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如何减少对孩子的伤害?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作者:一叶舟
1.
生了老二的第三天,公婆就把不到三岁的老大带回了老家,因为月子里的小孩最怕吵,而且据老一辈说产妇被吵多了也会落下头疼的病根。
这一去就是一个月。再回来时,老大眼中莫名多了种羞怯的感觉,都有点不好意思跟我亲近。看着我抱着妹妹喂奶,就一遍遍问,“妈妈,你已经把妹妹生出来了吗?”
我不知道他想确认什么,我安慰自己,他只是充满了好奇和惊喜而已。
可能是因为离开老家换了水土和气候,回家第二天,老大的身上就起了很多红疹子,还开始咳嗽。医院的诊断结果是:水痘。
老二才三十多天,被传染的后果我们想都不敢想。而我这个乳母如果被传染,同样也会断了老二的“口粮”。于是我狠心将自己和老二锁在了卧室,还拔掉了门上的钥匙,坚决不让老大进来。
他一定是感受到了我的“嫌弃”,不管是嫌弃他生病,还是嫌弃他回来,都让他很绝望吧。他在外面一边敲门一边哭,我在里面抱着老二哭:气自己不能照顾老大,还让他误会自己被妈妈嫌弃,又气自己不能保护老二,更气自己低估了拥有两个孩子的代价。
2.
好在,后来找到了其他的专家,做了鉴别诊断,说只是一种跟水痘极难区分的病毒性皮疹,为了避免因为病毒而发烧,需要按时吃几天药。
隔离解除。喂药,又是一场战争。
他在床上翻来滚去躲避,老公端着药杯想方设法哄骗。老大以为自己正在跟爸爸做着一种游戏。只是他没料到,在新生儿、产妇身边忙碌了一个多月的爸爸,不像从前那么有心思跟他做这种浪费时间的游戏了。几个回合之后,药打翻了,洒了一滩,老公几个连续的巴掌落在了老大的屁股上,还极其生气地吼了几句。
我们都没有见过他发这么大的火,都被吓坏了。老大甚至都不敢哭出声来,有一瞬间我都怀疑他是不是被吓哑了。
等我把他哄乖之后,他说,“如果没有妹妹,爸爸就不会打我。”我好像永远都忘不掉儿子的这句话,还有他那个有怒有怨的眼神。我问自己:如果没有老二,那老大到底做错了什么?从前他不喝药的时候为什么不会被打?
不能说出口的事实是:因为我们比从前更不能承受孩子生病的局面。真正没有做好准备迎接妹妹到来的,是我们夫妻俩。
3.
老大比我们还清楚明白地看到:爸爸妈妈似乎没有能力、没有更多的爱和精力来同时养育两个孩子。我们在二胎生活中的恐慌和紧张,施加在他的身上,就变成了深深的恐惧、担忧和危机感:爸爸妈妈似乎只能养好一个孩子,而且现在看起来是要选妹妹了。
在这样的情形之中,他怎么还能安然无恙?他以为自己很快就要失去整个世界了啊!
事实上,很多二胎家庭都启动了这样一种防御模式:
在不知不觉间,让老大成了“没做好准备”的父母的“打手”,攻击那个“来得不是时候”的老二;
让一切看起来就像是:老大很不能接受弟弟/妹妹的到来,老大认为现在的生活变得更糟糕是因为有了弟弟/妹妹;
而同样不能适应两个孩子生活的父母却成了最无辜的人,还可以大大方方去惩罚那个小气的老大,一遍遍质问他:这是你最亲的人,为什么要嫌弃他?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潜意识问我们自己的:这是你们自己生的孩子,为什么要嫌弃他?
只是因为,真相过于戳心,我们的意识层面绝不允许我们表现成一个不爱孩子的坏父母,但却绝对允许老大“替我们”表现为一个不爱二胎弟弟/妹妹的坏小孩。这样看起来,不爱,才是他们顺理成章的行为呀。
4.
有个播放量过百亿的小视频,是妈妈和儿子关于二胎妹妹的一段对话:
“你觉得妈妈做的哪件事情让你最伤心?”
“为什么要给我生妹妹啊?”
……
“那我跟你说,我今天下午回家,就把她送走!”
“好,送得好,我终于没有妹妹了!”
……
那个小男孩拍手欢呼、信以为真的样子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想起那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什么东西需要抢?当然是不够的东西需要抢。
老大和老二之间的抢夺,目标是父母稀缺的爱和注意力。
但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父母的爱和注意力为什么会变成稀缺品?难道只是因为有了两个孩子就一定是变成各50%的爱吗?
正如曾奇峰老师所讲过的,“如果父母害怕被孩子们抛弃,那么孩子们之间的恶性竞争显然对父母有利。”
因为,当父母的爱变成两个孩子要竞争的对象时,父母反而变得很安全,因为孩子们争抢得越激烈,父母就越不会被抛弃,所以父母很可能一直在给孩子们暗示:“你们之间的‘仇恨’是不共戴天的。”
聪明的孩子们,很快便接受了这个讯号,加入一场名为“谁输了谁就会被抛弃”的战争。
5.
其实,孩子之间的同胞竞争非常正常,而且就算是出现了冲突,也还有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之分。
在他们的相处中,每天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而变得生气、沮丧、妒忌、骄傲或者快乐。这种时候,其实他们正是彼此的“陪练”:在互相陪伴中学会和自己的情绪以及他人的情绪去相处,然后变得会表达自己、会判断别人,也知道怎么在某种情境中去跟别人建立关系。
这种温暖和友谊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理解、被需要。
而同胞中的建设性冲突又让孩子们在正常合理的情形之下向外散发了攻击,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建立一段积极的同胞关系,并不是去发展没有冲突的同胞关系,而是通过竞争和冲突,锻炼孩子们理解他人的能力、吸取好的建议和意见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的能力。最终,帮助他们形成相对中性或是积极的归因方式,在未来面对冲突和问题时,有更多的适合自己风格的解决方式。
只是,我们仍然需要在生活中做一些什么,避免让孩子们的一些建设性冲突演变成破坏性冲突:
①“让他们在冲突的时候相信:他们只是在逗着玩,而不是在拼命”;
②全家人一起把两个孩子的相处这件事正常化,尽量不去强化孩子关于“有人和自己分享父母”这件事的焦虑,在没有破坏性的情形中,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矛盾,而不是引导孩子们一起告状;
③谢绝身边人对孩子开“恐吓”的玩笑,譬如“你爸妈生了老二,就不要你了,你跟我走吧”等等;
④邀请老大参与到对新生命的照管中,让他们去感受自己的力量在这件事中的积极作用;
⑤不要强迫自己去在两个孩子之间“一碗水端平”,因为真正的公平并不是一模一样地去对待两个不同的孩子,而是针对他们各自的需求“区别对待”,公平是孩子眼中的公平,不是父母心中的公平;
⑥承认自己确实在照管两个孩子甚至更多孩子时精力不足,也承认自己有时是一个自私的父母,会在孩子表现出不同的样子时不经意地偏向于其中的某一个,在冲突中引导孩子建立与人相处的模式;
⑦在不同的家庭中,忽视老大或者忽视老二、忽视男孩或者忽视女孩都会有可能发生,可以尝试采用一些相对的分工,比如父亲多注意女儿的情绪,母亲多注意儿子的习惯等等,让孩子们在整个家庭中寻找平衡。
孩子能感受到的真正有力量的爱,是父母无关乎性别、无关乎年龄的温柔对待。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