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9)----普法战争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那么,西班牙出了什么事,最后导致普法开战呢?
因为王位继承问题。
我们知道,欧洲各国的君主在历史上相互联姻,本质上都是亲戚。当时西班牙的国王是伊莎贝拉二世(1830~1904),女王。她三岁继承王位,1843年23岁开始亲政。她母亲祖上这一支,有法国波旁王朝在那不勒斯的血统。本来波旁王朝在18世纪入主西班牙时,把法国的《萨利克法典》也带到了西班牙,规定只能由男人继承王位。后来法国势力衰弱,斐迪南七世说服了西班牙国会,废除了《萨利克法典》,这样女子也能继承王位了。不过谁都相当国王,当伊莎贝拉二世当了国王后,遭到众多西班牙王室男性亲王们的反对,引发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卡洛斯战争”。
正巧,伊莎贝拉二世亲政后,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运动在欧洲盛行,加上王权之争,所以西班牙的宫廷阴谋和政变层出不穷,她只好靠频繁更换政府来应付。在她亲政的25年中,西班牙更换了34届政府,颁布了7部宪法。发动了15次暴动。伊莎贝拉二世本人,则过着荒淫颓废的生活,政府也极为腐败。所以西班牙从法国再次独立出来后政局很乱,再也没有当年大国的风采了。
伊莎贝拉二世是美女吗?下图是她的一张油画肖像。
看起来还马马虎虎?
我们必须承认,欧洲的画师们也是很讲艺术的。看看她的照片吧。
再来一张:
我们必须承认,如果有权力的女人,不管长相如何,都可以圈住一大堆帅哥,那么有权力的男人的相貌,就更无所谓了。
哈哈!好像越来越八卦了?那么拉回主题。
不断的革命、阴谋和暴动,终于导致了1868年西班牙革命(这是西班牙的“光荣革命”)的爆发。改革派将领胡安·普里姆政变成功,伊莎贝拉二世于1868年9月末逃往法国。拿破仑三世如获至宝,把她接到法国西南部的比亚里兹居住。伊莎贝拉二世很想复位,但始终不能如愿,于是在1870年6月25日,她在巴黎正式宣布退位。她希望她的儿子、时年13岁的阿方索(1857~1885),可以继承王位。
但是,西班牙摄政团却不想选他,而是选了普鲁士的利奥波德亲王,威廉一世的堂弟。
西班牙人是这么想的:
1、从法理上说,利奥波德亲王也可以继承西班牙王位。在普鲁士这个新教国家,他居然信仰天主教,和西班牙人一样,这也挺好。
2、他的夫人是葡萄牙国王的妹妹,也是天主教徒。而且葡萄牙与西班牙又都在一起,正好亲上加亲,搞好两国关系。
3、西班牙长期被法国侵略和统治,尤其是被拿破仑侵略,西班牙人从来没有忘记这一点,因此大多数西班牙人是很挺讨厌法国人的。而利奥波德又是威廉的堂弟,如果他来当国王,是不是也可以震慑法国呢?
总之,多种原因让利奥波德亲王成了最合适的候选人。7月1日,西班牙报纸过早地把消息披露出来,立刻引发轩然大波,尤其是法国,立刻跳了起来。
站在法国立场上看,这事很难容忍的。如果利奥波德亲王成了西班牙国王,法国将很可能面临普鲁士、西班牙的南北夹击,这怎么行?!而且,这是不是普鲁士蓄谋已久的阴谋呢?
所以,不仅拿破仑三世极为愤怒,法国内阁也极为愤怒,法国人群情激奋!
是的,这就是当时法国的民意。本来已经很不爽普鲁士了,居然还被普鲁士两面夹击?于是法国人对普鲁士和西班牙提出严厉警告,并要求普鲁士决不能染指西班牙王位!
