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砺锋:唐宋诗词是最优雅的文字表达

莫砺锋 程门问学 2022-07-15

2020年4月23日,在第十一届南图阅读节·嘉惠论坛上,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发表了主题演讲《唐宋诗词是最优雅的文字表达》。本文为演讲整理稿。



亲爱的读者朋友,大家好!刚才程教授以《诗经》为例,解释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不学诗,无以言”。(编者注:参见 程章灿:诗歌的力量——《诗经》的言语传播 接下来我主要谈谈唐宋诗词。

为什么说诗词是最优雅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这当然不是我个人的判断,这是大部分读者的共同判断。前不久在抗疫的斗争中,大家看到中国跟东亚邻国、跟世界各国之间互相赠送防疫物资的时候,用了很多古代的诗句,其中有好多是出于唐宋诗词。相对于《诗经》跟《楚辞》来说,唐宋诗词可能对现代读者来说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浅显,所以它的传播面更广一些。

为何说唐宋诗词是用汉字书写出来的最优雅的文字表达方式?首先涉及到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的特征。汉语的最小单位是汉字,每一个字都有单独的形、音、意,跟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拼音文字是不一样的。用汉字写成一首诗,如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汉语的审美潜能,那么它就是最值得称道的。我们说的唐诗一般是指的五七言诗,它的主要的句式是五言句或者七言句,即每句话是五个字、七个字,七言诗是在五言诗的基础上产生的。刚才程教授介绍了《诗经》的诗句,基本上都是四言句。那么从四言诗后来发展到五言诗、七言诗,其中进步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四言诗虽然也非常好,在《诗经》以后,一些诗人如曹操、陶渊明还写过非常好的四言诗,但总的来说,每句话都是四个字,音节的结构比较固化,基本上就是两个字一停顿,一句话分成音节的话是2+2。而如果总是2+2模式,时间久了,则会略显单调,缺少变化。

发展到汉朝就产生了五言诗,五言诗虽然仅仅是每句加一个字,但增加了表达内容的容量,更重要的是五言句的音节就变成了三个音节,三个节拍,它变成了2+2+1或者2+1+2,不但有双音节,还有单音节,那个单音节还可以前后调节地位,所以就更灵活。后来的七言句又加了两个字,变成了4个音节,所以后来慢慢的写四言诗的就少了,五言诗、七言诗就多起来了。

现在社会上很多朋友学写诗词,觉得最麻烦的一点就是要讲平仄格律。为什么一定要讲究平平仄仄?如果不讲行不行?大家看《红楼梦》第48回,写到一个丫环叫香菱,因为从小被拐卖没再读书,她进了大观园以后,看到薛宝钗、林黛玉都会写诗词,很仰慕,要学习。后来她拜林黛玉为师,到黛玉那里来汇报学习心得,就说老听人家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很多朋友初读《红楼梦》的时候,可能会追问什么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指的什么?后来大家就知道了,原来就是平仄的问题。七言诗中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的格律可以放宽松一点,是平声还是仄声,你可以不管它。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则一定要平仄分明,要非常准确,该平就平,该仄就仄。因为它是一个音节的关键节点,读到那里有一个小的停顿。

《增评补图石头记》中的“香菱学诗”图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叫平仄?中国古人有一种二元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天地万物都分成阴阳两大类。汉字是有四声的,我们现在汉语也有四声,我们看老外来学讲中国话,有的人声母韵母都发得很好。但是有的老外讲中国话,你一听就听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他四声不行,他总是拿不准这个字到底是哪一个声调?现在汉语有四声,古代也有四声,这里面当然稍微有一点点变化,具体的我就不细讲了。虽然中国古代汉字有四种声调,但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一向是二元思维,所以他们就把四声具体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平,平就是一个声调有一定长度,上下高低不变化,读音比较平稳,叫做平声;还有一类是上升下降有变化,或者是非常短促,就叫仄声。古代四声中间有一声现代汉语中已没有了,这叫“入声”。入声非常短促,现在的普通话里没有,南方方言还有,我从小是吴方言,我们苏州话里面“国家”的“国”现在是平声,苏州话则非常短,刚说出来就收掉了,这一类声调叫入声。上声、去声、入声,这三种都叫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为什么写诗要讲平仄规律?因为古人在不停的写诗、朗诵诗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刚才程教授说了,古代的“赋诗”是“不歌而诵谓之赋”,不再把诗歌配上乐曲来唱,而是朗诵时候通过抑扬顿挫的语感来表现一种音乐美。古人在写诗、朗诵诗的过程中发现,假如你不讲究声调的变化,就是乱用,一连几个都是平声词,一连几个都是仄声字,或者用的杂乱无章,这就体现不出音乐之美。一定要让不同的声调交替出现,有规律的出现,两个平声,后面一定跟两个仄声,后面再跟两个平声,大家都觉得好听,这样的诗朗诵起来才有一种抑扬顿挫之美。

