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恋爱脑,其实也不错

曾奇峰心理主笔团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1-15


承认吧,你没那么反感恋爱脑


在独立大女主盛行、琼瑶戏过时许久的当下,热衷于谈恋爱者不仅再不似往日那般形象高大,还顶上了个“恋爱脑”的称谓。


百度百科官方解释为“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


往通俗了说基本就是“为了谈恋爱放弃理性思考、不计后果的二愣子模式”。


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


1、让恋爱过度影响人生重大选择。比如二话不说就随爱的人去他的城市,哪怕人生地不熟、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也在所不惜;


2、对恋爱对象情有独钟,听不进去任何劝。比如茫茫人海中认定了他,尽管全世界都觉得这人可能“有点瞎”;


3、失恋后一蹶不振,仿佛活着没了意义。也有可能黑化为复仇天使,但那终究是另一种形式的走不出而已,代表人物,李莫愁。



简而言之,恋爱脑被广泛诟病的点可化为三个字——“拎不清”。


在大家眼里,他们被爱情冲昏头脑,不给自己留后路,无暇权衡利益得失,无药可救又乐在其中,怎么看都不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但事实上,大家真的有那么反感恋爱脑吗?我看未必。


恋爱脑指向内部需求,重视直觉与感受,虽然有时“拎不清”,但往往更能激发人们深层次的共鸣,毕竟谁不想要被爱被关注被理解呢?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周迅郝蕾等著名恋爱脑选手的大众好感度总高于章子怡邓文迪等野心勃勃的女强人。


这自然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可另一方面,为爱横冲直撞的“傻姑娘”人设本身就有它的讨喜与亲民之处。


人们口口声声说“恋爱脑要不得”,其实打心底里可能并没那么排斥恋爱脑。


说不定在某个灯光好气氛佳的瞬间,也会隐隐期盼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痛痛快快地恋爱脑一次,不然KTV热歌榜也不会常年被各种情歌霸占啊!


恋爱脑才不是不计回报


可不要小瞧了恋爱脑,任何一个大活人,他的所有行为都指向两个字——“获益”。你觉得他傻,可能是因为你还没看懂。


恋爱脑的世界五彩缤纷又波澜壮阔,但令他们为爱痴狂的却未必是具体的那个人。


不是恋爱脑没脑子,怪只怪,恋爱这件事本身就太容易叫人上头。


1、“确认我的美好与特别”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不光是荷尔蒙带来的滤镜所致,而是两人之间真的有一种奇妙的磁场,从彼此身上发现了别人看不到的侧面。


比如在电影《刺猬的优雅》里,几乎在所有人看来,勒妮不过是一个丑陋且脾气差的中年看门妇人,唯独刚搬来的日本人仅通过一次对话便发现了她深藏于心的优雅。


有人穿过层层面具看到了我,还叫我如何淡定?



恋爱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一个镜像的自我,尤其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他们对“我是谁”缺乏概念,而此时出现了一个人,给予了一些正向而与众不同的回馈时,就宛若照进生活的一束光,平凡的自己仿佛一下子被点亮了。


我们都是在于外界的不断碰撞中逐渐看清自己的,与恋人的互动也是一种碰撞,只不过常常以更温柔的方式进行,碰出的火花也更具浪漫色彩。


2、“照出我的匮乏与创伤”


恋爱是一面魔镜,能照出人的丰盛,也能照出人的荒芜。


郝蕾在《十三邀》里就曾说,自己太早出来拍戏了,因此亲密关系代替了很多的职位,譬如爸爸、哥哥之类的。


恋爱在这里就担当起了补偿功能,补偿孤独、漂泊感、不安全感,甚至于原生家庭爱供给不足的缺口。


爱情是一种足够亲密且被渲染得足够美好的关系,所以当事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把太多的需求附加于上,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希望能一次性收获圆满。


这当然是不成熟、不通透的表现,因为失望必然会出现,但正是在一次次的失望中,人才能开始正视问题,并学着自给自足。


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一个恋爱脑,今日的恋爱脑,说不定就是明日的情感大V。



3、“找到一个靠近天堂的阶梯”


一个人会爱上另一个人,往往是因为他从对方身上窥见了平凡生活里的诗和远方。


全情奔赴,只为追寻一个理想自我和一种理想生活。


所以一个人会爱上怎样的另一个人,常常是没有章法的。


婚姻讲求门当户对,但在爱情故事里,少年会爱上少妇,乖乖女总是爱上坏小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亦是常事。


终于可以拥有一个机会去冲破现实枷锁、奔向绚烂的理想国(哪怕是错觉),却还要依然保持淡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恋爱是一种对奔波劳碌和按部就班的反叛,抑或逃避。


爱情造了一场梦,短暂地隔离开了现实中的纷扰、枯燥与困苦,叫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呼兰说,笑是生活的麻药,其实爱情又何尝不是呢?


