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过时给自己做顿饭吧
日剧《四重奏》当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够走下去的
同样地:还能下厨房认真给自己做顿饭的人,生活再难都能够找到希望的吧~
年轻人纷纷化身小厨娘
在餐饮及外卖行业蓬勃发展的今日,做饭的必要性貌似是在被不断消解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恶心后厨”频被曝光,万物皆可料理包……花钱就能吃得干净吃得好,逐渐成为了一种奢望,除非你愿意花更多的钱。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个性价比实在叫人望而却步。
再加上疫情当道,为了防止“病从口入”,许多人纷纷系上围裙、走进了厨房,哪怕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哪怕曾经的拿手菜是方便面煮鸡蛋。
打工人在厨房里自我疗愈
做饭这件小事,不仅能犒劳你的胃,还能治愈你的心,对于奔波劳碌的打工人尤其如此。
1、掌控感KO失控感
做饭是一件从前期策划(今晚吃什么)到原料采购(逛菜市场),再到制作环节(蒸煮煎炸)、成品测试(试菜),由自己全权把控的大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无需历经层层审批、无需苦口婆心地说服客户,自然也不存在被驳回重做的可能,想吃什么吃什么,想怎么整怎么整,炸了厨房大不了自己善后,短暂逃离了处于某一系统中被安排、被支配的命运,简直无敌爽歪歪!
工作中,你可能是一颗处处受限的螺丝钉,而小小灶台则给你提供了一个成为大Boss的舞台,狠狠拿回了在其他时候缺失的掌控感和自主权。
2、成就感KO停滞感
做饭很妙的一点是,即使你是一个纯纯的小白,尝试那么几顿之后,也能很明显地看到自己的进步,然后就会很有成就感——“哇,我终于煎了一个漂亮的太阳蛋!”
这种成就感源于做饭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确定感——红薯煮一煮再放烤箱就是会熟得快,煮完面炮个“凉水澡”它就是不容易坨。
就像电影《朱莉与朱莉娅》中朱莉所述:
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烹饪吗?一天结束后没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一件都没有,回到家后我却知道,如果你把蛋黄加入巧克力、糖和牛奶中,它就会变得粘稠,这真是莫大的安慰。
通过做饭,人们可以获得一种“只是做了一些小努力就能真的改变点什么”的快乐,这是在工作中不易获得,而实质上我们内心又十分需要的愉悦感受。
3、创意KO机械
菜谱上经常会写“盐少许”“糖少许”,到底是多少呢?自己掂量。
可见做饭这件事,虽然自有章法,但又不会定那么死,给人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切菜、加料、摆盘、起菜名儿等环节,你大可按照个人喜好随意捯饬,甭管好不好吃,都可在一道普通的餐食上打上自己浓重的个人印记。
可反观工作,老打工人都懂,越是干得时间长,越是免不了机械重复。循规蹈矩貌似最保险,放飞自我的创意反而有可能演变为不可控的事故。
4、即时享用的意义感KO“忙碌为了啥”的虚无感
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瞬间:挺忙的,但你问我具体忙了啥?一下子还真有点答不出来。
大多数情况下,打工人的忙碌和付出很难在短时间内收获到一个成形的明确的正向反馈。
比方说,教书育人、画图盖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常见的情况是你被某同学的作文气到半死;更别提流水线上的工人,日夜忙碌都瞅不见流水线尽头造出的产品长啥样。
可做饭不一样,你不仅看得见成果,还能马上享用它,那种热气腾腾的意义感和幸福感是扑面而来、非常直接的。
我看李子柒的视频,最有治愈感的地方是:忙碌了一天之后,她和奶奶,还有小狗,排排坐在月光下的小院儿里,一边享用亲手做的美食一边唠唠家常,充实与满足溢出画面。
我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劳动让人快乐,所有的汗水都得到了回报”。
这是我们自己做饭时也可收获到的快乐,那种快乐掷地有声,以至于现实中时常冒出的虚无感都会被瞬间冲散。
总而言之就是,工作给不了我们的,我们在做饭当中找到了代偿。
那么为何工作常常会让我们觉得不开心?因为很多时候在工作当中,人是生产力,本质上是被工具化的,就好像网友们所调侃的那样,不是给每个人配了台电脑,而是给每台电脑配了个人。
而做饭这件小事,恰好给予了打工人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做饭亦是种修行
不只是作为工作之外的调剂,做饭还可以教会我们许多事。
谢霆锋在《鲁豫有约》接受采访时说,他通过做饭改掉了自己的急性子,因为“白开水没烧开就是没烧开”“一块鸡胸没熟就是没熟”,你能怎么样?
