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饱了就别吃了”,我这辈子最痛恨的一句话

刘晓凡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6-10

网上有个段子,有个女生被母亲嫌弃吃得多,内心痛苦不已,含泪又吃下一块糖醋排骨。

当一个孩子正吃的过瘾,但家长觉得可以了,让他们别再吃了,这种流畅的满足感就会中断,作为个体没有完整的体验,从产生需求,到充分满足这个过程。

这不仅仅是吃饭,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如此,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去剥夺了孩子的满足感,当他们长大成人,再遇到可以获取满足的情境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但都和幸福无关。

被中断的满足感

有位男士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想要获得某种礼物,需要花很大的力气讨好父母,或是当父亲给他零花钱的时候,常常用语言去攻击,说其就会花钱,什么也不是,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当他把礼物,或是钱拿在手里的时候,那种满足的喜悦早就被羞耻感代替,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无意义感,伴随着他的生活,即使在工作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也无法使其开心,在潜意识里,满足被羞耻感纠缠,深深的压抑。追求亲密关系时,他也迷恋那种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追到的女孩,就像小时候去讨好父母那样,容易得来的东西,反而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母亲在孩子写完作业后,也不允许玩一会,让其再看一会书,或者复习第二天的课程,甚至用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在这情况下,搞定作业的满足感被中断,整个学习的过程失去了动力。

还有那些在家里无法“放肆开心”的孩子,父母似乎不能让他们表现的有活力,只要一有类似的“苗头”,就会用各种方式予以打击,一位女性朋友回忆起自己在家看某款娱乐节目,笑的很开心,被母亲指责像个傻子,没个女孩样,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

以至于她至今不敢“太开心”,总会莫名其妙的担心开心后,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有位网友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困,被母亲带着四处到亲戚家“蹭饭”,成人后的她,依旧胃口很好,每次吃饭都下意识的盯着盘子里的肉,即使物质条件已经变好,但依旧还是难以改掉这个“毛病”。

她最恨的一句话,就是“吃饱了,就别吃了”,生理上虽然已经满足,但内心的匮乏感,却欲壑难填。

这些状况,是被各种各样的原因诱发,有的是因为父母自己早年的匮乏,当看到孩子轻易获得满足时,自恋会受挫,于是制造一些障碍,来平衡自己。当子女表现的快乐和满足时,家长在潜意识里会担心自己被抛弃,驾驭不了这个自由的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变得脆弱,进而方便控制。

不管如何,这种中断的满足,会潜移默化得影响一个人,对幸福的感知,以及阉割了自我成长,那些必不可少的动力,让个体处于一种“丧”的状态。



完美闭环

如果去观察婴儿,他们从产生饥饿感,到发出信号,然后被妈妈看到,开始哺乳,最终获得满足,这是一个连续的、不中断的过程。

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补充营养,而是在情感上及时的回应,以及母婴之间建立的信任和配合,可以滋养人格。

当这个“闭环”不断的发生,宝宝们的内心开始逐渐累积安全感,或者换句话说,叫做自信。即使母亲们偶尔不能及时喂养,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情绪起伏,他们坚信,那个乳房一定会再次回来,并可以满足自己。

在这期间,婴儿们可能会玩旁边的小毯子,去吸吮自己手指,或者发出特别的声音,甚至是在脑海中想象(这从眼神中可以观察到),度过这个阶段,等待有独特味道奶水的到来。

这培育出了另一种知名的能力,叫做“延迟满足”。

如果这种完整的体验感,被长期剥夺会怎样?婴儿们累积的“安全感”,没有达到足够稳定的地步,可能变的无法等待,在床上崩溃的大哭,或是气愤的握着小拳头。当然,还有可能是那种绝望的平静,和外界断了联系。

这些孩子长大后,在面对需要耐心,才能得到的结果,或是在面对无法立即获得的满足时,他们会把这看成是一种“挫折”,内心的情绪波动会非常强烈,外在的表现可能是难以抑制的暴怒,认为周围有险恶的阴谋,或是被焦虑缠绕,以及去回避当下的一切等等。

他们没有发展出延迟满足的能力。

在学习时,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看到成果,工作亦是如此,那些想要达成的目标,也不会立即显现,这个过程,其实和婴儿在等待妈妈的乳汁,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成年人,需要更多的主动性。

热恋中的情侣,需要对方秒回信息,或者立刻、马上、现在满足自己的需要,部分原因,就是婴儿期心理的残留,这有时不能算是一种症状,反而是正常的现象,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爱更加成熟时,会用更恰当的方式,去处理这件事情。

越是在人生早年,被充分的满足过,这种美妙的体验,会成为人格中非常稳定和积极的部分,在遇到困难时,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动力,早年的情感上的丰盈,可以应对成人后的狂风暴雨。

当幸福来敲门

在人生命的最初几年,那种满足的体验,大部分需要依靠外界来完成,在一般情况下,是母亲的工作,当这种需求不断的受挫时,即使到了成人,还会固着在早年阶段。

所以,就可以看到那些在亲密关系敏锐的搜索“挫折”的人,对细小的“未满足”,有着持续或者不成比例的情绪,还有在工作中难以忍受“等待”的个体,到达目标之前,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以及莫名的焦虑,甚至会导致作出不恰当的决定。

这是内心那个内心未被满足的孩童,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表达着自己的需要。

当这种情绪来临时,觉察是第一步,观察这种未被满足,产生情绪,然后用各种变形的方式,去寻求满足的过程,看看他们对自己的影响,然后在作出调整。

当婴儿逐渐长大,他们有着许多自我满足的方式。比如:沉浸在自己独自设计的游戏中,或是抱着玩具自言自语,这好像是一个“内循环”的系统,可以不需要外人,通过某种内在的方式,完成整个过程。

成人也可以建立这种“内循环”,满足的方式多种多样,甚至看起来有些怪异,著名足球运动员C罗,进球场时会先迈右脚,还有些球星在训练时,故意不把球射入球门,目的是把进球留到正式比赛的时候,这些独特的方式,只有自己可以理解,又不影响到他人,同时没有伤害性。

去积累这些适合自己的满足方式,体验那种不间断的,完美的闭环,在和外界交流时,这稳定的部分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其著作《妈妈的心灵课》中,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被允许尽情的吃覆盆子配奶油,能吃多少就可以吃多少,这种深刻的满足感一直到成年后,回忆起来还十分的美妙。

无论如何,让自己先“吃饱”。


解决俩孩冲突的关键,是让老大做这件事

2021-05-19

我心有猛兽,它咬了咨询师

2021-05-19

总是容易对别人愧疚,这是一种灵魂之殇

2021-05-19

情绪自由的孩子,都有一个“功能好”的妈妈

2021-05-18

冷漠、游离、捧杀……青少年人际的现状

2021-05-18

与解离儿童的精神分析工作(下)

2021-05-18



戳”阅读原文“预约心理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