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你自己,最重要
我重要,故我在
看过电视剧《我是真的爱你》之后,编辑小伙伴抛给我一个问题:妈妈生宝宝后,谁更重要,更需要关心?
同样的问题,我问了身边的一位爸爸。
他不用考虑的直接答案是:同等重要。我心想:嗯,挺上道。
“不过...”顿了顿,他接着说:“应该是妈妈更重要”。
“哦?为什么?”我更来了精神。
他的解释是,在远古时期如果孩子生出来得不到母亲的庇护,大概率这个孩子是要死掉的;因为族部里的人,大多忙于狩猎或防止外来入侵,照顾新生儿太过耗时耗神。
我相信,即使没有野兽的袭击,精神的荒芜也足以让一个孩子无法存活。
因此,在一个孩子的生命早期,母亲安好,TA才有晴天。
这一点从古至今,未曾改变。
需要补充的是,如果一个人在成家立业以后还需要看母亲的脸色过日子,那就不是晴天而是暗夜。
到这里,似乎可以有了结论:作为每一个个体,妈妈和宝宝都重要;而宝宝的身心顺利发育,仰赖妈妈的稳定状态。
当一个人的重要性被置顶,将面对两方面的压力:一是别人好像有了权力对其指手画脚,二是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并且一常常导致二。
对于宝妈来说,当她的重要性被家人物化为奶瓶或者保姆,就会对自我存在价值产生怀疑,因为她没有被视作一个整体。
虽然看起来别人认为她很重要,但那个重要,是要她放弃自己,同时被宝宝无条件使用,把各种身体和心理的不适搁置一边又不能有怨言。
这个过程,让妈妈感受不到自己是重要的。
就像剧中本本奶奶对已经身心俱疲的本本妈妈说:“ 眼下,把孩子照顾好是第一位。”从现实出发,这话没毛病。
如果女性在生产前后身心并未有太大波动,在健康的状况下,她会自发地视孩子为第一位,甘愿被孩子使用,虽然累,保持基本的状态稳定是可以的。
存在焦虑,如影随形
相对敏感的宝妈,就会真切地觉得,有了孩子,我就变得不重要了。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要确认自己是重要的——这件事为什么那么重要?
也许在人们的集体潜意识中,还保留着如果不被看见、不受重视就将被野兽攻击和吃掉的恐惧,这涉及到自我保存的几率,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这种原始的焦虑从未消失,会伴随着各种生活事件活化出来。
比如,“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这样的千古难题。
有档相亲节目,未来婆婆对场上一位女嘉宾青睐有加,急不可耐争取道:“到我家来吧,如果你掉进河里我儿子绝对先救你,我自己会游泳。”台下爆笑一片。
笑过之余细想,问题的提出者才是问题的终结者。
这道送命题的答案不在儿子,而在于婆婆或媳妇的其中一方,明确知道自己具有“自我保存”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自我确认,就不太会纠结在另一个客体那里,谁更重要的问题。
生活中的宝妈们,在孕期前后被无意识激活甚至夸大了这种存在焦虑;另一种可能是在妈妈自己作为孩子的时候,的确缺乏来自养育者的足够照顾,就会在自己的宝宝出生同时,再次体验到内在的匮乏以及被忽视的感受。
想起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告诉我,她在呕心沥血和女儿一起备战中考的过程中,感到越来越抑郁。
原因是,想起自己小时候是在父母的阴晴不定中随意被养大的,这和目前她对女儿的用心,反差太大。
无论谁重要,不平静已注定
我很重要,是对存在焦虑的一种防御;同时,人性深处又是冲突的。
对很多妈妈来说,承认自己比宝宝重要并不会带来轻松,反而可能抑郁;因为潜意识里她们会认为如果我是重要的,就意味着宝宝是不重要的,小生命将受到威胁,这是母亲不可接受的。
如果承认了宝宝更重要,妈妈的内在就陷入无助。
除了嫌孩子烦,在这中间,还会有一系列的假设:后悔生下宝宝、如果不生就不会耽误自己的发展等等。
