没想到它美得那么突然。这里有极富美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也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写生基地和中国摄影之乡,原谅我,知道的有些晚了。
提前并超额完成了计划中的泰顺廊桥及处州廊桥部分,必须经过丽水才能转道下一个目的地,车票及酒店均已定好若修改意味着成本较高,丽水必须停留一天,去哪呢?通济堰作为国五成为了我在这个城市最先要寻访的目标,却没有想到通济堰被打包在古堰画乡的景区里,国庆期间的景区,想想就拥挤不堪。然而真的步入景区,一份宁静与古朴拉住了我的视野,绿油油的瓯江之上,一棵千年的香樟树点缀在码头,树下的老年人用地方话聊着家常,孩子们欢喜的绕着大樟树跑来跑去,这极具生活气息的画面正是我要追求的,丽水,我来对了。
古樟屹立于古埠之上,张开他的双臂庇护着整个古村,说它是保护神也丝毫不为过。树梢的尽头就是码头,不同于那些“名声显赫”的景区,这里单纯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有想住下去的冲动,难怪那么多的画家墨客都愿意到此长居。
瓯江之上,一叶扁舟,犹如一首清雅的小令摇来,山头,是那流云纺出细细的雾,偷偷的打湿了这幅为我抖开的青绿江南。一湾很有韵味的人家,几株樟树从头上探出,那酒旗飘动的威风,活跃了古城一千八百年的厚重。
香樟古埠紧挨着的,是一条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在明清时,这里是瓯江上的一个商业中心,各处商贾会带着收来的山货水货从码头上岸,有了交易就有人来人往,整个市镇也慢慢开始兴盛起来,1公里多长的古街汇聚着丽水的美食和名物。
很多明清时期的老建筑都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用来经营着各自的营生,茶馆,客栈,小吃店,吆喝声此起彼伏。
连接码头和堰头村的是一条古贤道,通济堰在历史上也颇有名头,始建于公元505年,与都江堰、郑国渠、它山堰、灵渠齐名,是中国古代的五大灌溉工程之一,更是江南农耕文化的代表,多有名人雅士到访留下事迹,故建此古贤道缅怀。
古贤道上的第一尊塑像是清代的文人刘延玑,他曾任丽水知府及浙江观察副使,其到任前,丽水地区正在遭受1674年明末战乱和1686年洪水,民居毁坏,田地荒芜。他到任后,召集流民开垦荒地,开设南明书院,做了很多有利于地方百姓的事情。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和三十九年(1700),两次修筑通济堰。当时修堰经费非常紧张,他带头慷慨解囊,捐出俸银五十两,地方官员纷纷效仿。
古贤道的尽头,跨过石阶小道就是堰头村,在堰头村的村尾是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文昌阁,供奉着掌管功名的文昌帝君,祝福地方繁荣昌盛。古朴的白色石头和周围的古树群相得益彰,重檐歇山亭榭,小桥流水人家,锁住了这个江南古村的文脉之气。
在明清时期,堰头村的文风沧桑,辉煌一时,鼎盛时期连出了五名进士。周围有十棵千年古樟,织成了一片遮天大网,为村民们遮阳避雨,也是孩子嬉戏玩耍的场所。在古堰村有这样一个传统,孩子出生之后会抱到古树前,举行一个朝拜仪式,拜古树为干娘,保佑孩子长命百岁。抛开传说,只是如此巨大的古树群在全国也是罕见。
从文昌阁进入村子,一条小溪与村庄的古街相伴,举目四望皆是翠绿,诗情画意一般。村内也存有不少明清古建,夹杂在民居之间,古朴着整个村落,最显眼的,是这一出乾隆年间的贞节牌坊,上额有“旌表”二字,下额砖刻“节孝流芳”四字。
堰头村原是叶氏家族的聚居地,当时规模很大,特殊年代时被毁,只剩下祠堂门前这座牌坊。牌坊奉旨“旌表”的人是叶成发妻子梁氏。乾隆年间,叶成发英年早逝,留下一堆儿女,当时他的妻子梁氏只有二十六岁,无奈挑起了家庭重担,勤勤恳恳培养子女考取功名。为了表彰梁氏的从一而终聪慧贤德,嘉庆三年朝廷下旨建此牌坊,鼓励天下父母悉心培养子女,成为栋梁之材。
顺着村子里的小溪一直走到村头,就是建于南朝时期的通济堰。
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一位姓詹的司马奉朝廷之命来处州,并考察了碧湖平原,见碧湖平原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却因缺乏水利灌溉水患严重,粮食产量不高,于是建议建造堰坝引水灌溉碧湖平原。
大坝最初是木框填石坝,松荫溪上游一发大水,大坝就被冲毁,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复,劳民伤财。南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任参知政事(副丞相)的何澹告老还乡,迁居丽水。他为了使大坝千秋永固,便于返乡当年奏请朝廷,调兵三千,对大坝进行大修,将木坝改筑为石坝。
当时,人类还没发明混凝土,为使石坝增强整体性,就沿江筑起36座炼铁炉,将炼成的铁水铸到石坝缝内,铁水灌缝和松木填基两项特创的筑坝技术,是大坝千年永固的一个重要原因。
堰头村海拔73米,大坝的选址在整个碧湖平原最高之处,可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整个平原,灌溉每一亩良田,使碧湖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仓。
这一方淡定的水土,这十面埋伏的群山,千年之前到现在,需要多少文化传承,才能垒实一座拱型的堰坝?一千年以后,山还站着,水还流着,护堰古樟幽深茂密,文昌阁朴素简约,世世代代陪伴着通济古堰把碧湖平原灌溉。
走长城 寻古迹 幸好一路有你
全文完
往期精彩回顾
您的转发就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
12
作者莲莲
一个酷爱历史酷爱古迹的80后妈妈,平时朝九晚五,业余寻古探幽。十多年的行走长城与探寻古迹,愿用文字记录岁月,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浅吟低唱岁月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