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的人越抽越猛,减肥的人越减越肥
多年前,课间看到曾老师在门口抽烟,我凑了过去,问他要一个“为什么戒烟这么难”的解释,曾老师对着手中的烟说:“从掏烟、点烟到抽上一口,只需几秒钟的时间,快速满足”,我看着自己手中的烟笑了起来。
如今,我已经三年多不抽烟了,挺好。过年的时候,常常被亲友打趣说:“你连烟都能戒,太可怕了,你这种人不能深交”。我总是笑着回敬对方:“抽烟就是慢性自杀,你连死都不怕,太可怕了,你这种人更不能深交。”
上大学时,在同学的生日上第一次喝酒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无酒不欢。刚开始喜欢灌倒别人,逞英雄好汉;慢慢的,好朋友好兄弟之间,借酒以表达亲密;再后来,开心了喝酒、悲伤了喝酒、愤怒了喝酒、害怕了喝酒,啥事没有也喝酒。
如今,我不喝酒了,挺好。朋友说,“你这个人太无聊了,你少了很多快乐体验”,我说:“现在做了之前做不到的事,这应该是增加了体验!不喝酒我挺快乐的,还会被人夸奖。”
我想,有了孩子,我可能是更怕死了。对抗死亡焦虑,就是撒欢的好好活着。所以让身体修养修养,物理能量强壮强壮,心理能量也能跟着强壮强壮了。
只不过,奇怪的是,嚷着要戒烟的人往往越抽越猛,嚷着减肥的人往往越减越肥。问题就出在“戒”和“减”上,这里我们来说道说道“戒”。
* 减肥这件事,各位可以看看《关于减肥的七个秘密》。
戒,往往是与“惩”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之前的是不好的、不应该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惩”。所以,想“戒”烟,就意味着对抽烟的自己不认同和惩罚。
靠强大意志力戒烟,观看老烟枪肺部让人厌恶来戒烟,使用电子烟、口香糖来戒烟,自我和他人监督或奖赏戒烟等等,这些方法中似乎都含有一丝惩罚。
惩罚,有时候是有效的,施罚者足够强大,被罚者心服口服,即可。无论被动还是主动戒烟,当内心里出现“戒”的概念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好像要惩戒自己。施罚者和受罚者都是自己,有点类似于“超我”惩罚“自我”的感觉。
且不论“超我”够不够强大,“自我”认不认罚,还会出现“本我”来唱唱反调,这种冲突的局面,导致的结果是无论谁赢了,受伤的都是自己。冲突得不到和平的原因或许就是一方要干掉另一方,结果怎么也干不掉,就像太阳底下自己跟影子打架一样。
摄影 / Jared Tyler
非得戒,咋办呢?不接纳的情况下,一直冲突下去就可以部分满足超我,部分满足本我,那就是既保证自己有是决心戒烟的,又让自己戒不掉,不仅如此还时不时反弹一下让“下一回要戒烟的超我”更强大一点。
很多人到最后就投降,告诉自己和身边的人烟戒不掉了,语气里有些许失落无赖。其实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抽烟喝酒包括胖,是可以很好的。
很多人给自己抽烟找到了很多积极的理由,例如助人提神醒脑,有些老年人还认为抽烟可以降血压、血脂。但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抽烟不仅不能提神醒脑,还有麻痹大脑的作用;不仅不能降血压、血脂,还会诱导其增高。既然如此,那潜意识里到底是什么动力促使我们掩耳盗铃。
弗洛伊德曾用“口欲期”解释过抽烟喝酒,后世还有人讽刺弗老爷子大抽雪茄且死于口腔癌,他手里叼着的雪茄更像是一个象征权利的权杖。开头文中曾老师提到的“快速满足”,虽没说明满足了什么,我想大概也是口欲之类的象征性需求。
我不敢妄加揣测大师们如何平衡,或许他们没有“戒烟冲突”,对于像我这样曾经想要戒烟的人却又戒不掉的人来说,如此冲突着实让人心累。比起焦虑不安戒了又抽,一直抽下去对身体和心理能量的消耗要少得多。
心安理得满足口欲,坦然自若慢性自杀,接纳不愿摆脱的依赖,岂不也是挺好。
我很喜欢江光荣老师形容的心理健康的人——心手口一致的人。
那天,因身体状况不被允许喝酒的我看着没吃两口饭就吃好多菜的妻子,心里有点愤愤不平说:“你怎么吃那么多菜也不吃饭”,她继续优雅的夹起菜送到嘴边说:“你有意见?”
气被消了一大半的我说:“不是,我认真跟你讨论一下,你吃那么多菜好像很心安理得的。”
她头都没抬,说:“饭吃多了容易胖,胃要靠菜来填,菜吃不完剩下到下一餐又不健康,多吃菜怎么就不能心安理得?”
我若有所思:“我总觉得你好奢侈,你看我一点菜水可以扒拉两碗饭,我只有喝酒的时候才多吃菜。”
她抬起头来,霸气地说:“你那是苦日子过多了,以后跟着老娘混,保你吃香的喝辣的。”
那一刻,我觉得我喝酒的理由中竟然有一部分是为了多吃菜,天啦,我居然忘了,今时不同往日,不喝酒我也可以大口吃菜!于是,我决定不喝酒了,好好调整自己的味蕾,让它充分享受美味佳肴原本的味道,而不用在酒精的包裹和麻醉里。
摄影 / Jared Tyler
从此我想我敢十分肯定跟人说,我不喝酒了,再好的酒也不喝了,因为那一刻我领悟到“心”的真实需求。当然“喝酒”需求并不止“多吃菜”,还有之前领悟到的:“不能喝是不够男人的”、“能喝是厉害的”、“喝多了是可以更好表达曾经的压抑”等等,逐步让自己的心被自己真实看到和照顾到,如此,才有力量肯定自己的选择。
心理是脑的机能,不是心脏的机能,psychology没有被翻译成脑理学,有中国文化的影响。象征性的说,有时候大脑明白了道理,可心不一定愿意,会出现这种情况——“说了又不听,听了又不做,做又做不好,做不好还不服”。江老师说心口手,我理解到的是:内心的感受,语言的思想,手上的行为。
不断了解自己的内心,看到并照顾好,如此,我们便减少了内心的冲突,也就更有力量让口、手与心同步,也就更进一步实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了。
我们招人啦
招人啦
推 荐 阅 读
投稿邮箱:609802909@qq.com |
猛 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