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它在声调上面是充分发挥了我们汉语的固有的这种声调美。声调抑扬顿挫,当然更主要的可能是文字的意思之美。唐宋诗词中的那些名句、名篇,现在的人经常还会用,你用了以后会使你的语言表达变得非常的简洁、非常的优雅、非常的含蓄,但意义非常充沛,含义无穷。

日本舞鹤市驰援大连捐赠物资上印着唐人王昌龄诗句

最近抗疫斗争中流行的那些句子,大部分是表达友情的。古人很多诗写人跟人之间的友谊的,现在我们也可以扩大,把它移用来描写两个民族之间、两个国家之间的情谊,这都是很好的。那么假如脱离了抗疫的具体背景,我觉得更好的唐诗宋词可能多用来表达爱情。刚才程老师也多次讲到爱情主题,有些朋友也许会问“不学诗,无以言”,或者你说唐宋诗词是最优雅的表达方式,但是我不是作家,那么我用不着读唐诗宋词。但我认为对各行各业的人来说,语言文字的表达永远都是用得到的。哪怕你这一辈子什么作品也不写,你不想写书不想写诗,但是你一辈子能不写一种文体吗?有一种文体叫做情书,你写不写呢?写,因为爱情是非常优美的。社会上很多年轻朋友写情书时却感觉苦恼,情书写的不优美。那么怎么能够把情书写的优美?光用我们现代流行的语言行不行呢?当然也行,但是总觉得味道不太好。假如你写一封信寄给你的心上人,你信中说爱你一万年,这太单调了。假如你用流行歌曲中的句子,说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太粗俗。因此我劝年轻的朋友读一些唐宋诗词吧!唐宋诗词中描写爱情的句子,是真优雅。假如你在你的情书中镶嵌几句李商隐的句子,格调就与流行歌曲完全不一样了。李商隐作为一个诗人,他是学杜甫的,他也有忧国忧民的作品,但是他写的最好的主题无疑是写爱情。他写的无题诗,可谓回肠荡气。你在你的情书中间借用几句,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那就感人,优美多了。

万一哪位朋友谈恋爱不顺利,你的朋友暂时不理睬你,你需要写一封信去劝他回心转意,这个时候我郑重推荐你读宋词。北宋词人晏几道,我们称他为小晏,他的父亲是大晏,小晏的词写得最好的主题就是失恋的痛苦。暂时失恋,你可以从小晏的词中找一些句子,他有一首《临江仙》,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梦中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这几句听不懂没关系,下面两句要注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就是说自从你不理睬我以后,或者我们俩分手以后,我到了春天感到很孤独。春末夏初百花凋零纷纷,我一个人站在那里,孤独的站立,在霏霏的春雨中,燕子成双成对的飞来飞去,反衬我更孤独。所以这两句写失恋的痛苦到了极致,哪位朋友要是你的朋友暂时不理你了,你要写封信,劝他回心转意,我建议你把这两句词抄到你的书信里面去,或许会发生神奇的效果,他会马上回心转意了。

朋友们不要怀疑这一点,有人也许会嘀咕,万一他读了以后还不回心转意怎么办?你们到南京大学来找我,我帮你们解决。如果你在这封书信中已经引用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信已经寄到对方手中了,他读了以后居然还没有回心转意,你也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人的素质太差了,我就不跟他谈下去了。所以唐宋诗词那些优雅的文字,不但帮我们表达,更可以检测一个人有没有素质,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唐宋诗词有很多优雅的表达,那么它表达的对象是什么东西?它的内容是什么?我觉得那些好作品,它实际上写的都是我们祖先的具体的生活,他不写其他东西,全部都是写生活,跟《诗经》一样,写的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七情六欲、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情况。我们的祖先在生活态度上有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现在很多人在理解生活的时候,过分的追求物质,老是考虑物质的层面,而比较忽视精神方面的追求,而我们的祖先不是这样子,他们对生活的意义、生活的幸福感的理解和追求更重精神,精神生活比物质更重要,所以他们的生活态度就比较从容,比较优雅。谈到爱情,现在有人把七月初七说是中国的情人节,这有点道理。七月初七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本来牛郎织女的爱情可说是不幸的,一年365天,只有一个晚上会一次面,鹊桥相逢,过了七月初七就再也见不到面。但北宋词人秦少游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爱情关键在于绵长真挚,不一定是天天要聚在一起。可以说他追求的是精神方面的东西。

