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潮》:有一种伤害,叫做母爱

木棉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4-28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免费看曾奇峰&武志红1小时对谈

陈若仪和伊能静这两个儿媳都那么努力,为什么婆婆反应如此不同?(点击)



1.

“我过得不好,都是因为你”


最近,郝蕾、金燕玲主演的电影《春潮》备受好评。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引起很多人“共鸣”,因为它没有“同质化”其他国产电影,颂扬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而是对“母爱”的神圣意义和正面价值提出了质疑。


郝蕾扮演的是一位中年单亲妈妈郭建波,她、女儿郭婉婷、母亲纪明岚在一起生活。


身为记者的郭建波在外面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心情烦闷。刚进家门,迎接她的不是老母亲慈爱的笑脸,更不是嘘寒问暖的问候,而是一群毫不相干的人。当她艰难地穿过人群,想躲在厨房抽根烟时,母亲进来了,劈头盖脸就是一句骂:“这么多人呢?还在抽烟,有毛病!”


建波写了一篇关于“儿童性侵案”的报道,被母亲嘲讽:“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国家的粮,还要揭国家的短,不懂感恩、吃里扒外!”




母亲在外面参加同学聚会,借着发酒疯的机会,直接骂她“不要脸!”


婉婷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母亲回到家就跟建波大吵一架,不分青红皂白指责她:“就是你把她教成这样的!”


当着建波的面,母亲直接戳穿“真相”,跟孙女说:“你是没有爸爸的,之所以一直跟着姥姥是因为你妈想杀死你,我不能把你交给她!”


伤害还不止于此,专横、霸道的母亲点燃一个火盆,便烧掉了建波最珍贵的童年记忆——日记,还有和父亲唯一的合照。


母亲纪明岚年轻时,没有遇到“良人”,老公直接把“小姐”带回家“嫖”,还有特殊的性癖好。她每天只吃一顿饭,经常饿得发晕,省下自己口中的“细粮”寄给母亲,还被母亲“讨债式”的质问:“你为什么不寄钱回来?”


夫妻不睦、娘家不亲,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爱、从母亲那里得不到宠,纪明岚把积压在心中多年的委屈、愤恨、不满都投射给了女儿郭建波。女儿成了母亲负面情绪的“垃圾桶”,长期被指责、被羞辱、被咒骂,承受着种种言语上的恶意攻击。



母亲口口声声骂建波“没良心”“白眼狼”“不要脸”,是在借用“狠毒”的字眼表达言外之意:“我为你付出那么多,啥也没得到。”“我过得不好,都是因为你。”


被母亲咒骂了40年的郭建波,终于活成了为母亲“背锅”的那个人。



2.

“你是有毒的母亲,可我需要你的爱”


郝蕾在影片中的演技“爆裂”,她把一个孤独、压抑、有血有肉、内心还没长大的“中年版叛逆少女”演活了。


在整部影片中,她的表情几乎都是冷峻、克制的,唯一展露过笑容的场景就是陪女儿睡觉、骑自行车的温馨时刻。



一个中年女人,长相不差,要工作有工作、要能力有能力,便有人在弹幕区留言:“应该带着孩子搬去出住!”“为啥不搬出去住,还不是因为缺钱!”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隔岸观火”、揣度他人心理。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替郭建波想一想,就应该明白她的“不得已”。


她把烟头插在母亲擀好的饺子皮上、故意弄坏厨房的下水管、把手生生地扎在床头的仙人球上、发信息吓退相亲对象……都只是在对母亲说:“妈妈,看我一眼吧,看看这个叛逆的女儿,她经常犯错、受伤、搞破坏,她活得很糟糕……因为她需要你!”


影片最后,母亲病倒,建波透过玻璃窗,看着霓虹闪烁、川流不息的街道,说出了藏在自己心底的话:“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家庭不是战场,你的胜利也不是荣耀......有多少个夜晚,我都夜不能寐......我想躺在妈妈的怀里,但是大多数时间,我都躺在了男人身边……你想让我找一个好男人,有家,过体面的生活,我不,我就要你看见我现在的样子!”




看到这一幕,才募然明白建波内心的小女孩从未真正长大,她被母亲的咒骂定格在了童年时的那些幽暗时光,内心依旧缺爱、孤独。


因此,她压抑、沉默、颓废、沮丧,拖着并不年轻的身体,辗转在不同的男人之间,错把男人的怀抱当成母亲的怀抱,在情欲的宣泄中试图挣脱过去、放逐灵魂。


如果说母亲是在用一种“扭曲”的方式索取建波的理解与共情,那建波则是在以一种近乎“自我毁灭”的方式索取母亲的关注和爱。



3.

