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林院士:推进智能制造,必须搞清楚“何为新一代信息技术”
【有态度 | 有深度 | 有力度的原创型产业新媒体】
造奇新媒体导读
9月25日,早上,上海来了一场秋后中雨,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凉色。而人们对于工业4.0的热情依然不减,在交大安泰教学堂,二百多人齐聚一堂,参加工业4.0论坛的重量级嘉宾分享和交大EMBA工业4.0协会成立仪式。
笔者有幸聆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的演讲,填补了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推进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肯定离不开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但如何界定如AI、物联网技术的演进、以及这些技术的整体代际变迁,需要系统化论述才能解心中疑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
实际上,如果大家去看国内主流机构的概念阐述,无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还是工业物联网,无不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头,并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的融合应用,以及贯穿于工业产品制造的端到端全流程。
以下举两个例子: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认为:
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特别是新一代信息和人工智能,它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深度学习的功能。
智能制造的目的就是TQCS,实现交货期短、优质、低成本、绿色。它具有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深度学习的功能。
另外最近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试行)》中明确:
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涉及、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所以,从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逻辑上,都需要进一步明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及变化特征。既然有“新一代”,也就意味着前面已经有一代了,并且后面还会有更新的技术发展。
所以,理清信息技术的单向演进和代际变迁,将是一个必然的问题。
在杨善林院士看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芯片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单一信息技术的纵向升级,更主要的是信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从而推动的以信息服务平台为特征的整体代际变迁。
随着单一技术的纵向升级,以及与产业的不断深度交融,更多的管理方式、发展模式及业态延伸出来,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组织与资源之间的交互方式呈现出新的形态。
杨善林院士认为,自信息技术产生以来,世界经历过三代信息技术的代际变迁,第一代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主要特征是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简易终端等的广泛使用;
第二代发展的时间节点是本世纪初,以分布式的方式,主要特征是个人计算机和通过网络连接的分散式服务器的普及;
第三代的发展主要是最近十年,集中体现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
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力,主要由需求驱动,包括(1)、系统技术的纵深化与融合化;(2)、信息处理的泛在化与云集化;(3)、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与共性化等。
其中,信息技术的纵深化是指,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技术领域,其关键技术、如芯片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将沿着纵深方向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融合化体现在信息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产业发展不断对信息技术提出新的需求,二者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呈现融合发展。
信息系统技术的纵深化与融合化、信息处理技术的泛在化与云集化、信息服务技术的个性化与共性化,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在杨善林院士看来,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质量互变的,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否定之肯定,肯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然后,前KUKA机器人中国区CEO、现任上海德梅柯汽车装备制造公司总裁孔兵分享了智能工厂及智能运维方面的思考和实践,并通过视频来完整呈现。
交大安泰经管学院EMBA项目主任任建标与张磊会长揭牌仪式
张磊会长为孔兵总裁颁发协会专家聘书
更多独家观察和原创文章,造奇新媒体,为您奉献真知灼见。详见:截止2017年7月7日的历史[分类]文章链接
智能制造专题文章:
人大代表提议设立中德(重庆)智能制造产业园|“两会时间”里的智能制造面孔
达晨创投: 我们为何要投一家年轻的智能制造创业公司? | 投资案例
【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
国内第一家正式成立并开展运营的智能制造产业新媒体机构,聚焦工业4.0与智能制造时代的价值创造,以“深度影响智能制造进程,守望智能制造产业成长”为使命,联接产业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资本等产业核心力量,通过创新和融合力量,提供深度观察、行业洞见、丰富资讯于一体的原创型、产业新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