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宏蕾,秦腔神话今何在

陕西戏曲广播 秦之声 2023-06-28

还记得那个叫宏蕾的秦腔剧团么

那是一个被媒体冠之以

秦腔神话

的民间专业剧团

两个老人带着二三十个

平均年龄只有十六七岁的孩子

在长安引镇破旧的影剧院内

上演了一出人间大戏

时过境迁岁月流转

从最初的默默无闻

到各界聚焦、名家义演

再到被企业收购、解散

这个秦腔界的神话早已不复存在

留下的除了无尽的唏嘘之外

还有散布于陕甘两省的宏蕾人

你们,还好吗

宏蕾

秦腔神话今何在


        宏蕾的前身是西安三意社演员培训班,1997年在郭宏继的带领下,安营扎寨灞河河滩;1998年迁至长安引镇影剧院,直到2007年……

        这一年,对宏蕾而言意义非凡。经陕西戏曲广播发现并联合《陕西广播电视报》率先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连锁反应,省内媒体及央视戏曲频道均给予了广泛关注,《感动九月——郭宏继和他的宏蕾秦腔艺术团》《引镇有一个秦腔神话》《用承诺托起秦腔的希望》《宏蕾剧团的孩子们》,专访、专题片相继推出,一时间,宏蕾在业内声名大噪。“他们给我们每个人做出了榜样”“为了秦腔就要这样干”“秦腔后继有人”“只要宏蕾需要,我们无条件教戏”……秦腔名家纷纷发声,助力宏蕾。紧随其后的义演,让梨园行团结互助的老传统再次走入大众视野,甚至吸引了高校学子前来一探究竟。陕西师范大学学生王一鹏以宏蕾为主角,拍摄了纪录片《秦腔新生代纪实》,并荣获大学生电视节最佳创意奖。

        宏蕾,不再是那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名家义演  马桂英

名家义演  刘美丽

名家义演  张宁

陕西戏曲广播主持人袁博

名家义演现场

张晓斌赠送了戏剧文丛

陕西电视台《诉说》栏目专题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6061rpgvx&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央视戏曲频道专题片


        或许你会问:这样一个小剧团,为什么会引起这般关注?先听几个小故事。

        甘肃石佛镇演出。剧团到达演出点,邀请方不满意了,说怎么是一帮娃娃?这不是骗人么?团长郭宏继虽然无奈,但还是给人家打了包票:“先让我们演,只要有一个人说不好,我双膝跪地赔礼道歉,一分钱不要,走人!”对方见状,心里直犯嘀咕:这么牛的,看你能演成啥样!

        头场演出结束,台下沸腾了,掌声如雷鸣般,此起彼伏。后面的几场依然火爆,台前台后满是当地戏迷观众自发贴的表扬信:宏蕾剧团演得好、感谢小艺术家们。原本十场的演出,愣是在群众的要求下加演了两场。

宏蕾下乡演出

        第一次走进宏蕾剧团的大本营,记者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破旧不堪的剧院好似一个历经沧桑的耄耋老人,朱红色的门窗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原本明亮的玻璃犹如白内障病人的双眼。

        排练场雪白的墙壁落满了灰尘,几个褪去色彩的脸谱静静地挂在墙上,仿佛诉说着戏曲曾经流行的故事,近千个座位好似哑巴一般被人遗忘在了这个空旷简陋、甚至有些阴森的场地,天花板上的黑窟窿、几个停止了“呼吸”的吊扇……

        五六个娃娃拥挤在一间阴暗潮湿、不足十平米的房子里,霉味刺鼻,窗户上贴满了报纸,风一吹,忽忽作响。双层架子床上除了一卷薄薄的铺盖外,再找不到任何东西。宿舍顶棚用彩条布简单地遮盖着,有的地方还渗着雨水。孩子们说,晚上还有老鼠“作伴”。

        团长居住兼办公的地方,一张床、一个老式立柜、一套沙发、一张简易茶几,最抢眼的可能就属墙上挂着的锦旗和牌匾了,这是宏蕾成绩的有力证明,也是郭宏继和孩子们引以为豪的资本。

宏蕾简陋的环境

        环境简陋,甚至可以说是恶劣。即便如此,宏蕾人依旧重复着梨园行的老规矩:练功、说戏、排戏、演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单纯到心里只能装下演戏的孩子们,虽然过着清苦的生活,练起功来可是一点也不马虎。小白珂当年只有11岁,是刚进剧团的娃娃。练功时被教练掰开双腿,可爱的小脸瞬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惨相。疼、疼、疼,忍、忍、忍,入行之前,这些娃娃便晓得梨园行的苦,只是没想到真的这么苦。舞台上的他们,要么是员外家的千金小姐,要么是镇守边关的大将,山珍海味、衣食无忧。生活中,陪伴他们的只有白菜、馒头、咸菜和稀饭,鸡蛋和鲜肉那也是不常见的。

