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林:绘本如何运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快点击查看吧!
绘本在低段《品德与生活》
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文/晏林
【摘 要】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诉说故事的一门艺术。本课题将以绘本为载体融入低段《品德与生活》课堂,并与之紧密结合起来。《品德与生活》教材是来源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有趣的绘本故事融入教材,课堂中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常常使课堂精彩纷呈,需要掌握的知识更加易懂,孩子们的关注力和参与度大大提高,并能在课堂中积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能主动在课堂外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绘本 《品德与生活》 小学低段
01
问题的提出
1.绘本进入《品德与生活》课的独特优势
刚入校的孩子在进入课堂学习时,他们所接触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会发生的重大变化,需经历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低段孩子的注意力、独立性、坚持性、人际交往能力、理智感等方面的能力都需不断发展,而低段孩子可否稳定地保持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受教育因素的影响。绘本,它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图画紧密搭配而成。它是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集图画、文字、视觉、听觉诸方面的艺术于一身。
运用绘本教学促使低段孩子直观走进故事,体验故事发展并感同深受。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传授的知识点较单调、刻板、乏味,很难使刚入学的孩子集中注意力。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今天吃了什么》一课中,有说到蔬菜和水果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吃了对身体好。蛋白质是什么?维生素是什么?能补充身体中什么能量呢?吃了后,我们的身体又会怎样呢?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太抽象了。再加上有些孩子挑食、味口不好、不喜欢这种水果或蔬菜的味道,颜色等等,说一大堆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道理都是空谈,平铺直述的讲道理是没用的,我们要知道孩子喜欢的是什么?这就要结合孩子内心深刻的洞察力,发掘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不凡之处。
于是我选用绘本《我绝对绝对不吃蕃茄》与本节课结合在了一起。故事中挑食的萝拉让家人伤透了脑筋,父母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哥哥,大智若愚的哥哥运用各种奇特的办法,使妹妹萝拉改掉了挑食的坏习惯,爱上了吃蔬菜和水果,这个故事给孩子们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力。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分析中提到:“应根据本校学生生活的实际,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课程标准中介绍了教学活动形式,如: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讲故事等 。如:我在品德教材中“会用礼貌用语”一课,结合绘本《礼貌与友善》开展了体验式教学活动,以情景表演的方式进行礼貌用语的训练,孩子们积极参与并反思平时自己做错的方面,通过自身的体验,使孩子懂得礼貌与友善的重要性。有绘本的课堂,富有活力性和灵动性。孩子在绘本里真实感受生活,利于孩子品格、心理的成长发展。因些,绘本溶入品德课中势在必行的。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绘本适合低段使用。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其中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是7-9岁,从心理学看,属具体运算阶段;从教育心理学上来看,(7—9岁)属于思维阶段。他们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逻辑思维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这个阶段的孩子虽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
2、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
经过大量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研读发现,虽然国内外目前有较多关于绘本教学方面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关注的重点范围较局限,大多数都是跟绘本阅读的培养、语言文字为主。以绘本为载体,引入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结合起来上课的较少。因此,此课题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价值。
最近几年,本校有部分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中运用绘本开展课程教学,但依然存在着问题:
(1).主题不鲜明。有的老师因课程的需要而随意的截取绘本中某一部分进行教学,对绘本故事没有认真的去挖掘和分析绘本中所蕴含内容,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盲目进行教学,主题不鲜明。
(2).空洞而乏味。绘本是还原孩子真实生活的写照故事,绘本对于低段孩子来说起到辅助的作用,有些老师深知绘本带给孩子的好处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运用绘本为低段孩子讲故事,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关注孩子能力、心理、个性、品格上的发展,只是空洞说教,孩子不仅没兴趣听课,反而还会让感觉到枯燥而乏味。
