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假装听不见你说话,是因为……
经常有妈妈们描述孩子把自己的话当耳边风,硬话软话听不进,搞得自己要河东狮吼才会被听见。
认同与情感隔离
多年前宫西达也应邀来国内讲解他的绘本创作。清楚地记得现场他用形象的声音喊“妈妈,看看我”,可“妈妈”却只扭动了一下身躯,眼睛并没有离开手机,是那个小孩子执着地把妈妈从手机里拉出来。这成为绘本《妈妈,看看我》的创作来源。
那一幕深深刻进我的脑海。我想到两句话,儿童透过模仿学习。儿童的内心是成人造就。
现实中成人对儿童呼唤陪伴和回应听不见、看不见的现象随处可见。父母的确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重要的话要说,也无法一边和他人讲话一边给孩子讲故事。
但我想,父母只要有想回应孩子的态度,还是能做点什么的。比如可以停下来说“妈妈无法一边接电话一边给你讲故事,你能稍等一下吗?”
我相信儿童有天然的愿意配合成人的品质。我相信他们对妈妈的呼唤,无论是想要求得帮助,还是获得爱与关注。只要他们内在能感受到爱的连接,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值得被看见和回应,内心的情绪、事件就是流动的。成人和儿童的连接就是在的。
相反,当儿童内心积攒太多没有被回应的情感经历,儿童就会体验到“我不重要”的感受。
儿童的感受超越成人的认知。意思是,成人的解释敌不过儿童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会透过自己的感受得到属于自己的认知。
当儿童不断被“示范”听不见,持续拥有被忽视的经历,也就有了内在不被及时看到和回应的体验和感受。这是形成“回避”型依恋关系的主要原因。
多年前安娜弗洛伊德诊所的一档节目中真实的记录了一位生病的母亲因为丧失了和孩子爱的连接,无法和刚出生的婴儿进行互动。镜头前的医护人员想要和婴儿互动,婴儿却“绝望”地将头扭向一旁。
这令人痛心的一幕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婴儿对母亲目光的追随、想要和母亲连接的渴望被拒绝后才出现的。
儿童的内心是成人造就的。婴儿无法理解母亲所遭遇和经历的一切,但却真切地呈现着来自母亲的创伤和情感隔离。
温尼科特说世上本没有婴儿这回事。看到婴儿就会看到母亲和整个家庭。
看起来平常的“听不见”,不仅仅是外在的听不见,亦是母亲内在的不曾被听见与听不见眼前的孩子。这同时呈现着情感隔离与对母亲的认同。背后是作为孩子对爱与连接的深切渴望。
小孩子喜欢假装听不见
一本《我是个小孩子,我喜欢假装听不见》神还原现实家庭中的琐碎,描述了孩子们的喜欢假装听不见。
闹钟响起,妈妈一遍遍喊“该起床了”,孩子却只是翻个身,蒙着被继续睡。直到妈妈的声音越来越大,大到要发火。才极不情愿地起床。
起来后坐在沙发上发呆,爸爸声音响起。孩子打着哈欠,挠着胳膊,对爸爸紧盯地眼神装没看见。
妈妈催促早餐,因为不饿,直到妈妈要发火才将早餐缓慢入口。
出门时爸妈叉腰催促。一天开启。
......
快点吃饭、洗澡、写作业、玩完早点回家.....不要玩沙子,不要踩水坑......孩子统统假装听不见。
一面是成人不停地催促,一面是孩子内心未被听见的声音。
孩子说,自己喜欢的假装听不见是因为成人说话时离得太远,以为事情不重要。因为成人要求得太难,怕自己做不到。因为太多扫兴的命令,暂时不想服从。因为太唠叨不爱听。因为一下子说得太多,没听懂……
我想起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面对董卿采访时说的,面对外界质疑,他经常假装听不见。假装他的假装听不见,是内心不想被打扰。
于儿童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成人对儿童不指责,不唠叨,用心去听、去看眼前真实的孩子,他们也许就不会那么喜欢假装听不见了。
当然,假装听不见,也许还有其它原因。比如,明明可以早回家,但因听到唠叨催促,却想晚回。明明想主动学,却因父母过度介入不想学甚至厌学。
因为听从别人意愿后再做,会令其有服从权威的屈辱感。这也解释了对青春期孩子的学习,父母越管其成绩越差的原因。
催与被催,寻求和他人的连接
经常有妈妈说,孩子特别慢,整天要人催。这让我想到两件事,一是家里是不是有人做事慢,二是孩子在家里是不是常被催。
因为当父母有一方特别慢,父母会无意识地将属于自己的慢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此孩子会越来越慢。有点动力学基础的人知道,孩子的慢是来对应成人的快的。意思是当孩子呈现出成人不好的一面---慢,就会突显成人的好,即快的一面。
从这个角度看,孩子不过是代替父母接受指责与催促的替罪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对父母的爱隐匿而忠诚。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当被催促造成的后果是原本应由孩子内在生物节律掌握的自律变他律。而且越催越慢。
你不催,责任是他的,你催,责任是你的,他就不用面对承担自然后果了。于孩子而言只要能熬住成人的吼就行。
有多少家庭,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无论起床、吃饭、收拾东西、穿衣服、上学,一律吼叫催促模式。令本该由儿童自我意识完成的部分绑定在父母身上。
如成人从小培养孩子按时起床、上学,或当孩子迟了,平和的和孩子一起面对,给孩子们空间从自己的行为和后果间寻求到自然而然的联系。亲子间会少去很多扯皮。
写到这我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不知道天下间有多少父母从孩子吃喝拉撒起就对孩子催眠,让孩子感受所有的事都要由父母介入、催促,而无法让孩子自然的面对和承担后果。
疏不知成人意识层面的吼叫、唠叨、催促,是潜意识里害怕被孩子抛弃的表达。
出于对父母隐匿而忠诚的爱,那个连接到父母潜意识的孩子是没有办法自律性的完成任务的,因为他们要给父母留个后门。催与被催,是为了完成和养育者早年的连接。
结尾
我想,如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同时,经常觉察唠叨与催促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
催促儿童时,先停下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耐心地等他把眼前的事做完。把催促变成让孩子面对和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我想那些假装听不见,会消失一大半。
如成人能透过自我成长厘清自己的内在,并将现在的自己和儿时的自己分开。潜意识里不怕被孩子抛弃,无需用催促完成与孩子的情感连接。我想那些假装听不见,也许就消失了。
因为此刻,假装听不见的存在意义除了顽皮地调侃一下,已经别无他用了。
你说是么?
2021-12-26
2021-12-24
2021-12-20
2021-12-21
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