《宋词》邮票之《鹊桥仙》

我们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的古人、我们的祖先、唐宋时代的诗人词人懂生活,他们把生活中间的很多细节性的内容,比如说送别、书信等等,都安排得非常的从容、非常的有诗意。大诗人李白在武汉的黄鹤楼送孟浩然到我们江苏扬州来旅游,两个人先在黄鹤楼上喝酒告别,然后孟浩然坐上船顺江水而东,李白站在江岸上看着他朋友渐渐远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朋友坐的船慢慢走向天边,他对朋友的友情也像绵绵不绝的江水一样流向远方,非常的从容、非常的绵长。像我们今天的生活都高速度、快节奏、碎片化了,我们到高铁车站送别,到机场送别,没有这样一个过程。这个时候读读古人的诗词或许就可以理解到那种心境,那样的话对生活或许更有意思。

我下面想具体介绍一个例子,看一看唐宋诗词中间所反映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的古人非常懂得自然,在我们的古人看来,自然不但是我们生活的物理空间,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李白有一次喝闷酒,没人陪他,一个人很孤独。但是没关系,他拿着一壶酒走到月光底下,走到花丛中间,举起酒杯,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请天上的月亮与我一起喝酒,跟我在地上的人影在一起,这样就成三个人了,多多少少地也就疏解了心理的孤独和苦闷。

古人很懂得这一点。唐诗宋诗中间有很多好作品,都是写我们美丽的山川风光、草木虫鱼,描写人跟自然的密切关系,天人合一的关系。现在介绍一首韩愈的诗。有一年韩愈在长安做官,跟两个朋友约好了到城南的曲江去游春。曲江在西安南郊,两岸修了很多的亭台楼阁,唐代皇帝的行宫也在那里,又栽了很多的花木,在唐代它是一个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这一年韩愈约了两个朋友,都是诗人,一个叫张籍,还有一个叫白居易,一起到曲江去游春。到了那一天,张籍如约而至,白居易爽约没来。韩愈就跟张籍两个人看了曲江的春光,游玩一番回到家里,写了一首诗寄给白居易,问他约你到曲江去游春,你为什么不来呢?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话:“漠漠轻阴晚自开”,今天上午天色有点不好,“漠漠轻阴”不是非常重的阴,但是“晚自开”,到了下午天空就云散日出。“青天白日映楼台”,天转晴以后,天上的云彩、亭台楼阁都倒映在水面上。第三句“曲江水满花千树”,春天桃花水涨得很满,两岸的花开得非常好,繁花怒放,很好的春光。第四句问白居易:“有底忙时不肯来?”这个“底”就是桌子底下的“底”。在唐朝的口语中的“底”就是“什么”的意思,他问白居易你有什么忙的?请你来看春光,你居然不来。

我们猜想一下,白居易要是回答韩愈的追问,他会怎么回答?最合乎情理的一种回答,他就会说,我本来是想来,但是我公事繁忙走不开啊。这也确实是我们今天经常听到的朋友的回答。我家住在南京东郊,离钟山很近,每年春天梅花开放的时候,我打电话给我们系里的同仁,他们很多都住在河西,说这两天梅花开得很好,你赶快来看看。谁知十有九人回答我说这两天正忙着走不开,过几天再说。他们不知道,不能过几天再来,过几天花期就过了。

