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有收获!南大文学院这场直播吸引一万多人观看

nju文院小楼 程门问学 2022-07-15

青萝层蔓,紫藤萦香,南雍盛举广开教泽,启园文会共传宗风。为迎接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庆典,弘扬文学学术传统与历代学人奋斗精神,5月19日,南京大学文学院特于活水轩举办“学脉•传承•创新”主题讲座暨校庆学术论文报告会,邀请学院知名教授与青年学人代表分享治学经历,叙述百年学脉传承,展现南雍学术丰采。

活动分为“学脉•传承•创新”主题讲座及学术论文报告会上、下两场,文学院4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

嘉宾合影

本次活动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到场参会人员有限,为了让更多师生能够有机会共享学术盛宴,文学院亦采用微信公众号直播的形式,在“程门问学”公众号进行现场直播。

主持人董晓院长致辞


活动伊始,主持人董晓院长首先对活动主题进行阐释。他特别提出,“学脉•传承•创新”书法题签由徐兴无老师挥毫,这三个词其实指向了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学术传统。“如果没有对学术传统有精深的把握,对学术有深入的钻研与创新,便谈不上学术传统的继承。”

党委书记刘重喜老师致辞


随后由院党委书记刘重喜老师致辞。刘书记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缘起,他指出,自疫情封控以来,学校及学院领导一直密切关注着师生们的身心健康与学习生活状态,正值南大120周年校庆之际,学院决定为以研究生为主的同学们举办一次讲座及论文写作分享会,希望能给各位同学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和学脉传承的力量。



承续学脉,砥砺传承

——“学脉•传承•创新”主题讲座



“学脉•传承•创新”主题讲座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老师为大家带来讲座分享,主题为“我的读研经历”

董晓院长为莫砺锋老师颁发纪念海报

莫老师从“前传”讲起,回忆了读研究生之前坎坷的求学经历,最终以30周岁“高龄”就读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程千帆先生。

读硕士期间,程千帆先生亲自为他们开设了两门课——校雠学和杜诗,“校雠学侧重于讲实用方面,杜诗课则侧重于讲老师自己研究时的思考,一门课教我们怎么收集、整理材料,另外一门课教我们怎么分析、研究材料”。读博士期间,作为中文系唯一的博士生,莫老师独自一人受教于程千帆先生、周勋初先生、吴新雷先生和郭维森先生四位老师。对于这位唯一的学生,程先生并未专门开课,而是创制了一种特别而又基础的培养方案,即以《左传》《史记》《文选》等八部专书的研读作为课程修习内容。


莫砺锋老师向在场师友展示读书札记

在程先生“友善的压力”之下,莫老师逐渐坚定了治学的方向。他表示,有程千帆先生做导师是他一生的幸运。程先生对学术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热忱、正直的品格,始终影响着他的为人与为学。“当看到满头白发的程先生伏案读书写作时,我们又怎么能去偷懒。”求学时,程老师一直向他们强调,文学研究要“感”字当头,不可只“知”不“感”。正是秉承这样的治学理念,莫老师认为,研究诗词,一定要始终保持对诗词的“心动”

莫砺锋老师回忆栖霞山师生合影

随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老师以“学术传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展开分享。

董晓院长为张伯伟老师颁发纪念海报

张老师首先阐述了他关于传统的观念及对待传统的态度:“传统是复数的,不是单数的;不存在所谓正统的、唯我独尊的传统。”而“传统的意义由后人对她的认识和理解而决定”。

张伯伟老师在讲话

在分享中,张伯伟老师用三句禅宗语录分别来形容学术传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一,“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在程千帆先生遗嘱中,亦提到了宗风:“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

程千帆先生遗嘱

张老师亦引及王焕镳《谈南高学风》一文,来讲述南京大学所承绪之学风:“苟于学焉一有所获,极天下可欣可慕之事举无以易之……斯我南高之学风也。”

第二,“罕逢穿耳客,多遇刻舟人”。继承传统,要做伶俐悟道的“穿耳客”,不做死守教条的“刻舟人”,传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性传承,才能发扬光大。张老师亦以南大文学院为例,他表示,“在具体的学术观点上,我们能够将不同的结论包容在同一个传统之中,这也证明了这样的学术传统富有生生不息的遗传因子。它是渊渊灏灏的江河,不是清澈单纯的溪流。”

第三,“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人们常常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了明天,但明天的模样取决于我们今天的作为。要将传统推向一个新的境界,“把传统向前推,才算是真正的是接受了传统”。