        十四本传统大戏、数十出经典折子戏,搁到现在,这样的剧团也是有分量的,更何况还是宏蕾这样的娃娃剧团。演出现场,你经常会发现,无论台前还是幕后,娃娃们是那样的齐心协力,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一会儿是舞台上的角儿,一会儿是搬运戏箱的工人,就连演戏的台子都是他们自己搭建的。

        戏硬、能吃苦、齐心,或许就是宏蕾之所以被称为“秦腔神话”的原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606r9e40x&width=500&height=375&auto=0

齐心协力


        因为媒体和名家的关注、支持,宏蕾在其后的一年时间里,仅关中地区演出场次就达100余场,李梅、李小锋、侯红琴、李淑芳等名角也常随团下乡。不知不觉间,宏蕾被人看上了,西安一家企业抛出了橄榄枝。

        离开长安,宏蕾来到了浐灞,娃娃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宿舍楼,一切如旧,似又不同。

        独立的个体,尽管条件艰苦,日子不太好过,却能拧成一股绳,聚力、开花。可,一旦丧失了这种特性,一切就变得那么身不由己。渐渐地,宏蕾这个名号被淡化,最终被消失。

        宏蕾的娃娃们,开始陆陆续续地离开,不得已,却又不得不找寻属于自己的另一个舞台。

戏迷观众为表达对宏蕾剧团的喜爱

可谓是物质与精神奖励并用

美食、感谢信、锦旗、披红

一个都不能少

常文亮

王福鸿

郭宏继

        “如果这个剧团散了,我就不演戏了,我就改行了”。

        画面中的女孩叫罗娜,是宏蕾的台柱子,离开宏蕾后的她“食言”了,因为太爱秦腔。小女孩远赴兰州,入甘肃省秦剧团,后跟随名家苏凤丽学艺。同去的还有李少峰。

        前几天,罗娜跟着老师苏凤丽来西安录制节目。提起昔日的这个大家庭,她哭了,“我一直都没有放下宏蕾”。

        罗娜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宏蕾在甘肃石佛镇演出时,她16岁,演的是《玉堂春》。入甘肃省秦剧团后,也到这里演出过,依然是苏三这个角色。“居然有戏迷认出我,还跑到后台问,宏蕾的郭团长、王团长咋样了,娃们好不好,永远支持我们”,听到这样的关爱,罗娜内心翻江倒海,“是宏蕾那段艰苦的岁月真正磨炼了我,让我学会了珍惜、感恩,也让我更爱秦腔这个事业”。

        入陇后,罗娜从龙套演到了主角,这得益于苏凤丽的提点与指导。“我从心里感谢宏蕾,感谢它培养出了一批不错的苗苗,从娃们身上看到了老师们的用心与认真,真的是毫无保留地把艺术传给了娃们”。俗话说:师父引进门,学艺在个人。“罗娜这娃在同龄人中算是认真、能吃苦的”,话锋一转,苏凤丽继续说道:“不由自主地总是拿自己学艺时下的功夫来比较,现在的年轻人刻苦精神还是不够,当老师的总是希望学生能勤学苦练,除了演戏,啥也不要管,戏曲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站到舞台中央”。一旁的罗娜,低着头,聆听着老师的教诲。

        跟随苏凤丽学艺,是罗娜远赴甘肃最主要的原因,“苏老师对艺术的那种严谨,让我钦佩。她对团里的每个青年演员都很好,以身作则,鼓励大家好好学”。去年,苏凤丽不仅给罗娜排了恩师肖玉玲的代表作《火焰驹》“花园”一折,还将自己的代表作《锁麟囊》中的“发大水”一折传授给了罗娜。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似乎应该更进一步,“明白你的意思,就是磕头拜师嘛。我觉着拜师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不是谁图谁的名,相互要负责任的,学艺、修德才是实实在在的,至于那个仪式,顺其自然”。

        录制完节目,第二天一大早,她们便返回了兰州,下乡演出。

        西安录制节目,给苏凤丽化妆的是一位90后小伙儿,他叫王琰,也是宏蕾娃。

        从最初舞台上的旦角到小生,再到如今的化妆师,王琰永远也忘不了在宏蕾的那段日子,“那是我最快乐也最单纯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离开宏蕾后,王琰在一家戏曲摄影工作室当学徒,出师之后也赴甘肃省秦剧团,正式走上了戏曲化妆这条路。这两年,风头正盛,为众多戏曲名角儿化妆,今年年初还参加了达沃斯全球高峰论坛阿里巴巴晚宴的文艺演出,为展示踩跷绝技的演员化妆。