白居易如果是这样回答的话,他合理不合理?基本合理,为什么?白居易这一年做官做得很大,他做到中书舍人。官居正四品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长,当然是公务繁忙。问题是韩愈做什么官呢?韩愈这一年做吏部侍郎,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副部长。官品是正三品上,大家不要觉得正四品正三品好像不是很高的,唐朝一品的官位是虚设的,宰相从二品算起,所以正三品、四品是很高的官了。那么问题就来了,韩愈的官位比白居易高,正三品的官有空到曲江来游春,你这个四品的官员居然表示公务繁忙走不开,可见是托词、是借口。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古人非常理解自然的价值,他们非常懂得到自然中间去亲近自然环境,这是我们生活获得美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听众朋友,我们现在是不是越来越远离自然了?你自己想一想,去年,2019年,那时候还没有新冠疫情,你一年中有几次跟你的亲朋好友一起、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专门去看一看春花秋月,去听一听春鸟秋蝉。很多人都没有去过!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要学习古人怎么生活。唐宋诗词之所以优雅,就在于它反映了一种优雅生活,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第三点,我认为唐宋诗词之所以是优雅的文字表达,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内涵。作品中包含着高尚的、优雅的、潇洒的、从容的人生观,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唐代诗人有名有姓的近3000人,当然有很多诗人排行榜,一般来说大部分人都承认李白、杜甫并列第一。我也完全承认如此,我在学术上就是这个观点,但是我个人作为读者来说最喜欢的唐代诗人首选杜甫。杜甫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认为他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或者就我们今天的这个话题来说,他的作品中那些优雅文字为什么能表达出最重要的内涵?我的理解是这样的:1458首杜诗的内容当然非常丰富,大到山川风景,小到草木虫鱼、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杜诗的核心内容中最有价值的那根红线,无疑的就是儒家精神的诗语表达。他把儒家的仁爱精神,用诗歌的文本,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形式,用非常生动的生活场景把它表达出来了。

莫砺锋、童强撰《杜甫诗选》

这一点说来话长,我只举一个例子,讲讲我自己的一点感受吧!早在我进南大读研究生以前,就是早在我选择中国古代文学为专业以前,我已经就喜欢杜甫诗了,具体说是在我当知青插队的时候,李杜的天平在我心中就倾斜了。杜甫有一首名篇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他在成都西郊好不容易千辛万苦盖起一座茅屋,却不幸被秋风把屋顶吹掉,秋雨潇潇下,他挨不到天亮。在那种处境中,他却首先想到的是天下还有很多的受苦人。这点精神非常的感人,这就是儒家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的诗语表述。

我为什么对这首诗特别喜欢?我当年在高中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这首诗,语文老师也讲得很好,但是那时候我年轻,理解的并不深刻。后来我下乡插队在长江边上当了一个知青,到第五年,我的茅屋也经历了类似于杜甫的悲剧。我插队的那个地方在长江南岸,江面很宽,站在江南的堤上看江北,茫茫一片,像大海一样。广阔的平原连上一片广阔的水面,到了秋天冬天,大风刮得很厉害。那一年立冬前后,我们的茅屋被风刮坏了,我一看,我比杜甫还要不幸十倍。朋友们都记得杜甫诗,他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而那天的风太大了,卷我屋上全部茅,一阵风把稻草盖的屋顶整个都掀掉了,我跑进房子里抬头一看,蓝天白云清清楚楚,屋顶上面一根稻草也没有了。

当天晚上我就在一根茅草也没有的屋里紧裹着被子过夜。快到立冬了,天气已经比较冷,大概只有零度,室内室外气温是一样的。当夜天公作美没下雨,繁星满天。说起来有点浪漫,现实却是非常寒冷。我实在睡不着,夜观天文看着天空,听着外面呼呼的北风,这个时候突然仿佛听到杜甫的声音,我听到他老人家在我的房间角落里吟诗,他在那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当时真的很感动,就此李杜的天平从此倾斜。我就觉得杜甫太伟大了,他自己在遭遇生活中的不幸时,还能想到天下苍生,想到天下不幸的人。仁政爱民儒家理想也是现在我党的执政理念,就是要这样关心百姓生活。所以杜甫的诗有一种催人向上的精神提升力量,有一种正能量,强烈的正能量,读了以后你会觉得老杜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关心他人应该这样子做?

下面谈一谈我最喜欢的宋代词人。跟李杜一样,我也喜欢苏辛,但是我个人经历使我对苏东坡感到更亲近一些。苏东坡其人说来话长,因为他这个人太了不起,不仅在文艺上是全面的天才,同时又是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官员,一生的贡献说不尽道不完。我就讲苏东坡在人生的风雨处境中的一些作品,我一直觉得那些作品可能对我们普通读者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

