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男人要散养:你抓得越紧,失去得越快

无限延伸的三角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6-10

 #永恒#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泰国电影《永恒》,观影感受非常酸爽。
影片改编自泰国经典文学名著,说的是,年轻人尚孟从小父母双亡,被叔叔木材富商帕博收养长大。大学毕业后,他就帮着叔叔打理林场。叔叔娶了一个美貌且聪明的女子玉帕蒂。尚孟和玉帕蒂在日常交往中互生好感,并最终跨越了防线发生了关系。
到这为止,看起来只是一个“八点档”的通俗剧情。但影片的后半段,两个人的事情被发现了,愤怒的帕博为了惩罚他们,决定用一条铁链将两人永远锁在一起。
有人很不解,惩罚两个相爱的人永远在一起不会分开?“这样的惩罚,麻烦来一打。”
起初的尚孟与玉帕蒂也为此欢欣雀跃,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矛盾不断,吵架频繁,逐渐感到厌倦、冷漠、绝望。可是,铁链还是解不开,哪怕后来玉帕蒂开枪自杀,尚孟都只能和尸体一起生活。直到有一天早上,尚孟醒来看到腐烂的玉帕蒂,惊恐大叫,从此疯掉。
“让两个相爱的人没有距离、没有空间地永远生活在一起,简直是人世间最残酷的惩罚。”男友看完电影,不禁感慨。
的确,影片给了一个很大的冲击。很多人觉得,“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你侬我侬,忒煞情多”,这样的亲密无间才算是爱情。但是这并不完整,亲密的同时还需要空间。有时候越紧抓不放,对方就越离开自己。
影片中,尚孟和玉帕蒂因为被锁链锁在一起,丧失了这份空间。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情侣好像也被一种“无形”的锁链锁在一起。
比如,“时时刻刻要知道对方在哪里,在做什么”,“每天要查看对方的手机”,“每天要给他发很多信息、打很多电话”……有时候,理智上也知道要给对方空间,可就是做不到。
到底该拿“亲密中的空间”怎么办呢?

为什么只能“亲密”,无法给出“空间”?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角度切入分析这个部分。
一 “空间”令人感到“不熟悉”
温尼科特曾说,“在婴儿跟母亲之间,孩子跟家庭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甚至是不同世界,或者民族之间都应该有一个间隙。”
但在亲密关系中,有些人对里面的“空间”会感到不熟悉,哪怕只是很小的“间隙”。
闺蜜铃兰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她开始谈恋爱,姐妹团就再也找不到她。唯一能让她再次现身,只能是等到她失恋。于是,我们开她玩笑,“爱情,是我们友谊的绊脚石。”
虽然是玩笑话,但是从中也可以感受下她谈恋爱的味道,就是浓度非常高,简直不需稀释。
“想每时每刻都跟男友在一起,恨不得长在他身上;”
“每天给男友打好几遍电话,不停地微信聊天。”
“不在一起时,会很想他。想知道他在干嘛,在哪里,恨不得他上厕所都想知道。”
这样的互动久了,男人受不了这份“纠缠”“索取”,逐渐退缩,逃离,到最后干脆提出分手。
“我也知道不能这么粘人,可是一旦谈了恋爱,又控制不住自己。” 铃兰哭着说。
着实令人心疼。控制不住自己地粘人,是因为这个女孩子在亲密关系中,只熟悉高浓度的粘人模式。在铃兰的成长中,她对长年忙碌工作的父亲感觉很淡,而对事事控制自己、偷看她写的日记、毫无边界感的母亲,则有一种“咬牙切齿”的浓烈。
换句话说,因为母亲长期地侵入女儿的自我边界,母女关系过近,孩子的独立性受到了扼杀。以至于孩子长大以后,会把这种高浓度的“你我不分”的亲密关系模式带到其它的人际关系中,尤其是恋爱。
于她而言,有空间的亲密就如同一道清汤火锅,虽然养生,滋补,却寡淡,无味。而高浓度的“你我不分”的亲密模式,则如一道麻辣香锅,刺激,带感。虽然令人上火,却还是无法控制地一再品尝。


