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帝的后花园里,我见到了最美的俗世生活
离开小城比埃尔坦时(关于比埃尔坦,详见本公号前天推送),一个衣衫陈旧、蓬头垢面的中年人跟着我走向停车场,伸着两根手指,嘴里念叨着“2 Lei(2列伊,罗马尼亚货币,相当于人民币3块多)”。有一瞬间,我差点以为他来收停车费,几秒后才反应过来,对方是个乞丐。
身上没有零钱,也不喜欢对方这种一路跟随的逼迫架势,我选择开车走人。在后视镜里,他仍在嘟嘟囔囔,但始终面无表情,没有什么怒意,只能见到麻木。
这是罗马尼亚小城比埃尔坦留给我的最后印象,多少影响了我对它的观感。在欧洲旅行时,我见过不少乞丐,表情从未如此麻木。比如在布拉格城堡上见过一个乞丐,衣衫整齐,一头金发卷而不乱。躺在石板路上晒太阳的他,一只手轻拍身边的金毛犬,另一只手挡住自己的眼睛,本应承担这一任务的礼帽,倒扣着摆在金毛犬旁,接受着过往者的施舍。在马德里遇到的乞丐,一脸灿烂的笑,冲着你耍宝,不管你给不给他钱……可在罗马尼亚,时常能见到一脸木然的人,不管他是不是乞丐。
离开比埃尔坦后,我又经过几个相似的市镇,探访同样的目标,见到有着同样表情的人。直到最后一站——拥有五万人口的梅地亚什,才感受到城市的活力。梅地亚什与比埃尔坦一样,也拥有一座防御教堂,但它守护的是一座更具规模的城市。在齐奥塞斯库时代饱受摧残,如今人口外流严重、经济水平滞后于欧洲平均水准的罗马尼亚,城镇规模与年龄结构成反比,规模越大,年轻人越多。
▲
梅地亚什防御教堂
在梅地亚什的广场上,一对中年恋人坐在长椅上相拥。他们背后不远处,是防御教堂的高耸塔尖,那是小城的制高点。来往行人彼此打着招呼,孩子们的嬉笑声在耳边萦绕,黄昏的阳光笼罩着这一切。这是特兰西瓦尼亚地区防御教堂探索之旅的结束,足以让我短暂忘记那些麻木的脸,回到最初的目标——防御教堂。
▲
梅地亚什广场上的中年恋人
作为地球上最适合自驾的地区之一,防御教堂就是上帝撒落在特兰西瓦尼亚的一颗颗种子,它们会长大,直至成为大树,遮风挡雨。即使今天,它的防御功能已然不再,仍是每一个城镇坚守的信仰所在。
比埃尔坦与梅地亚什,这两座几乎完全见不到游客,在各种攻略平台上毫无资料的小城,就这样成为我对罗马尼亚最深的记忆。
在经济萧条的罗马尼亚,城市的破败几乎是常态。即使最重要的旅行城市,如锡比乌和布拉索夫,光鲜的也无非是广场周边一带,全靠人气弥补。还有更多的城市,不管破败或光鲜,都人气欠奉,更没有年轻人。
梅地亚什却让我惊喜,这座位于DN14公路旁的城市,有一个小小的入城口可供停车,一条街道直通中心广场。
沿途可见特兰西瓦亚地区城市常见的“眼睛屋”,斜顶上眼睛一般的狭长窗口妙趣横生,虽不如锡比乌那般多,但也让这一路可以仰着头惊喜。建筑的外墙多半经过粉刷,颜色鲜亮,可算是经济优于周边市镇的证明,毕竟即使是第二大城市布拉索夫的市中心,也有大量斑驳墙面令人唏嘘。
▲
梅地亚什街头时常可见眼睛房子
梅地亚什的防御教堂就在广场旁,高耸尖顶旁是防御塔楼,被小城的民宅紧紧簇拥。作为一座城市,它的防御教堂或许更早失去了原有功能,旧时的壕沟与外圈围墙变成民宅,唯有一道围墙与塔楼一起,作为“防御”二字的证明。
1657年底,奥斯曼帝国进军特兰西瓦尼亚,并横扫全境,打破了这一地区半世纪以来的安宁。梅地亚什自然无法幸免,但却奇迹般保留了旧时样貌,成为本地区最美的城镇之一。
▲
梅地亚什防御教堂的外观
小小的广场被打造为花园模样,绿地和长椅环绕着中央的喷水池。广场四周散落着餐厅与咖啡厅,一如欧洲其他地方。正是下班时间,不时有年轻人经过,还有年轻父母推着孩子散步。可就是这寻常景致,在罗马尼亚却并不寻常,它几乎是我见到最多年轻人的罗马尼亚小城镇,也是我听到最多笑声的地方。
绕过广场背后一个小小的缓坡,从狭窄的“城门”口穿过,踩在狭窄巷道的石板路上,我抬头望向防御教堂的尖顶。钟楼正传来钟声,在我背后不远处则传来自行车经过时的铃声,前者是古老的存在,后者是俗世的印证。教堂旁边是一栋黄色墙身大楼,是小城中除教堂外最宏伟的建筑,起初以为是市政厅,然而伴随自行车铃声的是一群刚刚从里面走出来的学生。打开手机翻译软件,将建筑外墙的罗马尼亚文输入,才知道这是本地高中。
▲
梅地亚什小城里最宏伟的建筑,除了防御教堂,就是这座中学
此时,那对中年恋人仍在长椅上相拥。他们面前是小城俗世生活的最好象征——喷水池,背后则是曾守护这座城镇的防御教堂。
曾有人说,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是上帝的后花园。这个说法实在烂俗,毕竟上帝的后花园已经太多。但如果真的如此,那么防御教堂就是被洒下的种子,生根发芽,直至成为这里最好的守护者。即使,人们已不再那么需要它。
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欢迎分享,转载、商务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