苏东坡44岁那一年遭遇文字狱,是因为他写了一些作品来讽刺当时的新法,向朝廷提意见,受到政敌的诬陷,被投入大牢,关了130多天,然后流放到黄州。这对他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巨大的落差,因为他以前人生道路基本上一帆风顺,22岁就考上进士,马上又考上制举,做官深受百姓的喜爱。但是人到中年,44岁突然成了阶下囚,从牢里放出来,还被押解到黄州去,虽然还有一个虚衔,实际上就是流放犯、政治犯。朋友们不要相信苏东坡当时对流放想的开,一切都不以为然。不是,他一开始也想不开,一开始也有委屈感,也想不通。到了黄州以后,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调整,心态才慢慢的恢复平静。尽管心态渐渐恢复平静,生活却碰到更大的困难,就是经济困难。因为北宋优待官员,俸禄是很厚的,但是你一旦成为一个流放的犯人,薪水就停发了,只发一点点补助。苏东坡家庭人口多,三个儿子,长子已结婚,当时他年老的奶妈还跟着他,家里还有丫鬟、书童等。一起跟到黄州的有二十多口人,靠朝廷那一点生活费不够,第二年他就必须要开荒种地。黄州官府把城东山坡上的一块荒地借给他种,地名就叫“东坡”,他在那里开了荒以后,自己就起了一个号叫“东坡居士”。

现在说苏东坡谁不知道,光说东坡就知道是指他了。当时东坡上的这块地种得不好,因为这块地原来是荒地,不是农田,所以他开荒的第一步是把碎砖碎瓦都拣出来,好不容易开垦出一块地,结果种粮食的产量不高,40亩地的水稻,打下来的稻谷还不够一家20多人的口粮。我是苏东坡的一个粉丝,我读东坡在黄州的作品,读到这一段经历时,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一方面觉得很悲愤,很同情他,这么了不起的、德才兼备的一个人,怎么落到这个地步?另外一方面,我也觉得非常的遗憾,我遗憾什么呢?我知道现在包括坐在下面听讲的朋友们,中间肯定有很多人,都会玩一种花样,叫做玩穿越,就是穿透时空到其他地方去。要是我学会穿越就好了,我立马就穿越到北宋去,奔赴黄州当志愿者,帮东坡去种那块地了。刚才主持人徐忆农研究馆员介绍了我的专业,我读研究生所学的是中国古代文学,这是我的第三专业。第二个专业本科学的是英语,现在早就忘掉了。我还有人生第一专业,我从19岁学到29岁,十年青春都在学长江下游的水稻栽培,而且我用的农具从镰刀锄头到牛拉的梨,跟我在汉墓画像上看的一模一样。所以我想奔赴黄州流汗出力,怎么也要帮他把那块地种的更好,打下更多的稻子,让他家20多人能够吃饱。可现在我没穿越成功,21世纪的粉丝莫砺锋没法帮助他。

漫画《偶像,我来帮你!》(雷小露绘)

到了第三年,苏东坡在黄州交的两个土著朋友就劝他说,眼看你一时半刻回不了朝廷,你要在我们黄州长期生活下去,光靠东坡上这块荒地是不行的,这块地不好,打不出多少粮食,把家里的细软变现凑一点钱,自己买一块好的地来种。朋友非常热心的帮他打听到距此20里外有一个小村庄叫沙湖,沙湖有一块稻田非常好,主人要出售。苏东坡一听欣然同意,就与两位朋友约好一起到沙湖去相田。此行白跑一趟,田没有买成。我研究东坡的生平还是下了大力气,拼命的想找材料,看看为什么没买成,但是没有史料,只知道结果。尽管苏东坡白跑一趟,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这就是《定风波》。我们先看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此时苏东坡47岁,人已到中年。三月初七一早,两个朋友就到他家里,陪他一起到沙湖去相田。临出门时候看看天色阴沉,估计会刮风下雨,所以做些准备,把家里的雨具(雨伞、蓑衣)都捆了一捆,然后叫家里一个书童,背了雨具先走,东坡跟两个朋友在后面慢一步走。估计东坡的两个朋友与他岁数也差不多,年近半百,走得慢一点。没想到他们三个人刚出门没多远,就开始刮风下雨,再一看那个书僮背着雨具早已不见踪影。回家也没有雨具,三个人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过了不久衣服全被打湿,乡下的泥土小路一下子变得很泥泞,走起来一步三滑。这个时候两个朋友就不淡定,衣服潮了很不舒服,同时一步一滑。我们的苏东坡尽管衣服也被打湿,尽管也在泥泞的小路上走,但是他一点都不焦虑、不慌张。相反,他从容、淡定,甚至有些潇洒,因为他心里有底气,他知道风雨是暂时的,哪会一直下下去,坚持一下就行了。路滑没关系,他从路边捡了一根竹竿当拐杖,脚下本来就穿着草鞋(古人叫做芒鞋,就是用稻草或者用茅草编织的一种草鞋)。草鞋摩擦系数比较大,比较防滑,东坡拄着一根竹竿,穿着草鞋,虽然在风雨中行走,但是一点都不慌张,嘴里还可以吟诗,因为他相信风雨是暂时的。果然下午回来的时候,天气晴了,一场风雨已经完全过去了。

