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季平:秦腔音乐改革要拿捏得当

陕西戏曲广播 秦之声 2023-06-28

我在剧院这片沃土上

生活工作了21个春秋

这里是我音乐人生的重要起点

剧院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集大成之地

是红色革命戏曲文化重镇

这里聚集了大批善良、纯朴、聪慧的

优秀艺术家

乃至于我的每一个音符

都饱含着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赵季平

1970年我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

被分配到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当时父亲很高兴,说

(赵季平父亲为赵望云

“长安画派”开创人之一)

你是音乐学院毕业的

那套技术你学习了一些

再到民族戏曲音乐里面去

摸爬滚打一下有好处

你只有到那所学校也学习了以后

将技术与生活内容结合起来才会有出息

在父亲的支持下

我来到了研究院

而且一呆就是21年

研究院气氛很好

每天早晚,乐队练乐,演员训练

井然有序

这期间

我跟随肖炳、马生采等老师

参加了《祝福》《洪湖赤卫队》等

剧目的音乐创作

逐渐从秦腔旁通了不少地方戏曲

在研究院的秦腔、眉户、碗碗腔

三个陕西地方剧种中

蕴藉着无数前辈的智慧与灵光

那是一笔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

20多年的秦腔音乐工作潜移默化

对我以后的音乐创作有巨大影响

它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我后来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意无意地

运用了戏曲音乐元索

第一部电影音乐作品《黄土地》

主题音乐就开始渗透了

陕西民俗音乐成分

后来电影《红高粱》的主题曲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中

就融入了浓厚的秦腔花脸唱腔音乐

用以体现土匪唱情歌时的那种

旷荡底气和粗朴质感

再后来到《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活着》等的音乐创作

都饱含着戏曲情结

拿《秋菊打官司》说

记得当时我把张艺谋叫来

给他放了一段音乐

艺谋一听,说:对,就是这种感觉

这段音乐就是陕西的碗碗腔

《秋菊打官司》中运用的就是

典型的碗碗腔音乐

我当时为什么用碗碗腔而不用秦腔呢

两者都是板腔体

但碗碗腔要柔和一些

不比秦腔的板式硬朗

其形式也更随意些

碗碗腔音乐唱腔

细腻、缠绵、委婉、优雅

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泥土芳香

这就更符合电影较为随意的风格

基于整个影片是一种镜片式的调度手法

碗碗腔的唱腔神韵与演唱特点

更贴近影片的主题和生活内容

不会给观众造成刻意的、人为的感觉

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如果是《白鹿原》电影就应该用秦腔

秦腔适合表现宏阔严肃的主题

戏曲音乐里面确实蕴涵着无穷的珍宝

都是音乐创作可以利用的绝好素材

对于作曲家来说

要喜欢戏曲

要重视挖掘传统艺术的精髓

电视剧《大宅门》《乔家大院》的音乐

大家反映都不错

《大宅门》的音乐创作中

我融了很多

京剧文化、民族文化方面的东西

《乔家大院》音乐中

晋胡拉的不是旧有晋剧的旋律

是我自己融会晋剧创作的曲子

但听的人都觉得非常好

认为这就是山西的东西

山西人爱听,非山西人也爱听

对戏曲要做到巧用、活用

把传统的精髓

有机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出

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而且有助于开辟出一条

戏曲音乐继承和发展的新途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717px2nxh&width=500&height=375&auto=0

赵季平影视音乐集锦


秦腔音乐改革真正起步

是在“文革”以后到1982年、1983年

当时陕西的省委书记马文瑞

亲自抓秦腔的振兴工作

秦腔音乐改革也随之展开

研究院当时创演的

《千古一帝》《楼台会》等剧目

音乐创作都很成功

研究院还尝试改革秦腔演唱中

男女同腔同调的问题

将一些嗓子、声音条件好的演员

集中到一起

进行了男女不同调的改革探索

这点很重要

就是现在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7175xepg9&width=500&height=375&auto=0

秦腔《千古一帝》


戏曲研究院的秦腔音乐

一直是向前发展的

尽管有时是无形的、潜意识的

戏曲音乐发展的标志

就是要有新剧目的流行

被观众普遍接受,被老百姓传唱

形成经典唱段

先不说院里成功移植的秦腔样板戏

就从《祝福》的改编看

就是迈出的成功步伐

当时演出后很受欢迎

在西府一带非常流行

到现在都成了秦腔中

类似于传统戏《周仁回府》

那样的经典唱段了

《祝福》的音乐创作

没有套用传统的老调子

其发展体现在将一种新的创作思维方式

投入到秦腔音乐的情感阐释中

这就是秦腔音乐改革的成功范例

改革是往前走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898593fi&width=500&height=375&auto=0

秦腔《祝福》“砍门槛”


随着社会发展

秦腔音乐的节奏和表现形式

都需要跟着发展

需要不断作出调整

当然

改革肯定是有成功也有失败的

那么秦腔音乐如何去改

如何继承传统好的东西

又如何实现与社会相结合

这就要拿捏得当

有些东西能改,有些东西不能改

改了就不成其特点

甚至不成其剧种了

继承与发展要靠准确拿捏

首先需要感觉敏锐

有才华、热爱戏曲的音乐工作者

研究院进行音乐改革的

像肖炳、马生采这些前辈

都是很有才华的

第二,治学要严谨

不严谨、不踏实,“外彩”就多

秦腔就是一种板腔体

关键是看创作者如何把握

太老腔老调了不行

太时尚离谱了也不行

秦腔音乐,无论是创作还是研究

态度一定要严谨

有些东西可以放手于市场

但艺术上真正好的东西一定要保存

让它进入保护行列

比如陕西的秦腔、眉户、碗碗腔

这些确实珍贵,影响也挺大

这就需要大力保护,不断扶植

给它提供走出去的平台

日本社会发展得非常快

但它传统的东西比如梆乐、歌舞伎

都保存得非常好

目前,文化产业化还只是在探索中前行

仅靠市场并不能解决艺术的全部问题

对传统文化来说尤其如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些艺术形式

比如民歌中的插秧歌

随着现代机械化的普及

就渐渐离我们远去了

所以传统艺术该保留的就必须保留

国家不能放手

艺术上的有些东西

是不能和工业社会画等号的

尤其不要盲目推向市场

因为它根本就不属于市场

而属于文化艺术

艺术的发展规律

跟市场规律是有所抵触的

硬将其推向市场

那是对中国文化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本文选自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

《戏剧研究文选》

“赵季平的秦腔感言”

所配图片为《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活着》影片截图

往期精彩…

这场争鸣,关乎戏曲根本

我们的名字叫“戏曲演员”

众人皆知蒲松龄,李十三呢?

10个生活中戏曲元素的物件,个个让人喜欢到尖叫!

梨园之都,戏曲正流行

我的天!为了戏迷节,主播们拼成这个样子了!

这是我见过的最暖心的儿童节,没有之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