二  “空间”令人感到不被爱 
有时,我们会在“空间”里嗅到“不被爱”的气息。
有网友说:
“只要男友5分钟不回我信息,或者给他打电话他没有及时接,我就感觉他不爱我了。有时约会男友迟到,那种心”咯噔”一下沉下去,感觉没有必要再和他走下去……”
关系中的任何细小空隙,都可以引发一次情绪的海啸。你也许很伤心,委屈到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把自己灌醉嘤嘤嘤地哭,为伊消得人憔悴。
旁观者也许觉得困惑,“这是不是有点玻璃心,至于伤心痛苦到这种程度吗?”
但,对于有些带着“被抛弃感”创伤的朋友来说,就是至于。
如果一个孩子在早年由于父母太忙,没有时间和经历照顾他;或者父母因为自身的人格问题,无法看见和回应孩子的需求,那份“被抛弃”的感觉会深深刻在他的心里。
而对于怀着这份创痛的人来说,当他再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早年所体验过的那种被所爱之人抛弃的恐惧会被唤醒。比如,当男友没有及时接电话,那么这个“未接“,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外在刺激,唤醒体内的被抛弃的恐惧。
在这个事件中,他无法看到更多的视角。比如“没及时接电话”,说不定是对方在开会、在谈业务或其它。他自动化的归因,就是自己不值得被爱。这当然是一个孩童“自我中心”的视角,所有的事情都和自己有关。
但这份“被抛弃”的创痛,“不被爱”的归因,也的确让一个人无比渴望爱情,并且在爱情中不明白什么是个人空间。
三 “空间”令人感到挫败感
在关系中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女人追,男人逃。女人越追得猛,男人逃得比兔子还快。
追逐的女人也许很生气,心里想:
“他到底在想什么,难道他不知道我在想他吗?”
“他为什么还不来找我,难道他不知道我生气了吗?”
“我肚子好疼啊,他为什么还不出现?”
女人感到受挫,痛苦,浑身都不对劲。她对身边所有的人都失去了兴趣,朋友的聚会不想去,周末的野餐也推了,还有舞蹈课、表演课、统统提不起力气。时间非常难熬,一秒,一秒,好像是冻住了。
我们都希望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炙热,激情。男人视自己为世界的核心,小王子的玫瑰,好好爱护满足。最好,当我们饿了时,就能来喂我们。当我们孤单了,就会来拥抱我们。当我们不舒服了,会来陪伴我们。
“这种一想到什么就会被满足”的需要,被妥妥安放在伴侣身上,不需要自己主动表达需要,也没有回应的时间差,更不会有愿望的落空。这其实是婴儿期的一种原始全能感。在现实生活中,再好的恋人也不会360度的满足。
如果我们在小的时候,这份全能感被好好地满足过,我们就能够在现实当中接纳这份受挫,耐受住这份“空间”,而不会对关系产生破坏。
但是,有些原始全能感没有被好好满足的人,却无法耐受。当对方没有如自己所愿地满足自己时,就会感觉到被伤害,会暴怒。
“我真想咬死他”,一个女人受伤地说。
结语:
在新西兰间隔年时,我曾看过一种萤火虫。它们都住在洞穴里,两只萤火虫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导游介绍说,如果两只虫距离挨得太近,就会相互厮杀,直到一只杀死另一只。
无论是萤火虫还是人类,我们都需要一个合适的距离。但是,亲密中的这份空间的给出,有的时候并不容易,但我们仍可以努力:
如果你只熟悉“不分你我”的亲密关系,没关系,你可以去接纳它。因为,这就是你喜欢的口味,这也是你的过去带给你的痕迹。在接纳的同时,可以试着去拓宽,毕竟除了“麻辣香锅”,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好吃的菜,比如“椰子鸡“就不错。
如果你在空间来临时感到“不被爱”,可以试着在这种感受中停留一下。去看看,这份“不被爱”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记忆?它让你想起了谁,母亲还是父亲?同时,在认知归因上可以做一些调整,毕竟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和自己有关。
如果你在需求没有被对方接住“深深挫败”,甚至是暴怒时,不用责怪自己。“这不是作,也不是玻璃心”,只是一个未曾被好好满足的内在小孩。但已经成年的你,已经完全有能力去好好照顾这个“孩子”,不一定要把所有的需要都寄托于他人。
爱是一门功课,更是一门艺术。愿我们都享有亲密,同时又保有空间。


“育儿真难”,孩子无法表达,而父母没有觉察?这个可以帮到你

2021-06-01

小时候被「偏见」伤害过的人,长大该如何治愈?

2021-06-01

精神分析回忆录:因个人事件而赋能和失去能力的分析师(上) | Judy L. Kantrowitz

2021-06-01

26年后经典重映,这是一封写给死亡的「情书」

2021-05-31

“为什么我活得这么累?”:心理内耗者的自救手册

2021-05-31

你的人生,应该被迫妥协吗?

2021-05-31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