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障碍:你那么独立,是害怕被抛弃
越来越“独立”的现代人
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依恋的价值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这本身就很有价值。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无瑕疵”,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2021-09-24
2021-09-24
2021-09-24
2021-09-23
202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