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雁平: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述考

徐雁平 程门问学 2022-07-15



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存在的时间很短(1934-1937),规模也不大(只有16名学生),本文通过考述它成立的经过,相关的课程设计,以及导师(如黄侃、吴梅、胡小石等)和学生(如曾昭燏、沈祖棻、游寿、高文、徐复等)的学术研究,试图证示东南一隅的国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色,同时亦可补校史研究之阙。





早期金陵大学校门

(一)

1934年6月4日出版的《金陵大学校刊》(第128期)头版上刊发了题名为“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将增开高等国学课程,招收国内各大学文史哲学系毕业生”的消息,这是有关金大国学研究班的最早报道。主要内容如下:

我国长江流域,学校如林,文风素盛,然而类似研究所之专攻国学组织,求之于东南各大学中,辄未一见。前闻华东基督教教育会曾希望本校特别注意培植中国文史人才,文学院毕业同学亦曾有数十人联名请求该院设立国学研究所,俾获有深造机会。荏苒数月,音讯寂然,记者近从各方面探询,得悉该院中国文学系为适应社会需要起见,将增开高等国学课程,招收国内各大学文史哲学系毕业生,修业期限,定为两年,研究范围,暂定中国文学、文学史、史学、哲学四大类。研究方法,除每周按时上课外,注重自力研习,学生各认专题,导师予以指导,至组织名称,尚未确定,或将称为国学特别研究班。


此段文字述国学研究班成立的缘由甚详。所言“类似研究所之专攻国学组织求之于东南各大学中,辄未一见”,的属实情。与北方(主要是指北京)的蓬勃发展之势相比,东南一隅实在有些黯然。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这是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兴起的标志,国学门设立的宗旨“即在整理旧学”,其核心人物是文史哲三系的教授,如胡适、沈兼士、朱希祖、钱玄同、马裕藻等,国学门以及稍后的《国学季刊》与整理国故运动有密切联系。1925年9月,清华学校成立国学研究院,延请四大导师,“想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1928年,燕京大学仿北大清华,设立国学研究所,“想继承中国学者治学道路以培养青年”。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1930年秋,齐鲁大学也成立了国学研究所;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在徐炳昶校长的倡导下,成立了研究院。而在南方,整理国故的风气已传到厦门大学,1926年10月,厦门大学国学院成立,这是“以北大国学门同人为核心所建立的一个新学术基地”;1928年初,傅斯年、顾颉刚等在中山大学设立语言历史研究所。这些大学里的国学研究机构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它们的相继创办,并出版学术性较高的国学杂志和研究著作,也标明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在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学术界的一种主流学术风气。(可参阅陈以爱著《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18-1927)》,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1999年版。)

而在东南学术重镇南京,像北方那种比较正规的国学研究机构确是迟迟未能出现。1922年1月创刊的东南大学的《学衡》杂志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它的作者群是南京高师及稍后的东南大学的师生,还不能称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1922年10月13日,东南大学国文学系同人,“以国学沦夷,非合众力不足以谋挽救,遂与本校各科同志,商组研究会”,于是国学研究会成立。该会分经学、小学、史学、诸子学、诗文学五部,指导员有陈钟凡、顾实、吴瞿安、陈去病、柳诒徵,每年编集出版四期《国学丛刊》[参见《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一期(1923年3月)“国学研究会记事”专栏],该会从形式上基本上符合研究机构的各项要求(即研究人员、宗旨、会刊等),但它似乎是一个民间学会,未列人东南大学的正式机构中,稍后刊出的《东南大学国学院整理国学计划书》[刊于1924年3月15日和3月18日《北京大学日刊》],出自顾实之手,但他所提出的整理国学计划遭到北方学界的批评,东大国学院似是昙花一现。从此直到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创办之间,正式的国学研究机构大概只有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参见笔者和何庆先合撰的《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述考》,载《思想家》第1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页416-432。]