为川剧名伶陈巧茹化妆

为各地戏曲名伶化妆

苦中作乐

左一为邓旭敏


        在宏蕾娃中,邓旭敏算是大姐姐,不仅要撑起几台大戏,还要教娃们练基本功。离开宏蕾后,她辗转各地,进过不少基层、民营剧团,奈何都未能获得长远发展。2016年,邓旭敏拜师秦腔名家侯红琴,成为“肖(玉玲)派”艺术再传弟子。“我的戏大部分都是在宏蕾排的,虽然那时候吃的是咸菜,但确实把我磨出来了”。

        在宏蕾时,经常能看到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女孩,是邓旭敏的女儿,因为夫妻俩从事的都是这一行,女儿也只能带在身边,任其玩耍。或许是因为长期浸润在剧团的缘故,小女孩对文艺格外喜爱,“当年的碎人现在已经成大姑娘了,一直在弹钢琴”,看着女儿的获奖证书,邓旭敏有些走神。于她而言,秦腔是那么近,又那么远,“没有舞台,现在只能跑跑场子,过过戏瘾”。她特别怀念宏蕾演出的舞台,那时候,她身上背的戏那么多、那么多……

        “前段时间我考了富平剧团,什么都过了,现在等通知”,对于未来,邓旭敏依然充满了期待。

邓旭敏《火焰驹·打路》

        张红娟,宏蕾剧团又一位大姐姐,主工刀马旦,兼演老旦。离开宏蕾后,她做了卖鞋的售货员,只做了一天,“头昏脑涨,浑身不舒服,第二天就不去了,那不是我的舞台”。

        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张红娟最终把阵地落在了陕北——榆林市艺校,做起了她所擅长的戏曲老师,“虽然不演戏了,但也不能把一身的功夫荒废了,那样的话,太对不起在宏蕾时的那段青葱岁月了”。艺校的练功场,洁净明亮,看着眼前的娃娃们,张红娟思绪万千,“现在条件多好啊,哪像我们那时”,一、二、三、四、五……

昔日张红娟演出、练功

今日榆林市艺校任教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606h4wnct&width=500&height=375&auto=0

唐伟鹏与张红娟小视频

包括唐伟鹏参演影视剧片段

张红娟授课现场


        婚庆、碎戏、歌手、广告宣传片、微电影、电视剧、电影……一米八个头的小伙儿唐伟鹏离开宏蕾后,虽然尝试过诸多领域,但大都与表演紧密相关,先后参与拍摄《金江1936》《梦境心理女师》《夺爱大作战》《四十九日祭》《千里雷声万里闪》《打虎上山》《我是幸运儿》等影视剧,与张嘉译、胡歌、印小天等合作。提起离开宏蕾,他表示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放弃表演”。在宏蕾时,唐伟鹏的功夫深得大众认可,就连戏曲导演何尚达对他也是青睐有加,三伏天给这个小伙儿排了《八大锤》《吕布试马》等武戏,并在全国第五届红梅荟萃活动总决赛中摘得“金花”。“那时候嗓子也不行了,腿还受了伤,这对武戏演员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现实的残酷让年轻人不得不重新作出选择,“现在我准备往影视剧方向走了”……

唐伟鹏当年参加全国比赛时

唐伟鹏参加全国比赛载誉而归


侯元

转行,公司专职司机

成家立业

车上放的永远是秦腔

刘妙

戏曲化妆师

张曼

转行,相夫教子

陈雷

铜川演艺集团

老本行,鼓师

白珂

泾阳剧团演员

程强

易俗社琴师

郭宏继、王福鸿

昔日宏蕾剧团当家人

安享晚年

……

每年郭宏继生日

宏蕾的孩子们会从四面八方赶回西安

为他们的“郭爷”庆祝

李小锋《劈山救母》进京录制

宏蕾是底包团

昔日宏蕾


        时隔十一年,当年的秦腔神话——宏蕾剧团,还能再聚首么?

        未为不可!

文/刘勇

图/刘军、张静、受访者

往期精彩…

爸妈,我想让你们离开家……

西安你说!你究竟给抖音交了多少广告费?

16个剧种22名代表委员为戏曲发声

后台不是你想坐,想坐就能坐!

15道题,测测你是戏曲中哪类女性人物

写给不看戏的你

厉害了,我的经典!古诗词戏曲流行风,掀起!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易俗社秦安演出引发的思考

时隔十二载,兴平豆马村社火再度上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