绘本是一种能让我们去体验和经历的生命精神状态。它能带给孩子心灵上的愉悦。绘本情节生动、真实和深刻性能激发孩子内在品格,还能帮助教师充分认识绘本在教学中的意义,绘本教学对低段学生个体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挖掘绘本的内在价值,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策略及提问,引发低段孩子的主动感受、体会、表达,发展思维的能力,绘本中的故事潜移默化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品德一年级下册《我们一起成长》教材中讲述着做值日生,集体活动以及集体是个“家”等,却忽视了低段孩子在进入学校上学时的心情与不适应。
于是我选择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为孩子们讲述着小阿力要上学,他会一点担心或怕在学校里迷路,又怕交不到新朋友,小阿力还是忐忒不安的上学去了。来到学校,他发现,学校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渐渐喜欢上了学校。在课中,我带着孩子走出教室,参观并介绍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回到教室后,我布置了第一项迷宫作业,请为我们的学校画一幅迷宫线路图,并让孩子们标上你最喜欢校园的地方。孩子们拿出画凭借着想象力开始创作校园地图。他们不仅能完整的画出校园,还增加了自己的一些设计,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画上了独特的记号。为能让孩子感受到班集体就是我们的家,在课后延伸活动设计中,我教孩子做手掌卡,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爱好并与班上的同学进行交换,成为朋友。然后贴在“我爱我家”的成长树上。通过绘本与品思课相融合的方式,孩子认识了学校,不再害怕,感受到了快乐、学会了自我表达、收获了友谊。
本着学习贯彻纲要的教育理念,结合对绘本阅读集体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针对教师在绘本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聚焦难点开展研究。
1、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树立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如今的家庭,生活条件的优越很多孩子变得娇生惯养、飞扬跋扈,通过绘本正确引导孩子的错位价值观,形成相应的态度和能力,绘本故事会使孩子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使自己内心获得感受与体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第一次"独自上街去买东西,那可是个伟大的探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小店,对美依来说充满着一桩接一桩的冒险事件,当孩子在阅读故事时,仿佛和美依一起经历了这些冒险,情节自然亲切,就像发生在孩子身边一样。图画富有细致入微的生活情趣,烘托出美依每一点心理变化和情绪流露,显得分外动人。
2、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团结合作、诚信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儿童为本位,充分考虑儿童的阅读兴趣;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并着眼于儿童精神成长。如:绘本《大脚丫跳芭蕾》则从丰富生动的故事中,让学生学会积极、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所谓“缺陷”,学会用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学会享受温暖的亲情和友情,培养团队合作与分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心理承受力。如: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以平淡的语气表达浓浓的祖孙之情。书中朴实、淡彩的图画,不但感受不到死亡的可怕,反而从中找到了宣泄感情的出口。在感动之余,我们感受到更多对亲情的怀念与感悟。
总而言之,绘本教学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通过绘本精炼的文字和图画带给儿童自由想象的空间,增添学习的兴趣,获到自信与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绘本融入思品课中进行教学的精髓所在。
02
研究内容
为了使思品与生活的课程走进孩子内心和具趣味性,我将改变以往的教学观点,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模式,认真解读教材中所要传达的重点信息,正确使用教材。我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我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绘本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以绘本为载体,在绘本中获取经验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融入贯穿到品德课的课堂中,能使低段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专注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及优质品格;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趣味课堂。
2概念的界定《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崭新的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性质被界定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3理论依据(1)陶行知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教学做合一。
(2)邱爱真(2004)在“应用绘本于幼儿友谊互动的影响研究”中以2名大班幼儿为对象,对其进行绘本教学活动,研究发现友谊绘本能有效促进幼儿友谊互动关系,增加幼儿互动机会,改善被拒绝幼儿与他人直接互动的技巧。此外,学者研究表明,图画书在用于儿童心理治疗方面也有巨大成效。