陶园南楼为中国文化研究所所在地

因此,金大国学研究班的创设,基本上是在北方的整理国故的背景下催生的,但它和《学衡》派、国学研究会一样,在学风上及研究的内容方面与北方大有不同之处,大致而言,南方一系学风更传统些,治学强调从小学入手,而且将旧体诗文创作视为国学的范围(关于这一点,笔者另有专文论及)。

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的前身是国文系的国学研究会(后改为中国文学研究会):

本校国文系,成立于民国十有三年,其始洪荒草创,规模初具,及后国内大师蒞校讲学,科目渐备,研习国学者,亦与日俱增,济济多士,盛极一时。民十八年冬,同学闵君君豪,倡议组织国学研究会,联络感情,观摩学术,赞同者,有文君密、周君荫棠、刘君古馨等念余人,刊有《咫闻》一册行世,嗣因诸子先后毕业,东西星教,会务负责无人,是以中辍,民二十年,富[向映富]立言恢复,旋获徐君复、高君小夫等三人,共襄厥成,易名中国文学会,大抵延请名儒演讲,砥砺学行,并印《金声》,以资学者参考。[向映富《金陵大学文学研究会概况》(散页),1933年秋印]


中国文学会会员有尚笏、周荫棠、高文、高小夫、徐复、武酉山、陆恩涌、程会昌、曾昭懿、黄念田(黄侃之子)等六十余人,其中有几位考入国学研究班。该会顾问有黄侃、胡小石、吴梅、胡翔冬、刘继宣五人,他们后来也都是国学班的导师。黄侃先后任教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1928年春到中央大学,兼任金大教授;吴梅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28年回中央大学任教,并于1933年兼金陵大学课;胡小石先后任金大国文系教授兼主任。金大中国文学会及后来的国学研究班与这三位的到来有极密切的关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黄侃的推助之力。“文学院创办国学研究班,先生与有力焉。”[见1935年10月14日《金陵大学校刊》(第168期)报道]稍早的《咫闻》与《金声》的创刊,都有他撰写的类似发刊宣言性质的“题辞”,而且他的不少诗文创作及论文是在这两种杂志上刊发的,可以说他和吴梅、胡小石是金大国学研究班的核心人物。

金陵大学文学院合影(局部),二排坐者左四为刘国钧,左五为刘继宣,左七为黄侃,左八为胡小石。

(二)

国学研究班创设的宗旨在于“培养国学师资,造就高深人才”,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包括国文、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文字学史。第一届研究生共13人,不久成立国学研究班班会,选举干事,并与中国文学研究会保持密切联系。据报道,该会还向学校请求聘请国学专家如欧阳竟无、柳翼谋诸先生来校作长期学术讲座,并拟请海内名宿如陈散原、章太炎先生来校讲演。[见1934年11月5日《金陵大学校刊》(第137期)报道]国学研究班师生将平时研究所得,撰文刊布,汇为“国学研究丛刊”,1935年12月预告决定出版三种,同时每篇抽印单行本。

第一种(小学)
一、声统表/胡光炜
二、从省声省文中所求得之字原略释/高文
三、释名音证/徐复
四、释甲子/游寿
五、金陵方言考/朱锦江

第二种(史学)
一、战国时代经济生活/刘继宣
二、郑和下西洋考/尚笏
三、闽粤方言上之南洋/朱人彪
四、东壁史评/朱锦江
五、国史学发凡/陆恩涌
六、殷契札记/游寿

第三种(文哲)
一、乐章集校记/吴梅
二、南青曲谱选录/吴怀孟
三、南曲板式为乐句述例/陆恩涌
四、庄荀淮南马班论列诸子异同考/钱卓升

《小学研究》(仅出此一种)
声统表/胡光炜
释士/高文
释甲子/游寿
金陵方言考/朱锦江
释名音证上编/徐复
读契文举例/曾昭燏
[见1935年12月2日《金陵大学校刊》(第175期)报道]

第一种《小学研究》预告与1936年5月实际出版的内容稍有差异(第二种《史学研究》和第三种《文哲研究》据《金大校刊》报道“亦已付梓”,但似未能出版),其中增加的一篇《读契文举例》出自曾昭燏之手(曾国藩弟曾国潢之长曾孙女),她于1935年3月自费到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考古学,实际上在国学研究班只读了一个学期。