俾斯麦从中看到了机会。法国人越愤怒,他就越高兴。没想到机会居然来自西班牙?这让俾斯麦也很意外。不过机会既然来了,当然要尽力抓住。德意志人也早就不爽法国人了:本来卢森堡是德意志邦联,普鲁士驻军怎么了?结果在法国的压力下,普鲁士从卢森堡撤军,卢森堡永久中立,以后将不能归入德国。这难道不能反映法国的野心和敌意吗?这难道不是对普鲁士的羞辱吗?现在一个普鲁士亲王要去当西班牙国王,是人家西班牙选的,你法国急什么?对我们愤怒什么?
布莱希罗德写给罗斯柴尔德掌门人雅姆斯男爵的信,充分反映了普鲁士人的情绪。他写到:“这里(柏林)群情激昂,如果西班牙议会选择霍亨佐伦亲王,我怀疑普鲁士与法国开战将不可避免。因为没有人愿意接受法国的条件,也没人愿意让步。”
法国人的表态也同样充满豪言。1870年7月6日,法国外长强调:“法国决不会容忍自己的南部边界出现敌对君主”,实在不行,不惜诉诸战争。
德意志人和法兰西人,普鲁士和法国,两个国家和民族的愤怒,因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已经被充分点燃。
历史上,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将很可能发生大战。那样,两个自以为有理的国家和民族,都将陷入惨烈的战争和屠杀,陷入巨大的悲剧中。写到这里,笔者不得不一声叹息。
那么,怎么避免陷入这种“双方都认为自己特别有理,谁都不让步,从而一步步走向战争”的处境呢?
或许,广开言论,让双方民众进入充分的大讨论,是唯一的办法。
只是,这种广泛而日益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将牵涉奥更多、更广泛的议题,将广开民智,恐怕又是君主们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当时的普法都想打仗,所以西班牙王位之争,对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来说,都是一个借口。
哎,再次叹息一声。
在这个过程中,俾斯麦没有为拯救和平做任何努力,反而煽风点火。7月10日他写到:“从政治上说,法国人的进攻将对我们非常有利。”7月12日,他发电报给普鲁士外交部,表示利奥波德亲王可以体面地保住候选资格,但必须保证如果法国攻击普鲁士或以后的德国,西班牙必须和德国站在一起。外交部把俾斯麦的信公布给了媒体,再次火上浇油。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俾斯麦想挑起战争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但是,和俾斯麦的预期完全相反,威廉一世选择了退让。7月12日,他决定让利奥波德放弃候选资格,并告诉了法国大使。“我的堂弟不当西班牙国王了,这你满意了吧?”
俾斯麦听到消息,呆住了。他的脸因为愤怒而扭曲,但一句骂人话也不能说,谁让威廉是国王呢。如果换成其他人,他肯定已经大发雷霆,甚至要拔出枪或者剑,要和对方决斗了。
顺便说一句,利奥波德亲王也不想去当什么西班牙国王,因为西班牙太乱了,他始终生长在普鲁士,在西班牙也没什么根基。如果去当西班牙王,表面上看好像很风光,但万一被当地反对势力暗杀了怎么办?再发生政变怎么办?加上现在普法因为这事闹得都快开战了,利奥波德亲王当然乐得在普鲁士继续当个亲王。
无奈之下,俾斯麦紧急召集亲信和军方开会,国防部长罗恩、参谋总长老毛奇这两个大军头都到了,他们也都气得满脸通红。因为他们都想不明白,这本来是挑起战争的最好机会,国王怎么能退让呢?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都放弃了,下一次机会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俾斯麦甚至气得都想辞职。
但在这个档口,法国再出臭棋。
本来,这是法国的一场重大外交胜利。但是法国人得寸进尺,还要求威廉保证未来不再提出霍亨佐伦家族的候选人,也就是普鲁士要永远、彻底地放弃对西班牙王位的觊觎。1870年7月13日,法国驻普鲁士大使贝内德狄带着法国政府的新指令,来到普鲁士国王的疗养地--科布伦茨东郊的埃姆斯温泉,希望求见威廉一世,转达拿破仑三世的密函,希望威廉保证普鲁士永远不染指西班牙王位。
这就太过分了,威廉毕竟是国王,这次可以放弃机会,但如果永远放弃机会,也显得太懦弱了,以后还怎么面对普鲁士和德意志人?所以他拒绝了法国的要求,并把过程用电报告诉了在柏林的俾斯麦,还询问俾斯麦是否有必要“通报媒体”。这就是有名的“埃姆斯电报”。