张伯伟老师阐释章太炎先生广义文学观

讲座步入尾声,张老师用一首普希金《纪念碑》诗朗诵为本次的讲座分享画上句号。董晓老师则受邀为大家带来俄语版《纪念碑》诗朗诵,赢得全场热烈鼓掌。


教学相长,笃行不辍
——学术论文报告会


随后进行学术论文报告环节,由童岭副院长主持。

刘雅萌老师汇报中

刘雅萌老师首先从论文选题、论文思路、写作感想三个方面汇报了论文《〈周易正义〉与唐初经学体制的构建》的创作过程。谈及博士论文选题,刘雅萌老师称自己经历了较长的准备过程。硕士期间,她对魏晋玄学很有兴趣,为了真正读懂王弼的《周易注》,在导师的建议下开始阅读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刘雅萌老师开始关注到了经学注疏,最后将《周易正义》确定为研究对象。

徐兴无老师点评

随后,导师徐兴无教授进行评议。徐兴无教授对刘雅萌老师的博士论文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指导刘雅萌老师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周易正义》并不是徐兴无教授深入研究的领域,但为了更好指导刘雅萌的论文创作,他也全文通点了影印版《周易正义》,以更好地指导其论文写作。

杨珂博士生汇报中

接着,杨珂博士生汇报了他硕士论文《李兆洛研究》的选题缘起、文献调查和论文写作过程以及自己的收获与反思。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明了从研一下学期至研三下学期,每个阶段所要做的准备,并为师弟师妹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回归文献,重视文本细读;用理论带动思考,让思考问题的视角更多元;论文创作先“完成”再“完美”,做好时间规划;充分利用资源,包括本地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等。

徐雁平老师点评

随后,导师徐雁平教授进行评议。徐雁平教授指出杨珂博士生的选题选得很好,并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的任务,克服了大多数学生存在的拖延症问题。徐雁平教授认为,为了更好培养学生,导师应当“不断施加友善的压力”,对学生严格要求。


活动最后一个环节,两位青年教师分享了学术论文写作经验。

张安琪老师
《我要读者觉得好:英文论文写作和修改》

张安琪老师结合自己在布朗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经历,介绍了英语论文写作和修改的经验。张安琪老师指出,论文写作要为读者创造价值,文章结构读者越容易读懂越好,因此论文的写作开头非常重要。论文修改要凸显对读者有用的价值。修改论文不仅是校对错字,更重要的作用是突出文章重点和中心思想。

李倩冉老师 
《批评的“顽念”:写论文时是在写什么》

李倩冉老师分享了三句话,分别是“我认为观念不如顽念重要”“读者归功于灵感之处,远远多于灵感可以带给诗人的东西”“要改变你的语言,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李倩冉老师认为,“顽念”是一种对意识或潜意识的执念、一种扎根于生命存在的关切,而文学类论文写的则是我们的判断力。


最后,童岭老师引用李瑞清的话“南皮张相国于江南建两江师范学校……故中国之言文学者,必数江南”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并对参会嘉宾及会务人员表达了感谢。至此,“学脉•传承•创新”主题讲座暨校庆学术论文报告会圆满落幕。

童岭老师总结发言

“干戈永戢,弦诵斯崇,百年树人,郁郁葱葱。”南京大学文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传承南雍文脉,赓续百廿宗风。本次活动吸引了1.3万余人在线观看,10万3千点赞量,充分彰显了南京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与文化风采,体现了学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脉传承、学术发展的深切关怀与密切关注,激励着文院学子赓续百廿传统,共谱学脉华章。

>转自微信公众号nju文院小楼(文字:郭琪羽、邹越,图片:曹玥)

↑ ↑ ↑

关注程门问学视频号,精彩内容不错过


【相关阅读】

莫砺锋:我的考研故事

莫砺锋:我的读研生涯

张伯伟:学术传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而作

张伯伟:我的读书生活 | 附推荐书单

张伯伟:“行道救世,保存国粹”——程千帆先生的精神遗产

张伯伟:中文系是以“为往圣继绝学”而自任的

不受人惑——张伯伟教授寄语2021届毕业生

南京大学“本科生悦读经典计划”推荐书目

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读书目

南京大学“两古专业”博士生资格考核书目

南京大学文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2022南京大学文学院考研初试试题(文学615)
收藏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历年考研真题之文学卷(2007—20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