“吸附了母爱的毒素,我也没能成为一个好妈妈”


建波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怨恨、易怒暴躁的母亲身边,忍受着母亲纪明岚长达40年的咒骂和摧残,那个养育她长大的母亲,喂养给她的仿佛不是清甜的乳汁,而是致命的毒药。


为了得到母亲的爱、为了避免女儿重走自己小时候的路,她选择了妥协,顺从母亲的一切安排,不去幼儿园接送女儿、不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甚至,把女儿“让”给了母亲,以满足她的控制欲。


在她和女儿婉婷从家里“逃”出来的那个晚上,母女俩好不容易挤在一张小床上相依相偎、说说悄悄话。




结果,建波半夜接到一个电话,丢下熟睡的女儿,转身和情人私会。


等她第二天回到宿舍时,女儿已经起床、穿好衣服,坐在床边。这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一见到妈妈就质问她:“郭建波,你干什么去了?你把我一个人扔在家里,黢黑的,你把我都吓死了……”


女儿说出的话透露出早熟的味道,因为不知道妈妈的去向,她在恐惧中度过了漫长、难熬的一夜,又在清晨的孤独中焦灼地盼望着妈妈回家。


建波没有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没有亲力亲为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陪伴孩子学习和成长,她错过了太多母女之间的重要时刻。


她怨恨母亲、鄙视母亲,不想自己的女儿活成母亲的“翻版”,但她吸附了母爱的“毒素”,自己也没能成为一个好妈妈。



4.

“爱而不能、求而不得,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


“母亲一边诅咒自己的人生,一边又将同样的人生强加给女儿。”——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到的来自母亲的女性厌恶。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母女关系,都不是非黑即白、爱恨分明的,更多的是爱中有恨、恨中有爱。


当建波对着透明的玻璃窗流着泪道出:“我第一次来例假很害怕,我去找你,你就冷冷地跟我说‘怎么来这个了?’”我想到了几年前的那个傍晚,大学同学小西向我流泪诉说的场景。


小西出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家中没有男丁,她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姐姐,下面两个妹妹。母亲幼年丧父,因为自己不是男儿身,在工作、婚姻问题上屡屡受挫,吃了不少亏。她把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认同”、“厌弃”都投射给了女儿小西。


当小西第一次来例假时,她的遭遇比郭建波更扎心:“我第一次来例假,不敢告诉我妈,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换卫生巾,不小心把内裤弄脏了。第二天,我要上早读,偷偷地把内裤卷成一团放在洗衣盆里,我妈发现了,骂我‘来个好事又不是杀猪,怎么流这么多血!’”


小西告诉我,从那一刻起,这句话在她心里刻下了两个字:“痛”与“恨”!



然而,母亲给小西的伤害还不止于此,在她没有按母亲的要求找有车、有房的男人结婚时,母亲诅咒她“终有一天会自作自受”;在她没有达成母亲的心愿,生下儿子时,母亲骂她初降人世的女儿“又是个赔钱货”……


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小西伤感地跟我说:“那些话就像万箭穿心、利刀剜肉,我没有办法原谅母亲,更没有办法与她和解!”


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但现实往往证明时间只能冲刷掉一些残留的记忆,却无法治愈我们内心的伤。


面对伤害过自己的母亲,我们爱而不能、求而不得,又该如何安放自己?


① 接受现实


接受现实,不是逼着自己去与对方和解,而是接纳母亲的种种不完美,接纳自己身上的缺点和瑕疵。不活在“期待”的幻想中,而是活在彼此真实的关系里,不过分解读母亲的弦外之音,让自己在痛苦中内耗。


② 在“母亲”的角色中成长


和母亲的关系模式会在自己的亲子关系中呈现,你很可能会延续母亲对你的养育方式,将它作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让命运的齿轮“重蹈覆辙”。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你要在“母亲”的角色重中试着重新活一遍,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自我成长负责。


③ 打破限制,在血缘关系之外寻求支点


除了纠葛的母女关系,在血缘之外,还应寻找其他关系作为生命的支点。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甚至“咨访关系”。如果你足够勇敢,这些关系本身就是资源,可以为你的生命创造更多可能性。


面对母亲的伤害,曾经弱小的你无力保护自己,不能改写童年的遭遇。但是长大后的你,成为母亲的你,可以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从这一刻起,对曾经的伤害说“不”!


当你尝试在内心去重塑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你也就重塑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作者:木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少儿咨询师,自媒体写作者,一枚终身学习的妈妈。




详情可扫码咨询小助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1000万人躲进李子柒的视频:节奏感,才是人生标配

2.海归博士深夜发来信息:我那么努力养孩子,怎么越养越错?

3.我是我妈的妈4.手滑点开了这部老剧,没想到哭着追了三天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