《小学研究》

关于国学研究班的人数,据金陵大学教务处统计表(民国廿五年春季),男生有12人,女生有4人。1936年夏毕业者有12人(内4女,8男),他们提交的毕业论文题目是:

1.殷周秦汉神道设教观/游寿
2.老子之哲学方法/杨秉礼
3.西汉儒道法消长论/萧奚亮
4.西汉政治思想研究/朱人彪
5.魏晋南北朝之山水文学/张惠贞
6.宋代遗民文学/沈祖棻
7.边塞文学史/朱锦江
8.古剧考原/章荑荪
9.南曲题识/吴怀孟
10.南曲板式为乐句述例/陆恩涌
11.蒙古民族变迁考/尚笏
12.唐宋以来之市舶司制度/钱卓升

在1935年考入研究班的或未能按时毕业者,还有徐复(1935年)、高文、高小夫、孙继绪。从上列毕业生的论文题目和“国学研究丛刊”中的论文题目来看,他们研习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如朱锦江在毕业论文(文学)外,有“金陵方言考”(小学)、“东壁史评”(史学),其他如游寿、朱人彪等亦是,综观之,他们的特长在小学、甲骨学、曲学方面,追根溯源,就要特别提及研究班的几位老师,以下就是几位导师拟定的国学研究班学程提要跋。



黄季刚






服经旧说集证

《仪礼》以丧服为最要最精,今取宋以前先儒之说悉为疏解,以求经文之真谊。


唐人经疏释诸经辞例辑述

唐疏解释经文极其精晰,所举词例汇而观之,可得古人修辞之法。


《说文》纂例

采先儒解说许书条例之精确者,详为阐发证成之。偶下己意,期于六书真谊无所疑滞。


《尔雅》名物求义

《尔雅》名物皆有得名之故,今取其可释者,疏通其义类。


《史》《汉》文例

《史》《汉》修辞用字,记事记言,其例甚备。兹分条广证,期于其书章句,皆得明了。


《新唐书》列传评文

善学《汉书》者,无过宋景文。今取《新唐书》列传之文与《汉书》细为比勘,知其叙记之法。


樊南四六评

樊南四六,上承六代,而声律弥谐,下开宋体,而风骨独峻,流弊极少,轨辙易遵。今取其名篇,详疏其遣词用字征典述情之法。


声偶文学原流

声偶文学据中夏文学封域之泰半,今详叙其原流,陈其利弊。







胡小石






商周书证文

治甲骨文字者必通商书,治长篇金文者必通周书,兹取般庚以下至秦誓诸篇,证之甲骨彝所载,一一徵其文句训诂及名物。


甲骨文例

近时研究甲骨者多断章说字,实多未妥,■为雨变而释为水,■本妇省而读为归,若此之伦可悉数,兹则窃师汉人章句之意,首以断句为务,比较文例,以求字义,分行式编及辞例篇。


