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福元:临水读宋诗 | 《读宋诗随笔》试读征文

刘福元 程门问学 2021-06-12

【写在前面】


这几天把“程门问学”发的《读宋诗随笔》中的文章,又重新读了一遍。经典之作,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感受,都有新的收获。每首诗的特点都是不同的,千帆先生的“品评”也就没有固定的套路,专就各首特别之处加以评说,往往别开生面。而特点又非比较而不能明,故多有征引,同时又细辩其同异,心思细入毫芒,结论皆中肯綮,受益多多。


有的作品,我读完之后也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就随手写在了留言区。现不揣浅陋,整理出一部分稍可寓目者,就教于方家。因自号“闲临水”,取自刘禹锡“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故云“临水评”。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

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

淮南极目尽神州。




【程千帆先生品评】

    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点击查看)

【临水评】

    之所以登高,不就是为了望见神州吗?但真正看到了,反而又觉得是“最苦”的事。看不见苦,看见了也苦。看不见,苦在想念之地无法望到;看得见,苦在无法逃避,而又无能为力,反而不如看不见那样可以“自欺欺人”。其实,无论看得见、看不见,事情都已经发生了,诗人也都心知肚明——诗人是从来都不逃避现实的人,因为逃避现实,也就没有了诗、没有了诗人。一次次的登高望远,便是一次次的咀嚼痛苦,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洗涤与超脱。“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缪塞)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程千帆先生品评】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点击查看)

【临水评】

    我们都熟悉最后一联,却忽略了这首诗前面三联。律诗的结构,一般是“起承转合”,但这首诗却在最后一联既转又合,这就显得非常警策。首联用赋的手法直陈身世、国运;颔联承接下来,通过营造凄凉衰飒的意境,再现国破家亡的画面。颈联情感更加沉郁,笔触由外在的风雨转向内心的惶恐与零丁。按照正常的逻辑,最后一联应该更加凄楚,或借酒消愁。但诗人却一反常态,在最低沉的时候忽然振作,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单把最后一联拿出来,当然也是很好的句子。但把它放在全篇中,则更加奇警。前三联,情感一直在压抑,到颈联简直压抑到了极点。而正是因为前面积蓄了充分的势能,最后一联突然反转,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动人心魄,非常的奇警峭拔。





登岳阳楼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程千帆先生品评】

     《新唐书》称张说……(点击查看)

【临水评】

    前代已经有很多人写岳阳楼了,尤其是杜甫、孟浩然,几乎没法超越了。怎么办?背面敷粉。中间两联先写洞庭湖的景致,最后再来个“尤嫌未奇绝”,将前面的一笔抹倒,再接入正题:“更上岳阳楼”。这种“批亢捣虚”的方法,很机智。

    但千帆先生“由于萧德藻此诗给与了读者以充分驰聘想象的自由”,就说萧作比王作青胜于蓝,我却难以苟同。评价诗作好坏,不能只凭它能不能给读者以想象:《登鹳雀楼》前两句写出了北国江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有缩万里于咫尺的艺术效果,后两句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千古绝唱,绝非萧德藻的《等岳阳楼》所能比肩者。





落花

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望?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程千帆先生品评】

    这是一篇构思十分精巧的……(点击查看)

【临水评】

    越读越觉得,这像是一首悼亡诗——当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揣测。

    颈联曰“珠迸泪”、“骨遗香”,感情如此沉痛,绝非一般的伤春惜花之情所能比。由“章台人去”可以看出,悼念之人应是与诗人交好的歌妓;“沧海客归”说他之前流浪在外,等回来的时候,斯人已去。只有站在“青楼烟雨”这个故地,看着楼下随风翻飞的落花,感叹怜惜。所以,颔联二句写落花对生命的执着,又何尝不是诗人对亡者不遗余力的挽留与眷念呢?





