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信用卡不良创新高,零售金融到了不得不反思的时候
↓活动详情↓
一份来自央行的报告,再次将银行信用卡不良的问题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之下。
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8.75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7%。
和市场预期的一样,上述两组数据均出现了陡升的态势。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截止今年一季度末,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应偿信贷余额已逼近两年最高额。从2018年的880.98亿元到2019年的919.16亿再到今年一季度的918.75亿元。和信用卡不良上升相对应的,还有银行零售信贷的数据,同样让人感到担忧。
而零售业务的不良,也给了一个观察银行零售业务的窗口。近年来,零售转型以及大零售战略几乎成为了每一家银行年报必提的关键词之一,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居民财富的积累和银行转型的迫切。
然而理想从来丰满,现实从来骨感。从部分股份行2019年报来看,有些银行甚至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甚至是增收利减的尴尬局面。而且在尤其是在零售业务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叠加一季度新冠疫情的影响,银行零售资产质量普遍承压。
是时候反思银行的零售战略了。
一季度银行信用卡
不良数据
一季度国内处于严格的疫情防控阶段,复工复产尚未全面恢复。受需求放缓以及收入下降等因素,零售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都出现了短期下降的情况。据相关统计,73%的工薪阶层家庭入不敷出。
体现在信用卡领域,则是发卡量、交易量和资产质量的全面下滑。目前国内银行一季度年报尚未全部披露,从已经披露银行信用卡不良的银行来看,资产质量普遍存在缺陷:
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今年一季度招行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66.29亿元,同比增加26.91亿元。66.29亿,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去年招行信用卡不良贷款总额的七成。不仅如此,一季度的疫情也影响了催收的执行。由于招行催收60%的产能在武汉,因此催收变得格外艰难。
而面对这样的一大笔不良,招行发行的招银和萃2020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用来解决这一问题。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而另一家零售银行平安,一季度数据同样不容乐观。数据显示,信用卡不良率一季度出现上升,不良率为2.32%,保持行业较低水平。不过由于地域问题,3月以来,平安信用卡日消费金额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一季度信用卡商城交易量同比增长13.4%。
此外,上海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信用卡数据,呈现同样的状况。
被奉为圭臬的零售战略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监管的持续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之下,银行过去所的利润抓手——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和投行业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部分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的中小银行。由于“三去一补”的影响,带来了对公业务的收缩和不良的增加。
因此,零售转型成为了所有中小银行的共同选择。不论是宇宙行打造第一个人金融银行的雄心,还是招行2.0的升级版,都显现了零售战略的重要性。不过两家银行都有着坚实和优质的零售客户基础,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多维的、经过周期检验的模型和风控能力,能够实行批发金融和零售金融的融合,相互促进形成生态。
对于很多银行而言,零售转型几乎被奉为圭臬和真理。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家银行纷纷启动了大零售的转型和战略,纷纷打造属于自己的零售金融团队和特色业务。仿佛零售战略成为银行的救命稻草,所有银行都在标榜自己的零售布局。
可谁曾想,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将银行打回了原型。
年报数据下的
银行零售业务情况
一、宏观数据
来自监管部门的统计,一季度银行业各项贷款新增近7万多元,同比多增了1.18万亿。可是大部分属于对公业务,而代表零售信贷的住房贷款急剧减少。数据还显示,以个人消费贷款为主的短期贷款减少了4500亿元,创2007年以来有数据的以来的新低。
原因在于疫情对于需求端的冲击。由于汽车、智能手机等个人消费产品降幅较大以及那叫人口密集的运输,旅游,餐饮行业,这些原本就是消费信贷和信用卡贷款的主要流向。
二、各家银行具体数据
目前各家银行对零售业务的提法和定义不尽一致,而且业务范围也存在一定差距。但不管存在哪样的差距,银行年报数据最清晰客观说明了银行零售战略的成效。
去年四大行中,工行实现零售业务收入超3000亿元,也是唯一一个迈进3000亿大关的银行。而建行、农行、中行分别为则在两千亿左右的一个水平,此外邮储和招行的零售收入也在千亿元之上。交行则为887亿元,不仅远低于招商银行,而且极有可能被紧随其后的780亿的平安银行所超越。
而从零售利润上来看,四大行稳居前列,工农中建的零售利润都在1000亿元之上,招行也实现了625亿元零售利润。
但是反观邮储、零售业务收入搞到1766亿元,利润仅有251亿元,这一数据和平安、民生持平,而交行也是不到300亿元。最为惊讶的是光大银行,零售利润最低,属于典型的增收利减,原因就在于加大了拨备力度以及零售资产质量的下降。
反思零售金融
应该反思什么
一场史无前例的外部的冲击,使得零售业务遇挫,也使得银行开始重新反思新的战略方向,尤其是对公零售业务的协调发展和零售资产质量的问题。
一、零售转型不等于消费贷横行
从年报上来看,部分城商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长十分亮眼,以头部城商行为例,其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均超50%!而亮眼的数据背后,则是令人心惊的资产质量。
A股的银行可能还好,而在港股上市的中小银行,其资产质量堪忧。
无论是经营贷、个人消费贷还是联合贷等等,在疫情冲击之下,资产质量明显下降。而那些非持牌注册机构提供的兜底业务,可靠与否非常值得怀疑。
尤其是对于近年来兴起的联合贷,其数据模型也值得进行检验。所谓大数据风控的数据,是从过去活动所沉淀和积累下来的数据。无论是哪一种维度来看,都是历史的和静态的数据。它只是对过去一定经济形势之下,个人经济数据的总结,却不代表预测未来。
面对新冠这样的事件,这种基于过去历史镜像所形成的模型,就显得十分无力。
其实优质客户依然优质,不过其选择是相对借贷成本较为低廉的国有大行和股份制行。而中小银行要进行零售转型、扩张零售信贷业务时必然要选择信用下沉、“长尾客户”以及联合所谓的金融科技,来获客和发放贷款。可是这部分客户,恰恰是还款能力较弱的那一批。
二、零售业务长期向好
反思零售金融,不代表推翻和全盘否认。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长远来看,居民消费习惯的升级和财富管理需求的提升,零售业务仍然是银行重要的板块。
实际上,零售业往往比批发业更具稳定性。从既往的实践来看,零售业务属于投入较高,见效较慢的业务;而且是属于典型的费用驱动和人海战术。因此零售业务属于持久战,起步阶段是很难赚到钱的。银行需要的不仅是持续的投入,还有坚定的战略决心。而且不同银行之间,零售业务发展路径和策略也不尽相同。
三、对公与零售该如何协调发展
除了消费信贷以外,财富管理同样是零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银行对公业务恰恰才是财富管理的核心资产来源,但现在越来越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向财富管理客户提供高收益资产的压力。资产荒来袭之下,银行和投资者都在叫苦不迭。
财富管理是零售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商业银行很早就意识到做大规模的重要性。而零售业的天花板恰恰是对公业务,大部分零售银行客户主要来自于对公业务,代发工资客户。这是批量获客的基础和最便捷的途径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银行高度重视代发业务的原因。
连零售之王的招行也曾说,零售占比并非越高越好,今后的重点是对公业务。如果没有特色以及强劲的两翼做支撑,招行的零售也是走不远的。而这里的两翼,指的就是公司金融和同业。
毕竟银行的转型是结构调整,总体战略互相配合。
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如果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相关阅读
外媒 | 中国国有大行一季度不良贷款上升压力显现
聚焦!一季度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4500亿,预计二季度不良续升
上市银行资产质量阴影消减了吗?一季度报数据说话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参加
第六届中国特殊资产管理与破产重整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