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已婚者比“单身狗”更健康?
“单身”主题第二弹,我们聊健康。
诸位单身人士或多或少都遭遇过来自长辈的“为了你好”,不断奉劝你结束单身、迈入婚姻。可是,结婚真的有那么多好处吗?就拿与我们最密切不过的健康来说,结婚有好处吗?
今天,夫人请张喆为大家介绍关于婚姻与健康的联系的研究,同时分享这种联系近些年来的变化趋势。
撰文:张喆责编:钱岳
责编手记:
张喆介绍的这篇论文,我此前也读过。研究者分析了1972至2003年以来的自评健康的趋势,发现未婚男性的自评健康状况和在婚男性的差距是越来越小了,尽管未婚和在婚女性的自评健康的差距还是维持稳定的。但是呢,经历了婚姻解体的男性、女性的自评健康都和在婚的男性、女性差距越来越大。
于是,作者在文末发出了这个结论:"未婚人群的健康状况反正是越来越好了,而婚姻解体对人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了。在现在这个年代,你踏入婚姻就面临着婚姻解体的可能性。"我当时看到这里,不禁笑了。这两位作者好有我的作风啊,有点因噎废食的味道,哈哈。我读着感觉,作者的言外之意是,所以呀,还是别结婚了。
当然,这是我的一点发散性的导言。希望大家享受今天的推送!
by 钱岳
正文: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Hui Liu 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Debra Umberson两位社会学教授用美国的全国数据,研究了1972至2003年间,婚姻状态与健康的关系的变化趋势。
其中婚姻状态包括:在婚、丧偶、离婚、分居、未婚。(篇幅所限,我们这里仅介绍在婚者和未婚者的对比)。
健康则由自评健康(self-rated health)来衡量,其中1=差、2=较差、3=较好、4=很好。这个自评健康的指数看似主观,却和很多客观的健康和疾病指标高度相关 。
图1
图1描述了婚姻状态与自评健康之间的联系的变化趋势。图中的横轴代表的是年份,纵轴代表的是受访者回答自己健康状态“很好”的可能性。
我们看到,在1972至2003年间,在婚者(实线代表)回答健康状态“很好”的可能性出现了略微的增长,相对来说,未婚者(直线加方块)回答健康“很好”的可能性增长较快,所导致的结果是在婚者和未婚者之间健康状况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著缩小。
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以前的理论是怎样分析婚姻与健康之间的联系的。
1. 婚内资源理论(marital resource model):婚姻能提供有利于健康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心理资源,以及经济资源。具体来说,夫妻间不仅可以分享经济资源,而且夫妻间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健康上的关心(比如督促对方多运动、多吃健康的食物、按时就诊服药等等)都能让在婚者更加健康 。
2. 社会选择理论(social selection)的观点则强调,婚姻本身与健康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资源与健康有更紧密的联系;因为资源多的人更容易结婚,所以(以前的)研究才会显示结婚的人比不结婚的人更健康。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者发现,近年来在婚者和未婚者之间家庭收入的差别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这是两者健康差别稳步减小的重要原因。换句话来说,当未婚者与在婚者有相似的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健康时,他们健康的差别也逐步变小。因为这篇文章所用的数据并不包含受访者结婚前的信息,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到底是结婚带来的经济资源更少了,还是在婚人群和未婚人群本身发生了改变 。
上文展示的结果会因为访问者的性别而发生改变吗?会的!
图2
图2显示:虽然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在婚者在1972至2003年间一直比处于其他婚姻状态的人要健康,但是,在婚者与其他人群健康状况的差别随时间变化的方式,对男性和女性来说有显著差别。
对于女性而言(图2左图):在1972年时,未婚女性的健康状况比在婚女性略差一些,不过这种差别在研究期间保持稳定,而且两者的健康状态随时间的推移都有进一步的改善。
而对于男性来说(图2右图):因为在婚者回答健康状态“很好”的可能性在1972至2003年间保持相对稳定,而未婚者回答健康“很好”的可能性增长较快,所以在婚男性和未婚男性之间健康状况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著缩小。
简单来说,这篇文章给单身汪带来了福音: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近年来,未婚者和在婚者在健康上的差别非常小。
虽然研究者不能够直接分析这个结果背后的原因,不过综合其他趋势,笔者猜测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越来越多人(尤其是经济资源本来就比较多的人)选择不结婚了,二是近年来未婚者能从别处获得提升健康的资源,比如同居伴侣、同性恋人、或者其他亲友。
这篇美国研究的结果可以直接搬到中国来吗?你怎么看?
参考文献:
Liu, H., & Umberson, D. J. (2008). Thetimes they are a changin': Marital status and health differentials from 1972 to2003.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9(3), 239-253.
张喆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她的更多文章:
学人说|那些逼疯孩子的爹妈,早晚也会逼疯自己
学人说|孩子妈老发“无名火”,聪明的爸爸会怎么做?
学人说|学者们都太偏激了吗?浅谈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类论文
学人说|为什么他们不让孩子看迪斯尼公主动画?
学人说|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会幸福吗?
更多“单身”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