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有富:《读宋诗随笔》新意叠出

徐有富 程门问学 2021-06-12

赠书试读活动进行时,详见文末。




我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新出的程千帆《读宋诗随笔》又细读了一遍,觉得该书新意叠出,让人有常读常新之感。


宋诗在宋代就遭到了非议,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这段话显然有贬义。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函杨霁云称:“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当然也有不同意见的,如清人蒋士铨五律《辨诗》云:“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



01



程千帆撰《读宋诗随笔》,目的就在于让读者全面了解宋诗,充分肯定宋诗的价值。他在该书《前言》中指出:“在我国诗歌的百花园中,五七言古今体诗是流行最广,生命力最强的样式。而唐、宋两代之作,则面貌各异,成就皆高,有如双峰并峙。”宋诗虽然具有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特点但并不排斥形象性。书中对此做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如程先生在分析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时说:“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于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


再如陈师道的《谢赵生惠芍药》:“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一枝剩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程先生分析道:“唐人咏牡丹名句如李正封之‘国色如酣酒,天香夜染衣’,李白之‘一枝红艳露凝香’,吴融之‘腻若裁云薄缀霜’都从正面形容其体态。此诗则从侧面暗示其风神,非惟实虚有殊,还从议论中展示形象。唐宋有别,这又是一例。”


程先生在品评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一诗中谈道:“细读作品,是认识他的艺术的基本方法。”当然,细读作品也是欣赏所有诗歌作品的基本方法。程先生通过细读作品,并进而考证了诗人的生平事迹与写作背景,从而将这首诗的深刻含义展示了出来。


除细读作品外,程先生还普遍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他说:“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如能从比较着眼,必然能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东西。”他还在《桑榆忆往》中谈道:“如果说我有一些看法与别的先生有些不同,那是与我反复看某个或某些作品而又互相沟通比较分不开。”如程先生在论及曾公亮《宿甘露僧舍》时分析道:“此诗后半写从窗中揽景。这,作家们也有不同的写法。谢朓《郡中高斋闲坐答吕法曹》云:‘窗中列远岫。’杜甫《绝句》云:‘窗含西岭千秋雪。’写窗中所见之山。此诗云:‘开窗放入大江来。’苏轼《南堂》云:‘挂起西窗浪接天。’写窗中所见之水。虽动静不同,但都是通过一窗,内外通流,小中见大,使读者由窗中的小空间进入窗外的大空间,瞭望的角度不同,眼中所见也就跟着发生变化,这样,景物就无限地增多,读者所能享受的美也就无限地丰富了。至于曾诗独写人要看江,所以开窗,将它放入,与谢、杜、苏只是将窗中之景作为一个偶然入目的客观实在,其意趣又自有深浅,这是无须多加解说的。”这段话将诗中写窗中揽景现象的美学意义做了透彻的说明,并肯定了曾公亮写法的高明之处。


最让人佩服的是程先生用作比较的资料,涉及古今中外的许多领域,均能恰到好处地说明问题,有时甚至让人拍案叫绝。如为了评价许棐《泥孩儿》所揭露的“人贱不如泥”的社会现实,程先生分析道:“张乐平的连环画《三毛流浪记》中有一组题为《不如洋娃》的画,画的是一家大百货公司的橱窗里,陈列着洋娃娃,标明每个特价十万元。同时附近有穷人在卖孩子,一个标价七万元,一个标价五万元,而三毛自己则标着:我卖一万元。许棐和张乐平都看到生活中令他们毛骨悚然的现象,而将其成功地表现出来,虽然其所用的艺术形式是各异的。”程先生出人意料地引用了《三毛流浪记》中的一组画,而这组画却极其通俗、鲜明、生动地道出了《泥孩儿》一诗的社会认知意义。




02



程先生在《桑榆忆往》中说过:“我们工作的目的,研究的最高希望就是文艺学与文献学两者的精密结合。”他上过文艺学课程,出版过好几部文艺理论著作,具有很深的文艺理论修养。《读宋诗随笔》的特别可贵之处,在于许多品评文章都表达了程先生在诗学领域各个方面的精辟见解。比如,在诗歌创作中,后人往往有类似和全同前人诗句的现象,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之与陆游《马上作》中的“一枝红杏出墙头”。程先生对诗歌创作中的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做了仔细分析,并指出:“文天祥全集杜句以抒怀抱,这种文学现象当然是个别的,但沿袭前人创造的某些境界、手法与语言,则是较普遍的。如果在沿袭中还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还是应该受赞赏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读者并不追究和苛责叶绍翁这首诗和陆游那首诗的后半句何以如此相近。程先生认为:“广大文学爱好者这种宽容,值得专业工作者深思。”


《读宋诗随笔》在品评方法上也做了新的探索。一般的诗歌赏析文字,都按照统一模式,较为全面地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分析诗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而该书仅就诗作中某个或某些突出之点,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只是在每首或几首诗后,就其所知,随手写下一点读后感,既无统一的规范,也无内容的限制。”如该书对于秦观《春日》的品评,实际上是一篇谈如何看待异量之美的论文,而在讨论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价值时,仅引用了一封信,说了一个故事,就将这组诗的写作水平表现了出来,作者品评道:“他曾将这组诗寄给杨万里,杨回信说:‘所寄十首,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而萧德藻因为欣赏他写的《姑苏怀古》一绝,竟将侄女嫁给了他。”


我觉得《读宋诗随笔》不仅是宋诗的普及读物,也能给专业工作者研究宋诗以许多启发。该书可圈可点之处难以枚举,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寻寻觅觅吧。


>原载《光明日报》2018年3月25日05版


【相关阅读】

徐有富:宋诗的理趣

徐有富:怎样鉴赏诗歌


【活动进行时······】

这里有本《读宋诗随笔》送给你读

刘福元:临水读宋诗 | 《读宋诗随笔》试读征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