这种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分裂的状态,是人在婴幼儿时期,无法将好与坏整合起来的体现,这样的心理发育水平在梅兰妮·克莱因的理论中称之为“偏执-分裂心位”。
在这个位置上,好坏必须是截然分开的,只有如此,安全和爱才能免遭污染破坏。
这是婴儿的不得已而为之,因为TA还没有学会将爱与恨整合起来,很难体验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丰满复杂关系。
回到宝妈身上,陷入“谁更重要”的折磨,承认谁更重要都感到内心的拉扯——我把这样的状态叫做“偏执分裂导致的内耗”。
人最累的就是心理的内耗。
同样是身体疲惫不堪的母亲,再加上心理的阴郁,无异于背着石头上山,辛苦倍增。
这种偏执分裂的两极摆荡,我们毕生都会至少片段式地维持这种状态。
换句话说,不生孩子也会在别的事情中出现,而且实在是司空见惯。
比如职场中的站队文化,选择加入哪一方,或者干脆中立,都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选择的过程中,内心有没有过度的消耗,这是我们去鉴赏人格的成熟度和灵活度的一个参考方向。
当妈妈感觉到自己完全被孩子占据的时候,会对孩子产生恨意,这是身为母亲的正常心理;意识到恨却不真正做伤害孩子的事情,这是人格健康的母亲。
通常爱大于恨,这也没什么问题。
但如果一直对感到自己恨孩子不能释怀,继而内疚,在自责的同时,也等于给了别人PUA自己的机会。
电视剧中,包子妈妈就是一个不允许自己放松和脆弱的代表。
她和一群妈妈正在下午茶,突然冒出一个阴阳怪气的护理部主任李美娥,开始对宝妈们进行指责:“你们放着孩子不管,自己出来放松,这是不负责任,不配做母亲。”
一番PUA后,所有宝妈都灰溜溜回房了。
其实,李美娥的这通言论,正是包子妈妈内在分裂和冲突的外化,也是自我指责所在。
她的内在只有好妈妈和坏妈妈之分,并且各有标准;而不能把自己接纳为一个并不完美、允许自己有时候做不到、大多数时候尽力的复合型妈妈。
月子中心负责人萧嫣问她:“包子妈妈,你怎么了?”
她有些麻木反问道:“我怎么了重要吗?宝宝怎么了才是重要的吧?我反思过了,为母则刚,我不是个好妈妈,我不对。”
萧嫣说:“凭什么为母则刚?你的情绪好坏才是我们最关心的,要承认自己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是啊,为母则刚,并不是要处处坚强;而是去相信,在不完美的母婴关系中,不是谁摧毁谁,而是各自都能找到生机。
夸大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母亲可能是自恋的;过度对孩子感到内疚,也可能是为以后进一步控制孩子做铺垫——以前我对你做的不好,将来我要做更多更好弥补给你。
一个人看起来不那么非黑即白两极分化,那么TA的内在大体分布是:好的、有希望的、安全的体验要大过于坏的,脆弱的,无法选择的等等负面感受的;这些也是由TA在生命早期与重要客体互动中形成的。
好的部分越多,人的状态就越稳定。
宝妈们自己需要有意识,在孕育的这个特殊阶段中,不适的情绪哪些是跟现实有关,哪些是因为自己的“旧伤”再次被挑起。
只要不自我PUA,别人的无谓指责都是浮云,爱哪哪去。
现实的问题,尽量在现实上去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
心理的问题,一是要有觉察,二是想办法自我照顾,找一切机会去做让自己感觉美好的事情,不管大小;或请家人帮忙,或谈谈自己的担心,实在搞不定就找咨询师。
累计好的体验替换创伤,让内在好的部分日益充盈,逐渐转化为更加整合成熟的自我;于母亲和孩子,都是获益的事情。
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2021-08-28
2021-08-28
2021-08-27
2021-08-27
2021-08-27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