这时,俾斯麦还在家里和亲信们一边吃饭,一边商量对策呢。他们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不过,当俾斯麦读完威廉的急电后,笑了。
他首先询问老毛奇:是否对法国战争有全胜的把握?老毛奇毫不迟疑地做出肯定的回答。
这不是俾斯麦还没有准备好对法战争,而是他长期准备、多次思考后,和老毛奇的最后一次确认。
于是,俾斯麦开始修改电文。电报的原文是:
(法国)国王写信给我说(法国大使)贝内德蒂伯爵苦苦哀求我立刻发电,保证不让霍亨索伦支系人选的问题复活,最后我严厉拒绝了他,因为我不可能永远地担保此事。……所以无话再对大使说。(普鲁士)国王任从贵大臣定夺,对于贝内德蒂提这样的新要求与国王对他的拒绝,是否宜于立即告诉大使们和报界?还可在柏林从长计议。
俾斯麦大笔一挥,删去了电文最后的"还可在柏林从长计议",也删去了威廉第一次接见法国大使的事情,在结尾部分加上了这样的刺激法国的话:
(因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国王陛下以后拒绝接见法国大使,并命令值日副官转告法国大使,陛下再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这种修改,太漂亮了。
因为,俾斯麦绝口不提以前的接见,等于法国大使完全吃了闭门羹。这不啻于扇了有严重国家民族骄傲情绪的法国人一个大耳光。但是,俾斯麦也没说假话,威廉看了拿破仑三世的密信后,确实拒见了法国大使,只是电文在语气上更加强烈了。
电报透露给媒体后,好像法国媒体在配合俾斯麦,法国的新闻社也继续做了修改。他们先在翻译稿中把法国提出的“要求”改为“询问”,语气温和得多,然后又降低了普鲁士传令官的官职(照抄了“adjudant”,这个词在德法语中都有,但是意思完全不同。德语的意思是国王第一副官,级别很高,法语则是中士左右的军衔,也就一普通士兵)。于是,法国在温和地“询问”普鲁士的态度,而威廉不仅拒见法国大使,而且派了个士兵出来传话,傲慢嚣张到了极点,简直是对法国的双重侮辱!这种电文一发布,法国人当然也怒了!
首先沉不住气的,还是被激怒了的拿破仑三世。实际上他就是想打仗,否则也不可能在威廉已经同意放弃争位的情况下步步紧逼了。接到这样的电文,法国开始了战争动员,法国民众也都和兴奋。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鲁士随后也对法宣战,普法战争爆发。
只能说,双方都很想打仗。
消息传出,柏林股市暴跌大约30%。普鲁士公开发行的一亿塔勒的债券,买者寥寥,大概只卖出几百万塔勒。而在此前一年多,布莱希罗德已经选择做空股市了,并卖掉了俾斯麦的大部分股票,这也让布莱希罗德成为后来德国民族主义者攻击他的一个借口(俾斯麦后来的威望太高,动不了)。由此可见,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法国很可能取胜。
OK,现在我们要分析一下两边的军力了:为什么拿破仑三世和老毛奇都这么自信。
一、兵力对比。法军60多万,普军加北德邦联的军队,将近100万。
表面上看,法军人数明显少于普军。但是拿破仑三世和大多数法国人却认为,法军已经多次在世界各地打仗,屡战屡胜,作战经验丰富,装备精良。而普军呢?不就是在四年前瞎猫逮住死耗子,打赢了对奥地利的一场战役吗?这有很大的偶然性。何况你打赢奥军怎么了?老子过去也打赢过奥军啊!而且,打赢之后普鲁士急于停战,后来又对法国步步忍让,显然是因为普军的战斗力不行,他们害怕法国。
但实际上,普军不仅人多,而且装备、训练也好。面对法国的主动进攻,普军怀着保家卫国的心情,士气也极为高涨。这些具体优势就不多说了。
二、战争准备。
法国的战争准备相当糟糕,开战前才开始动员,到7月底才在普法边境集结了8个军、约22万人。也就是说,法国不是在集结完兵力再宣战的,难道就不担心宣战后普军首先发动进攻吗?直到8月2日,法国才以3个师的兵力,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也不是很有力。因此,法国的这种做派,已经充分表现出他们的缺乏准备和对普鲁士的轻视。本质上说,法国人太傲慢了,他们以为过去二十年法国屡战屡胜,好像真的恢复了大国的荣光。
既然法国已经宣战,并且在之后的十几天还在准备,普鲁士完全可以首先发动进攻。但是普军却没什么动作,任由法国集结和展开兵力,这又是为什么?