现在我们先逐句逐句读一下这首词,上片就是前面半段,“莫听穿林打叶声”,你不要听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风雨的声音,不要听就是不要太在意。“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个风雨并不妨碍我们一边吟诗一边慢慢地往前走。“徐行”就是慢慢地走。“竹杖芒鞋轻胜马”,我撑着竹竿拐杖,穿着芒鞋,步子轻快,比骑着马还好。“谁怕?”这有什么可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说我穿着一件蓑衣在风里雨里都走了半辈子,言下之意是我连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经历过了,自然界的这一点风雨又有什么可怕的?走下去就行。

我们从词前小序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他47岁那一年三月初七到沙湖去相田途中偶遇风雨的事,但是请问这首词仅仅是写他在自然界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吗?当然不是。他实际上写的就是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把人生碰到的一些困难、一些坎坷比喻为风雨。假如有哪位朋友一生中多有坎坷,我们就说他是风雨人生。

我为什么要特别推荐这首词?我觉得我们普通人都是凡夫俗子,命运没有为我们准备一条特别一帆风顺,一切都非常顺利的人生道路。换句话说,普通人在一生中或早或晚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不管是处于低谷,还是逆境,都很难避免。那么,当我们暂时处于人生的逆境或者低谷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我们采取什么人生态度?我觉得苏东坡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定风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文本。

莫砺锋著《漫话东坡》

苏东坡一辈子流放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儋州前后加起来长达10年(9年零11个月),并且他被流放越来越遥远,越来越偏僻。黄州还在长江中游,惠州到了南海边上,儋州已经到了海南岛。儋州在当时是鬼门关,唐宋时代流放到海南岛的官员十去九不回。但是,我们的苏东坡经历了这三个流放,不但活过来了,他还把这个逆境变成了顺境。什么叫变成了顺境?他的无数的好作品,甚至他的三部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就是在这些地方产生的。他在逆境中照样有贡献、有创造,人生照样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我们说天才是学不到的,苏东坡的成就我们永远达不到,但是他的生活态度、人生观是可以学到的。当我们想到《定风波》这首词的时候,一种潇洒从容的、淡定的人生观,就悄然地进入我们人生。我们普通人为何不能这样做?也可以。

总的来说,我觉得唐宋诗词中的那些好作品展现了作者一种高尚的人格,一种坚毅的人格精神。这是语言文字优雅表达的底蕴。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关键在语言文字上,它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了我们汉语汉字的审美潜能,非常的优雅、非常的优美;在生活方式方面展现了古人一种更加优雅、更加聪明的生活态度;在精神内涵方面,它展示了古人的一种崇高的、坚毅的人格精神。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唐宋诗词的名篇给我们带来的教育,这当然是最好的一个优雅表达。所以我是非常强烈地推荐唐宋诗词。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的,你都必须要应该在你空闲的时候找一些作品,好好的读一读。凡是选本选进去的都是好作品,古人和当代的选家已经给我们把过关了,你可以放心地读。

>原载《新世纪图书馆》2020年第6期

【问学书屋 · 今日推荐】

《莫砺锋讲唐诗课》

莫砺锋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相关阅读】
程章灿:诗歌的力量——《诗经》的言语传播
莫砺锋:这场疫情让我读懂了“袁安卧雪”
莫砺锋教授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之美(1)——影响深远的美学
莫砺锋教授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之美(2)——诗词的抒情美
莫砺锋教授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之美(3)——诗词的意境美
莫砺锋教授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之美(4)——杜诗的境界美
莫砺锋教授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之美(5)——苏词的人格美
讲座视频 | 莫砺锋:我与杜甫的六次结缘
莫砺锋:读杜甫诗的正确姿势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
为什么是杜甫
为什么是苏轼(上)
为什么是苏轼(下)
偶像,我来帮你!
莫砺锋 | 苏东坡的现代意义(上)
莫砺锋 | 苏东坡的现代意义(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