钟鼎释文名著选

前贤考释金文者,始于宋之杨刘,极于清之孙诒让。兹选讲宋清诸家之有名金文论著,以为模式。


古文变迁论

自上古象形文字,下迄秦篆,其间演变之迹,分期论之,其所取证,皆以实物为主,至每期字形与鼎彝上文镂相关至密,亦并论焉。


古文字学整理

讨论钟鼎甲骨文字中诸重要问题,并评骘各家著述之得失。


程瑶田考古学

清代考订之业极盛,而以实物证经者,其风自程氏始昌,考觳说磬皆不刊之书,兹就《通艺录》中考古诸篇证而深讨之。


从甲骨记录中所推得之古史

拘古者苦拘,疑古者多犷,兹就甲骨记录参之载籍,以推得殷代社会之真象,言必有据,不知则阙,不主株守之见,亦不为凿空谈。


中国书学史

中土文字起于象形,故书画相关,长为鲁卫谈艺之士知画而不知书,终同面墙。书道乃我国殊有之艺术,故分期分家明其流。







吴梅






乐章词释

屯田为创长调之最先,所传“乐章词”,往往前后同牌,词颇多同异,拟释其词旨,订其互歧,为柳词立一正鹄。


清真词释

周词弘博精深,骤读难悟,拟畅其意旨,窥作者之心,采撷宋人说部,释其本事,俾明鬯无滞义。


二窗词释

梦窗草窗殿天水朝,吴词多晦实有条理,周词明达,雅多故实。拟晦者释之,实者证之。


南词斠律

自琵琶以迄藏园,作家林立,就最著中订律,定南词之规。


北词斠律

自董词以迄昉思,各就最著者立一准绳,为作词之定法。


散曲研究

从《雍熙乐府》、《南北宫词纪》、《词林逸响》、《吴骚合编》、《太霞新奏》中,择尤采录,为学者揣摩练习之资。


度曲述要

当世度曲率多逞臆,拟就通行诸套,分析阴阳口法,追叶怀庭冯云章之遗,为声家之正的。


订谱述要

同牌异声,分在平仄阴阳,虽南北异法,而各有规律,拟释其旋律,俾字与声无或舛误。







胡俊






庄子

庄子破执,游神逍遥,汉以后玄流文士无不取资,兹博综内外诸说,以畅七篇之旨。


杜韩诗之比较及其发源与流衍

杜诗在唐异军特起,昌黎接响承流,其左右宋以来诗风者为力至大,兹比较二家之异同,并其自汉以来之渊源及宋以下之流变,详密探之。


玉川子诗

诗文至元和,变易日甚,卢仝其尤著者也,仝诗五七言各有殊致,以向来论之者少,故特列而详论之。


苏文忠诗

熙、丰作者,荆公比工部,东坡比太白,而坡诗尤为两宋士大夫所推慕,宋以来注者至多,兹折衷群说,分年分体,穷其变化。


晞发集

宋人诗门户之见,至亡国时尽泯,遗民志士,乃直以其血泪托之吟咏,谢翱诗为遗民中之巨擘,观其诸作,禾黍之悲,夷夏之广,兼而有之,故特列焉。


李怀民重订中晚唐主客图

此集仿张为主客图例,裒录贞元以后诸家五言律诗,奉张籍贾岛为主,以朱庆余李洞以下诸贤为客,其在近体诗中自成一队,前人于此素鲜留意,兹特列之。


七绝诗论

七绝短韵,而其工至难。兹取唐贤名篇,分析说之,两宋诸作,交资参证焉。







刘继宣






中华民族海外民展史

中华民族向海外发展,多具开辟之伟业,华侨千万,半在南洋,而中国与南洋交通,又较它域为早,本学程述中华民族开辟南洋,以次及于它域,据史立论,不为夸张之词。


中日文化关系研究

日本政治上之大变革,如大化革新、王政复古等,无不承中国文化之影响,今各为专题研究,以明中日文化上之亲属关系。


刘章史学

子玄言史法,实斋言史学,各具别识独裁,今注重比较研究,并取新史家说以资参证。


文史教学研究

于教材之选择支配,与实际教学方法,各为详尽之研究。







刘国钧






汉书艺文志研究

讨论汉书艺文志条理义例、流略变迁、书籍存佚、刘班异同,及其对后世之影响。


老子

除讲老子本文,缜密研究其思想外,并讨论老子之时代,及其对于道家、诸子、道教及后世思想之关系。






[以上据《金陵大学文学院概况》第三号(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及第四号(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整理,其中黄侃手拟学程提要跋亦载《量守庐学记》。]