当然,恋爱脑未必无害


有句话说得好,在你吻到王子之前,鬼知道要吻多少只青蛙。


而现实当中对恋爱的投入,又何止亲吻几只青蛙那么简单?谈恋爱谈到人财两空、身心俱疲的可不少哇~


寻爱,听来浪漫,可其实少有一步到位的好事,大概率都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因此如果不控制试错成本,不积极反思与止损,到头来可能真的会把自己亏得血本无归。


失去青春和钱不是最要紧的,最怕的是丢了重振旗鼓和继续去爱的心气。


《令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就是一个十足的恋爱脑,从不同的男人身上寻找着生活的氧气、弥补着童年的缺失,发展到后来,越发“饥不择食”,成了妥妥的“渣男收割机”。


恋爱带给她的压榨与迫害就远大于滋养。


良性的恋爱脑模式是“我付出我高兴”,而在松子这样的负面教材中,恋爱里的付出、忍耐如变相的乞求与讨好——“谁看得上我,我就对谁不离不弃”。


这份链接对于她来说不是基于两个独立人格的吸引,而是自我价值感坍塌后的寄生,并且一直未能重建。


警钟长鸣第一条:恋爱脑不等于失去自我,但失去自我后的恋爱必然惨不忍睹。好的恋爱让人重生,不好的则可能会让人走向毁灭。


遇到什么人重要,恋爱怎么谈更重要。



像松子这样的,属于自伤型恋爱脑选手,还有一些人,他们不仅伤己,还伤人。


微信5秒内不回,咆哮如期而至;同异性多说几句话,大战一触即发。仿佛任何一丝讯息都能牵动他们敏感的神经。


本应甜甜的恋爱,逐渐演变为了将对方视为私有产物的控制与占有,一个神经兮兮,另一个战战兢兢。


这类恋爱脑的各种情绪化表现源于内心深深的恐惧——害怕被抛弃。


他们渴望通过和恋爱对象的深度捆绑来驱散这种恐惧,获得内心的安宁。


可那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个体,怎能一下子变身为专为满足对方需求而存在的傀儡呢?


此时,看似是要死要活、如胶似漆的“我不能离开你”,但实质上,在不知不觉中一方已将另一方工具化。


不再对他这个人好奇,也不再去试图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只是不由分说地将他作为获取安全感的工具,而且还要以爱之名美化一切,这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并不比所谓的借爱情上位更善良。


警钟长鸣第二条;好的恋爱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拓宽你的个人边界,而不是将两人紧紧捆绑,如囚徒一般,谁都动弹不得。


“你对我很重要”并不能等同于“我的世界只有你”,每个人光是自己活着就已经很辛苦,更别提去全权负担起他人那一份,谁也无法成为谁的拯救者。



恋爱脑也好过“自杀式单身”


不过冒着风险做一次恋爱脑,总比“自杀式单身”要过瘾许多。


想必大家一定对这个网络流行词不陌生,“自杀式单身”形容一直单身又不主动扩展社交范围去认识新朋友,却每天幻想着能拥有爱情的行为。


划重点——每天幻想能拥有爱情。心有期待而又不敢追寻,多多少少是有点怂了。


除了生活压力大、圈子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促成自杀式单身的因素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内部。


譬如:不够自信,不相信真实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总觉得要等到自己非常优秀时才敢去爱。


可衡量优秀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如果变“优秀”的那一天迟迟不来呢?


再比如:曾经遇人不淑,感觉不会再爱了。典型的因为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况且,曾经的恋爱真的只有不愉快的记忆吗?


还有,现在的娱乐经济很发达,虚拟恋爱服务都开发出来了。“只有甜、没有伤”,乍一看确实比真人恋爱更划算。


可感情中的伤害真有那么糟糕么?其实感觉到痛的时候,往往是问题暴露的时候,也是我们开始成长的时候。


“谈恋爱干什么?是酒不好喝,还是手机不好玩?”可以是一种自我调侃,但最好别真的成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可能意味着对深层需求的无视和对自我成长的抑制。


“自杀式单身”者们,有意维持风平浪静无人惊扰的生活现状,其本质或是一种自我防御,打破这种现状,便要面对被揭穿和自我暴露的窘境,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可久而久之,被挡在门外的可就不只是风险,还有滋养生命的阳光雨露。


莫泊桑有一个短篇小说叫《散步》,主人公勒拉老爹已年过花甲,回望往日生活,平静得如一潭死水,从21岁起,记账员的工作干了四十年,无悲无喜,更没有什么美妙邂逅,就这么日日重复着,生命力也随之干枯萎缩。


这一日他在下班后散步,看到别人的欢愉、情侣的打闹,才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并未真正活过,“空虚得仿佛一日凄凉”。



我们的人生是需要一些意外的撞击的,原有的生活及内心秩序势必会因此被打乱,可人不就是在打破与重塑中才能不断升级吗?


现在流行独立大女主,女明星离婚,吃瓜群众纷纷欢欣鼓舞,“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已成了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老黄历,“单身保平安”似乎成了新一代座右铭。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恋爱脑的负面意味愈发加重——“要搞钱啊,别犯傻,拎拎清啊!”


这就矫枉过正了,在新老观念撞击之下,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恋爱观,而不是抹煞爱情的可贵。


都说“智者不入爱河,愚者甘堕红尘”,但还想要爱、还敢去爱,是勇于关照内心需求的表现,这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慧根”?


有那么哪怕一次,可以清醒地疯狂、堂而皇之地犯傻,也算是人生之幸事了。



作者:包法利小姐,一个热爱生活的好奇宝宝&一个专注于内部探索的人类研究爱好者。


编辑 | 花花


×


今晚7点,UM心理师刘鹏老师为大家带来“女孩是如何成为女人的” 主题直播。


一键预约,没有回放


报复性惩罚,毁娃不倦

2022-01-13

有一种厉害叫“张海音的奶奶来了”

2022-01-13

又一个悲伤的事:瘦弱或是一种割肉还母

2022-01-12

孩子自伤,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

2022-01-12

父母对孩子越“坏”,孩子越孝顺??

2022-01-11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