创意归创意,但规律不可逾越就是不可逾越,火候到没到,并不以你的个人意志为转移。除了接受、顺应、等,别无他法,这实在是一种对于心性的磨砺。
除此外,做饭还可以成为一条非常有效的维系关系的纽带。人和人再不同、信息茧房再严重,你得吃饭吧?见面不知聊啥,问句“吃了没”准没错,论撬开话匣子的力度,那可不比星座弱。
还是做饭做得颇有心得的谢霆锋,他说做饭可以搭建一座同家人交流的平台,“妈你有没做过什么呀教教我”、“我做了个好吃的你要不要来尝尝”,其实这些都是借口,大家可以借此坐下来聊几句。
是啊,聊其他的,要么难以找到共同话题,要么容易起冲突,那聊做饭与吃饭总可以的吧?在不知不觉中就化解掉了许多隔阂,让彼此靠得更近一些。
还有一点,亲自下厨做饭也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的窗口。说清楚“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容易,那不妨从“我最喜欢吃哪道菜”、“我喜欢吃煎蛋还是煮蛋”“茄子配香菜合不合我的口味”开始吧。
沉浸总有获得
读到这里,一定会有朋友纳闷儿,你这经验跟我的不一样啊,每天辛苦一天回家还要做饭,我觉得很累啊,根本来不及享受和感悟好么?
你问谢霆锋,他估计也不是做每一餐都会“想那么多”,更何况为生活奔波苦的小老百姓?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把做饭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去扮演一个“不得不做饭”的角色,做好饭给自己吃、给家人吃,让大家别饿肚子是直接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过程便不那么重要,甚至可能是我们凭肌肉记忆完成的。
此时,你和做饭这件事的关系是“我和他”,我通过“他”达到目的就好了,至于“他”身上蕴含怎样的奥妙,懒得管。
如果现在出现一台机器,一按按钮就能“啪”一下出来一桌饭菜,你一定觉得开心极了,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而热衷于做饭本身的谢霆锋们,则可能会因为感觉到了某种损失而倍儿不乐意。
这就是追逐效率和沉浸于过程的区别,前者着眼于“完成即可”,后者则更看重投入的专注度与深度,即我不只是要一个结果,更要互动当中的付出与获得,此时我和做饭的关系就是“我和你”——我不想错过关于“你”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做一套下来,自然会收获一大波的体会心得。
不一定要人人做大厨,也不一定次次都如此,但增加这样的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人一投入,什么疲惫啊、焦虑啊,就会乖乖隐形。能够借此平息情绪的纠缠与内耗,我们做其他事也会变得更具行动力和执行力。
如果你不爱做饭,抑或你做饭的热情已经退却,那也可选择一个能让自己全情投入的其他领域。
兴趣爱好不必追求高大上,只要能让我们沉浸其中进而滋养内心,那便值得一试。
一个能从生活中找到乐子的人,总能走下去的吧~
作者 | 包法利小姐
明晚7点,张斌老师为大家带来:“发现孩子自伤了,家长可以怎么办?”主题直播。
一键预约,没有回放
2021-12-20
2021-12-19
2021-12-19
2021-12-18
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