在此之外,1936年春季,汪辟疆还为研究班开设“《史记》专题”课,商锡永(承祚)开设“《文始》”专题课。[见1936年2月17日《金陵大学校刊》(第181期)报道。]以上数家,黄侃、胡小石、吴梅开设课程最多,其中黄侃更是国学研究班的精神所系。他在国学研究班开课时即言:“余于中国学术,犹蜂腰也,其屑微已甚,然不可断,断,学术其亡乎。”[游寿《敬业记学》,见1935年11月4日《金陵大学校刊》(第171期)“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黄季刚先生追悼专刊”,又见《量守庐学记》。关于黄季刚先生与金陵大学的关系,可参阅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的《黄侃文存•黄季刚日记》。拙文因在一年前成稿,未能据此补充。(2001年12月20日补记)]他是以为神州学术文化续命为己任的,1935年9月24日,“传华北改编教科书,先生闻之大愤。[略]以为教科书乃文化之基础,岂可任改,长此以往,伊于胡底?先生固富具民族意识者,平时恒以顾亭林、黄梨洲之节操,勉励学生,尝言明末清初,学者能秉承此旨,故卒得光复。读《日知录》校记即可见先生之怀抱焉”[尚笏、陆恩涌《季刚师得病始末记》,见1935年11月4日《金陵大学校刊》(第171期)。]。文学院院长刘国钧对黄侃积极参与创办国学研究班的意图有更明确的阐述:

呜呼,先生岂真欲以申韩之学自见者,而卒以许学名世,世之学者,亦以此推先生,是又岂先生之志乎?方今国脉不绝如缕,忧时之士,惄焉心伤,先生独以为一国精神所寄托在于文字,文字不亡,国终不灭,其所以昭示诸生者备至。然则先生之孜孜于许学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往岁校中有设国学研究班之议,先生力促其成,盖深有所期待。[刘国钧《悼黄季刚先生》,见1935年11月4曰《金陵大学校刊》(第171期)。]


黄侃病逝前的六天(十月二日,周三)还为国学研究班讲“史汉文例”、“货殖列传”,于研究方略,指示周详。他开设的课程中属于小学方面的比重较大,因为他认为学生“于此记忆强健之年,多求小学,基本之固,将焉往而不适”。而他的治学态度崇尚苏州惠氏,“苏州惠定宇,能振起汉学,守先待后,保守汉人之说,不妄加一语”,[游寿记录《胡小石先生追悼黄季刚先生讲辞》(11月9日),见1935年11月11日《金陵大学校刊》(第172期)。]以此观他开设的课程,似乎是旧、是保守,这似乎是南京学风的一个缩影。1931年他为金大中国文学会《金声》创刊号题词时,亦论及学术新旧的问题:

近顷从事于国学者亦多途矣,总之不离舍旧谋新者近是。以言乎小学,则六书之例,三百之韵,不足以穷文字声音之变,而古器物文之学代兴焉。以言乎经史,则《易》非性道之书,《书》、《春秋》非徵信之史,而《山经》、《穆传》,视若秘典焉。以言乎文辞,则杨、马不足扶毂,韩、柳不足骖乘,而野语僮谣反若有真宰之存焉。予谓所为恶夫旧者,恶其执一而不变也。汉一乎经,晋、魏、梁、隋一乎玄,唐一乎正义,宋一乎道学,明一乎制举文,清一乎考证。其一也,其盛也;其盛也,其衰也。新之一,果愈于旧之一乎?是未可知也。[黄侃《金声题辞》,见《黄季刚诗文钞》,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页42。]


《金声》

对于北方学者所倡导的以西方输入的科学方法研究国学所表现出的“新”,他们都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待之,国学研究班的导师胡小石尝以黄侃为例论及:

现在是戴氏之学的末期,一班学者,故好疑古,疑古固然是治学问的方法,然而以推测为事实、幻想为断案,所以我觉得季刚守先待后精神高不可及。[游寿记录《胡小石先生追悼黄季刚先生讲辞》]