放歌行

陈师道


其一

春风永巷闭娉娉,

长使青楼误得名。

不惜卷帘通一顾,

怕君着眼未分明。


其二

当年不嫁惜娉娉,

傅白施朱作后生。

说与旁人须早计,

随宜梳洗莫倾城。




【临水评】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陈无己《小放歌行》云:……山谷曰:‘无己平日诗极高古,此则顾影徘徊,炫耀太甚。’愚谓无己两诗,亦颜延年《五君咏》之流也,岂自炫哉!愤世疾俗之调耳。第一首恶幸得名位之人,必欲知我者真一着眼。第二首明独居自爱之怀,不似随时者上于早计。品甚超,词甚激,正是好高志古、不浪结纳者口吻,何为不高古哉?无己安贫守道,穷厄以死,岂肯为顾影卖弄之词?吾恨山谷久与之交,而不能因其词而察其心也。无己又有芍药诗云云,此真眼空一世,无人之见者存也。炫耀干进者,胸次有此等语耶!”

    我觉得潘德舆对《小放歌行》的解读,错谬甚多。第一首,“误得名”的是女子自己,这是自伤,而非批判。第二首,说“不似随时者上于早计”,更是睁眼说瞎话。因为诗句写的明明白白,“说与旁人须早计,随时梳洗莫倾城”。当然,这句话也不必坐实得太死,它更多的是传达一种“美人迟暮”、不见用于世的无可奈何。作品表达出了很强烈的用世之心,是“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杜甫《咏怀五百字》),潘说“安贫守道,穷厄以死”,无疑是抛开了诗歌内容,想当然耳。





示三子

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程千帆先生品评】

    元丰七年(1084)……(点击查看)

【临水评】

    “归近不可忍”,即“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即“初闻涕泪满衣裳”。这首诗把家人久别重逢的情景,写的非常真实,朴实无华而一片真情。通过喜极而泣的一系列描写,我们还能体会到诗人生活上的困顿与辛酸。而正是由于生计的艰难,一家人团聚一起,又是多么地难得和高兴。“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时固然艰难,但贫贱时也更能见真情!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程千帆先生品评】

    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点击查看)

【临水评】

    “应怜屐齿印苍苔”,千帆先生注:“这句是说由于站得太久,以致木屐底下的齿把门前的青苔都踩出痕迹来了,未免可惜。”我觉得,这句的主语当是小园的主人,是园主怕木屐齿踩踏了苍苔,而非诗人自己。“应”表示揣度语气,这句是设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因为敲了很长时间的门,都无人应,所以猜想园主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才不开门的。这样理解才是气脉贯通的,而且富有韵味。

    这句还化用了“三径”的典故,《三辅决录》记载,西汉人蒋羽过着隐居生活,院子里有三条路,以便羊仲、求仲与他交住,而不再接待其他客人,他们都是不做官逃避名位的。叶绍翁这里用这个典故,表示了园主的隐士身份和不同流俗的风范。





寓意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程千帆先生品评】

    此诗写的是对别去情人的怀想……(点击查看)

【临水评】

    颔联“溶溶月”、“淡淡风”,写少年相思如画;“峡云无迹”,则点明是艳情;曰“寂寥”、“萧瑟”,又纯然是柳词风格。这首诗的体裁虽是诗,但写法、风格更像是词。所以一开始读的时候很费解,因为诗写感情一般都比较深挚,而这首作品展现的都是淡淡的惆怅、浅浅的哀愁。因此,这类的题材,晏殊写成词都是当行本色,写成诗则难免不伦不类。

    元好问嘲讽秦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指。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是立足于他的审美倾向:崇尚刚健雄浑,而鄙薄婉约秀丽。其实这也是源于诗与词这两种文体的区别,“有情芍药”二句写在词里肯定楚楚动人,但以之入诗确实太过妩媚。

    李清照的词,自然是婉约派代表,但她的诗则多写家国、历史,充满俊逸之气,《乌江》如黄钟大吕,音响高昂,《题八咏楼》则“气象宏敞”、“开朗雄俊”,《和张文潜》二首、《上韩肖胄》二首更是奇气横溢、战斗力极强。《漱玉词》里也不是没有写家国,但都是通过个人体验表达出来的,如“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可见,她对诗和词的分工还是很明确的。

    在研究中,人们多关注“以诗为词”,即词“诗化”的过程,而北宋前期像晏殊、秦观等婉约派大家“以词为诗”的现象,或许也可研究一番。



【活动进行时······】

这里有本《读宋诗随笔》送给你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