政治上说,俾斯麦就是要首先示弱。他要让欧洲其他大国,尤其是英国和俄国看看:法国主动向我挑战,我普鲁士可没有主动攻击哟!英俄本来就瞧法国不顺眼,这时当然更对普鲁士友好中立了。
军事上说,老毛奇早就想好了。不仅在1870年7月底,在普法边境集结3个军团约47万人、火炮1584门,兵力是法军的两倍多。这里强调大炮的数量,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就是陆军之王。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远征俄国时,带了1400门大炮,已经是天下无敌的陆军了。而现在的普军,47万人就有1500多门大炮,而且都是钢制的克虏伯大炮,军力已经远远强于拿破仑时代。
相比之下,法军只有1000门大炮,而且是老旧的前膛青铜炮。射速,法军两分钟1发,普军1分钟3发;射程,法军1500米,普军3400米;炮弹重量,法军12磅,普军6磅。综合衡量,普军的炮火强度是法军的4.5倍,而且可以远距离轰击。在这种情况下,法军的伤亡将极为惨重。
而且,早在1868~1869年的冬季,老毛奇就已经拟定了作战计划。
老毛奇预计,法军的作战军队最多只有33~34万人,并且会首先发起进攻。进攻方向是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尤其在斯特拉斯堡附近渡莱茵河,因为这里是法国东部的一个突出部。而根据法国的铁路情况,他又算出斯特拉斯堡铁路没有能力集结全部法军主力,有一半法军(15万)应该在斯特拉斯堡以西靠北一点,在法国腹地的梅斯,下车集结。这样,法军的梅斯集团军和斯特拉斯堡集团军,势必被孚日山脉分开。
为此,老毛奇相应布置了三个集团军,采取诱敌深入、再深入法境分割包围的方法,聚歼法军。为了防止奥匈帝国对普鲁士开战,普军对奥匈帝国也有防备。
俾斯麦的政治目标和老毛奇的军事目标,再次获得了一致。因此普鲁士在战争初期,故意不主动进攻,做出被动挨打的样子,让法军突入普鲁士境内。
好像是普奥战争的翻版?嗯,差不多。俾斯麦把一个套路演两遍,拿破仑三世还上当,只能说他完全被降维打击了。
历史都是相似的,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无备的法国仓促宣战,低估早有准备的普鲁士,一线兵力也不到普鲁士的一半,装备也不行,那么战争的结果,也就注定了。
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三世居然敢和普鲁士打,情报工作是怎么做的?显然,他,以及法国的媒体和人民,包括法军官兵,都过于迷信法军的作战经验,过于相信法国的“大国实力”了。拿破仑三世和一帮谋臣武将,不想着提高法军的装备和实力,却总想挑衅一忍再忍的普鲁士,实在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实际的战争过程,也基本上如老毛奇预料,这不是本系列的重点,我用三百字简单说说。拿破仑三世是法军总司令,率领有三个军的莱茵军团发动进攻。法军进入普鲁士境内后遭遇普军抵抗,虽然有两场战役(8月16日的马斯拉图尔之战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战役),法军十分勇猛,炮火也同样猛烈,让普军第一军团和王军禁卫军损失惨重,但未能取得突破。与此同时,普军深入法国境内实行包围,法军不得不回撤。9月1日至2日,双方展开色当会战,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色当战役。法军被重重包围,此时才发现普军的装备比法军强得多,双方大炮对轰,法军基本上只有挨炸的份儿。于是,9月2日下午,拿破仑三世在法军突围失败、付出17000人的伤亡代价后,率8.3万法军向普军投降。他派人给观战的威廉送了封信,表示愿意“将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
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0.4万人(包括被俘),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消息传出,普鲁士举国欢腾,法国举国震惊、悲痛和愤怒!