黄侃1935年10月8日病逝后,国学研究班师生以撰诗文出追悼专刊、开悼念会等方式来纪念他,国学研究班的挽联是“南阁遂空古文将坠;西河不作小子焉依”,徐复还编有《黄季刚先生遗著篇目举要初稿》一册,由国学研究班印行。胡小石平生所最致力者在古文字之学、书学、楚辞之学和中国文学史之研究,他为国学研究班所开设的课程大致在前两个领域。胡小石的古文字之学“将甲骨、吉金、许书文字,融会贯通,旁引经义以及后代碑刻、竹木简书,用以探求古文字形、音、义嬗进变迁之迹,更以文例董理甲骨、金文,独辟蹊径,至为精神”,而在书学方面,实践与理论并美,“先生从梅庵[李瑞清]先生有年,书法自梅庵先生出而发扬变化之,兼契、篆、简牍、碑、帖之妙,得其神髓,故能独步一时。尝讲授中国书学史,于文字之初起,古文、大篆、籀书之分,篆、隶、八分之别,下至汉魏碑刻以及二王以降迄于近代之书家,其干源枝派,风格造诣,咸分剖析,探其幽奥,历来论书法,未有如此详备而湛深者也。”[曾昭燏《南京大学教授胡先生墓志》,见《学苑奇峰:文史学家胡小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27。]胡小石在国学研究班开设“中国书学史”课,这在当时大学研究院里是绝无仅有的,此举不但将昔日被视为“文人雅事”的书法艺术抬高至现代学术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同时,将其与吴梅在国学班上所授词曲之学,即在研究、创作和演唱全面要求,更现国学研究班师生是一种更亲近更深入的方式来研究国学,就文学研究而言(如研究古代诗歌),师生绝大多数擅长创作,是以创作者的身份来作研究的,这和杜甫等写论诗绝句、欧阳修等写诗话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国学研究班导师胡俊对创作与研究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习诗者能说不能做,终竟差一层功夫。何则?能做,方能知古人笔墨甘苦。说只是一种欣赏,不能透入里层,故所说亦终隔一层。”[佘贤勋《翔师谈诗略述》,见《斯文》第1卷第8期,页17。]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学研究班(或南京)的旧,是有其深远的文化意蕴。

(三)

金大国学研究班只招了两届学生,其中第二届大概还是草草收场。推究其中原因,可能与黄侃病逝有关,还可能与日渐紧迫的时势有关,但在这为数不多的两届研究生中,倒是有不少在学术上做得相当出色的,这是最值得注意的。


曾昭燏(1909-1964),字子雍,女,湖南湘乡人。1935年3月自费去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与夏鼐同学,毕业论文为《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1937年3月到德国柏林图书馆参加什维希威格(Schleswig)为期10个月的考古实习,实习后撰写出《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论文)和《博物馆》(专著)。1937年至1940年间她与同事对云南大理点苍山洱海境内史前遗迹进行重点发掘,有重大发现;又参与四川彭山汉代崖幕发掘。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主持发掘过南唐二陵和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后由她主编出版为《南唐二陵发掘报告》(1957)和《沂南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1956)。另撰有大量考古学论文,其中提出著名的“湖熟文化”论,有《曾昭燏文集》出版(1999)。她的学术研究是将胡小石的古文字学发扬光大,走向田野考古学。她较擅长作诗填词,书法亦得胡小石真传。她主持南京博物院期间,聘请胡小石作顾问,请他为南博工作人员作“中国文字和书法”系列讲座。[关于曾昭燏的生平与志业,笔者有专文刊于《东方文化》2001年第2期。]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苾,女,浙江海盐人。先后任教于成都金陵大学、华西大学,以及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和武汉大学。她在新诗、小说、旧体诗词创作及古诗词研究方面均卓有建树。[可参阅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沈祖棻全集》,其中包括《涉江诗词集》、《微波辞》(外二种)、《唐人七绝诗浅释》、《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唐人七绝诗是沈祖棻在金陵大学、华西大学和武汉大学讲授过多次的专题课程,其渊源似可追溯至导师胡俊。