(3)Farris(1995)的研究则表明:绘本能够使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因为它反映人事和人类环境,而且还不是仅仅反映现状,绘本故事能改变观念、改变心灵。
03
研究方法
1.研究时间:1年,即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
2.研究对象:一年级入学新生
3.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绘本书籍、整理相关内容,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2)个案研究法:以某个学生的特殊的问题行为为对象,搜集有关的情况,加以缜密的分析,诊断行为原因,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帮助其解决自身的问题,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调查法:通过孩子对课程的感受与反馈,以及家长座谈和调查问卷及反馈等方法,收集事实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4)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在绘本与品德相结合的教学中进行验证、并提出新的实施策略,完善具体的研究目标,以保持正确的研究方向。
(5)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6)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04
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9月)
反思《品德与生活》的我校的课堂现状,教材对孩子的兴趣激发力度不够,收效不明显。通过以上查询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从而明确研究课题:搜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开设家长和师生的问卷,进行调查分析。
(二)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6年4月)
对绘本进行解讲、找到适应低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学新模式,进行备课、上课、磨课、修改、写教学反思。
(三)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5月)
成果的梳理、资料的收集、结题报告、接受专家指导,参加论文评审。
05
研究成效
(一)本课题将绘本巧妙地融入到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中,使得课堂有趣、灵动而有效。
1、体验式绘本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成长。绘本故事让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艺术审美能力的发展,展开丰富的联想。我运用绘本的优势,透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培养学生逻辑思考、推理能力。如:《品德与生活》中《安全》一课,我把绘本《安全最重要》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陌生人到访、在电梯里外会发生的危险、以及外出和乘车时发生的危险相结合,和孩子一起用情景表演的方式进行呈现。孩子通过故事学习、表演、思考挖掘最深的潜能。
2、绘本延伸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椐我校学生情况,我设计了课后延伸活动,如:户外游戏、盘画、手工、调查小报以及情景表演等。孩子在每个故事中成长,加强品格修养。
3、教学相长。师的教与生的学在课堂中互相影响和促进。如:感悟亲情教学中,我出示《我爸爸》不同图片时,孩子对频繁出现的睡衣产生好奇。课后,我收集与这绘本相关资料,发现睡衣是安东尼的爸爸生前最喜欢的,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安东尼写绘出《我爸爸》一书。孩子的好奇,促使我了解这背后感人肺腑的故事。反之,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引领着孩子走进绘本,了解故事带给我们的意义。
(二) 个人成长
1.课题负责人小专题《5-6岁幼儿感恩教育与绘本阅读资源的对接研究 》获锦江区二等奖。
2.课题负责人小专题《小学低段绘本体验式研究》获锦江区三等奖。
3.2015年在锦江区进行《健康与幸福》的推广课,以绘本为载体溶入课程中,获得专家们一致好评
4.2015年在我校开设了绘本家长读书会。
5.自编教学设计《幸福天空》。
06
问题讨论
1、以绘本为载体,带入《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对教材的分析和绘本的研读要求更高了,如何对教材与绘本故事内容进行取舍?
2、课后延伸活动的主题体验式教学居多,在课堂组织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常静《绘本阅读教学形式的多元化》论文 2013年3月
2. 松居直等3人 《绘本之力》 蒲公英童书出品 2011年8月
3.《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彭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7
4.《阅读儿童文学》,梅子涵,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11
5.《大声读给孩子听》,邱凤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6.《好绘本 如何好》,郝广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10
7.《<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作者简介
晏林,女,37岁,本科生,小学一级教师。现任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思品学科教师。小专题《5-6岁幼儿感恩教育与绘本阅读资源的对接研究 》和《小学低段绘本体验式研究》获锦江区二等奖和三等奖。2014年起,在学前班开设绘本家长读书会,获家长一致好评。并自编绘本教学设计《幸福天空》。
主要研究方向:绘本教学在其它学科中的运用。
• end •
主编 | 姚颖老师
本文编辑 | 张睿、陈威然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部分图片和音频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绘本教学公众号!
以绘本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