接下来大局已定,不过又断断续续打了将近两个月。因为战争过程中要解决一系列政治问题,巴黎也爆发了政变,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以后再挑重要的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俾斯麦不想让普鲁士赢得太快。他和老毛奇一样,虽然都知道普军肯定能赢,但赢得这么快、这么彻底,也出乎他的意料。这样的话,英、俄会怎么评估普鲁士的军力呢?俾斯麦还想向法国要更多赔款和地盘,以彻底打垮法国,所以也得拖一拖。
这和老毛奇的想法却截然相反。作为一个军人,老毛奇想“及时抓住战机”,总想快点消灭法军有组织的集结和抵抗,快点进军巴黎,但多次被俾斯麦阻止。老毛奇这个气,就和俾斯麦吵架,双方都把意见反映给威廉。威廉当然当甩手掌柜,支持俾斯麦。所以那段时间,俾斯麦和普军的关系并不好,和老毛奇的关系尤其紧张。
后来的进军路线如下图所示,不多说了。就说一句:这是普军长达半年多的进军路线,到了1871年2月底,普军才进入巴黎。
而在此前,1870年9月27日,斯特拉斯堡的将近10万法军投降;10月27日,梅斯的17万法军投降。11月,南德意志四个邦国和北德意志邦联合并,以普鲁士为核心,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西南郊外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国皇帝。1月26日,巴黎投降,这些都是在普军(此时应该叫“德军”了)进入巴黎前发生的事情。
1871年5月10日,德法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普法战争彻底结束。
普法战争,以法国遭受巨大损失、永远失去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而告终。N胜一败的拿破仑三世,被钉在法国的耻辱柱上。
而普鲁士人或德国人,回首望去,此时已经完全明白,是俾斯麦在过去的九年时间里,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心机深沉,意志顽强,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普鲁士取得三次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打垮了欧洲千年的头号强国--法国,而且踩在法国身上,建立了德国。这样的功业,德意志历史上有谁能比?
所以,虽然德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威廉皇帝,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俾斯麦才是德国的建国之父,他的功业已经超越了德意志历史上的奥托大帝、巴巴罗莎、腓特烈大帝,是名副其实的德国第一人!俾斯麦在德国的威望,已经无与伦比。他,就是没有头衔的君主!
写到这里,本文已经不短了,但还有几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
1、普法战争后期事务,法国的割地赔款都相当肉痛。由此对两国造成长期影响,尤其给法国人民心中,带来极为剧烈的伤痛。俾斯麦为什么要对法国如此凶狠?这和他对奥地利的极为宽大完全不同。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俾斯麦的治国和外交思想。
2、从政治角度分析,俾斯麦在德国的威望已经如此之高,早已是功高震主了,威廉皇帝就不害怕吗?威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王或皇帝?为什么他统治下的普鲁士/德国的政治,是如此稳定?
3、从经济角度分析,普鲁士为什么能轻易战胜奥地利和法国?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君主制国家,普鲁士的经济,为什么可以支持它庞大的军力,尤其是能装备那么多先进武器呢?
如果放大时间尺度,考虑后来德国的事情,德国为什么能在大约四十多年时间里,经济和科技都领先于西方?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GDP比英法总和还要高,科技更是先进,基本上是世界科技中心了。除了经济总量比不过巨无霸美国,德国在科技和经济方面都是独霸西方。这也难怪德国的统治者自信心爆棚。那么,为什么君主制或越来越极权的德国/普鲁士,能把科技和经济搞得这么好呢?
另一方面,号称自由民主的英法,怎么比德国差这么远呢?
这是本策论要讨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