游寿(1906-1994),号介眉、戒微,福建霞浦人,曾任重庆女子师范学院讲师,中央大学文学系教授,建国后任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师大学教授,从事教育工作60余年,对中国古典文学、史学、金石学均有研究。有拓跋鲜卑人起源于嫩江大兴安岭嘎仙洞流域一带的重大发现,曾证明福建霞浦赤岸村在历史上为日本遣唐使空海法师登陆之地及宋朝以来防御海寇修筑碉堡之地。自幼习书法,擅隶书,精篆书,书法朴拙苍健,自成一家,有“南萧(娴)北游”之雅称。曾任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撰有《李徳裕年谱》[此条承卞孝萱先生告知。卞先生藏有《李德裕年谱》的复印本。],早期论文有《楚汉之际人物与成败》、《六朝人之苦闷》、《金文之策命与赍赐仪物》、《金文武功文献考辑》、《论汉碑》等,她的学问和书法明显是得胡小石的真传。程千帆称“其为人亦狂亦狷,特立独行,交游中所稀见,其为学长于考古,尤擅金文,亦精书道。女同学中治古文者无多,君与子雍可云双璧也”[程千帆笺注《沈祖棻诗词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页278。]。这从她写的《关于胡小石先生的点滴回忆》中可稍见。

游寿书法

章荑荪(1913-1980),安徽芜湖人。曾任上海师范学院教授,擅诗词。沈祖棻《岁暮怀人》诗中有:少年按曲醉琼钟,老病申江几度逢”之句,程千帆笺曰:“荑荪曲学,能得吴霜厓先生之传。醉后清歌,娓娓可听也。”[程千帆笺注《沈祖棻诗词集》,页282。《沈祖棻诗词集》中多有和游寿、章荑荪之作。]早期论文有《记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元剧徵存覈目》等。(另外,得吴梅之传的还有陆恩涌。程千帆在《黄季刚老师逸事》一文中有记:“还记得有一回,我和同学陆恩涌先生去看季刚老师,老师听说恩涌是跟瞿安老师研究曲律的,就对我们说:‘你们不要以为只有瞿安才会教曲子,我也会。’接着,他就大声背诵了一大段《桃花扇》。”[见《程千帆全集》第十五卷《桑榆忆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页87。])

章荑荪(左)与程千帆沈祖棻夫妇

朱锦江,生卒年不详,江苏江宁人。曾任金陵大学国文系教授,擅诗。1943年曾与沈子善、商承祚主编中国书学研究会的会刊《书学》杂志,在该杂志上刊有《论诗书画的交流》、《论书法与诗画之因缘》、《论汉碑》、《冰庐论书》、《说墨》等论文。在成都期间,朱锦江还在撰写“边塞诗史”和“近代文艺史[见《金陵大学文学院迁蓉后事业报告》(民国二十一年七月)。]


高文(1908-2000),字石斋,江苏南京人,曾任金陵大学、河南大学教授。程千帆称其“诗功极深,五言尤戛戛独造”[程千帆笺注《沈祖棻诗词集》,页281。]。书法早年学胡小石,达神似境地,晚年自成一体。在成都期间,撰有《说文纂例》,“详释六书,辨明古文,以形声义三者,求其孳乳之迹”[见《金陵大学文学院迁蓉后事业报告》(民国二十一年七月)。]。四十年代在《斯文》上撰有《石门颂集释》、《礼器碑集释》、《郑固碑集释》、《夏承碑集释》、《西狄颂集释》,后续加增补,成《汉碑集释》(1985);而《四川汉代画像砖》(1987)亦能见其将地下文献与古书相结合的功力。另主编《全唐诗简编》、《唐文选》。


徐复(1912-2006),字士复,江苏常州人。1929-1933年金陵大学读书时,即师从黄侃,尤穷心于文字、音韵、训诂研究。1935年9月考入国学研究班。1936年2月至苏州国学讲习会,曾任教金陵大学。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任上退休。著作有《秦会要订补》、《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后读书杂志》、《广雅诂林》、《訄书详注》等。[可参阅《朴学之光:语言文字学家徐复》,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原载《思想家2:中国学术与中国思想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略有修订,经作者授权刊发。

【相关阅读】
黄侃在中央大学没有讲授《文心雕龙》吗
黄侃:以上诸书,须趁三十岁以前读毕
胡小石: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汪辟疆:治词学者必读之书
汪辟疆先生论诗语录
大二女生沈祖棻凭什么名扬文坛
刘重喜:沈祖棻先生的为学和为人
方向东:徐复先生的学术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