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喂时代,如何“守脑如玉”

吴海兵 量子学派 2022-07-09

——搜索引擎还能拯救我们的思考力吗?





冯·诺依曼猜不到的结局


20世纪下半叶,

香农为代表的先贤们,

披荆斩棘构建了伟大的“信息时代”。


他们一定想像不到,

21世纪的人类,

竟躲在互联网上等待信息“投喂”。


先贤通过HTTP连接人类精英,

建造出万维网这台超级“硅基大脑”,

没想到最后导致碳基人类大脑迅速萎缩



图灵虽然猜对了开头”,

冯·诺依曼却“猜不到结局”


自从“投喂时代”来临后,怪事纷至沓来。

轻易被诱导,迷信各种乱七八糟的“阴谋论”;

轻易被惹怒,动辄代表14亿人要搞得人家“寸草不生”;

轻易被套路,轻信各类暴富神话后最终被割韭菜

……


无穷无尽的“信息投喂”,人类还能“守脑如玉”吗?





1


我们与缸中大脑没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信息投喂”?

我们从“缸中大脑”说起。


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提出一个思想实验

如果将一个大脑泡在缸子里,

通过计算机与其交换感官信息

那么这个大脑就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



《黑客帝国》完整演示了这个惊悚的思想实验:

人类被放在一个盛满液体的器皿中,身体上被插满各种管子,为电脑系统输送生物能量。

而人类大脑,则在接受电脑系统的各种刺激信号

依靠这些信号,每个人生活在一个虚拟幻景中。

大部分人类很开心,因为他们过上了永恒的“幸福生活”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

是因为它是一部警世书,也是一部预言书


今天,这已经不是科幻,而是现实

信息爆炸+手机终端+算法推荐,构成了一个“投喂时代”。

很多人躲在床上,习惯性地享受各类APP推送的“精神食粮”时,我们与缸中大脑有什么区别?





2


不是每一个大脑,

都能够思考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这才是“自我意识”的起源。


积极思考,远远比积累信息更重要。

如果享受太多“投喂”的信息,

千亿神经元将失去活络的连接能力

日复一日后,缺乏训练的大脑只能“输入”信息没办法甄别、消化信息

这也是很多人担心“投喂时代”导致人类智力下降的原因。


举个例子:

内蒙古朝鲁吐镇的满某。

他大部分时间呆在这个科左后旗的小镇上。

这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


但生活中也不乏精彩。

早晨起床浏览140字短内容,批阅各地幸福奏折;

晚上“记录生活记录你”,享受各种搞笑视频;

实在无聊刷刷抗日神剧,也能提振个人信心;

朋友圈转发各种心灵鸡汤,也能获得社交点赞。


刷着刷着热血就上来了,

1月26日他在某短视频APP上发布了一个短视频,

标题是“经典话题:不听的后悔一辈子”,

他声称现在的冠状病毒,是美国向中国使用的基因武器

视频拍得虽然粗陋,播放量也达到了1.4万次

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完全是投喂信息的观点复制。

这位小镇青年可能并无恶意,他只是真的相信此类观点。


回到两个月前,相信这种“阴谋论”的人可不止一个两个。

那可是乌泱泱的一大片,稍有反对,就被骂得狗血淋头。

情绪观点,铺天盖地;拒绝思考,甘愿围观,看着让人悲哀。

若不是欧美疫情如此严重,这种论调还将存在。

问题是这种论调只会无故树敌,对自己并无好处。



经调查,科左后旗公安局行政拘留满某十日。





3


从主动到被动,

同类内容筑起“信息茧房”


在“投喂时代”,你不是在主动寻找内容,而是在被动获取信息。

这个时候,你已经被信息洪流所裹挟,

根本不可能真正去打破自己的信息结构,

也已经没有办法获得你要的知识性内容。


一旦是被动获取知识,都是接受信息的“终端”

只要顺从天性,打开投喂服务端的“潘多拉魔盒”,同类内容无穷无尽,为用户织就“信息茧房”。

你看到的就是你喜欢的,你喜欢的就是你看到的。

这两者将强化你的价值观压缩你的知识面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将强化你的“自以为是”。

你将此类内容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后,一个个同类的评论,点赞,为你筛选出同温层

从此,不再有不同观点,不再需要推理与思辨,一个属于你的世界完美成形,它将你严丝密缝地锁在“茧房”之中。






4


互联网进化论:

手机成为人类重要“器官”


面对这样一个“投喂时代”

人类还有反转的可能吗?

我们能不能打破信息爆炸形成的牢笼,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能否走出“同温圈”,去接受更多的观点?

可不可以逃离算法控制,主动出击扩大“思想地盘”?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切还得从源头说起:

2008年是互联网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伟大的乔布斯将人类带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开源软件运动旗手Raymond发出以下担忧:

乔布斯比盖茨更加威胁自由,因为人们害怕微软,却热爱苹果。


很多人没有读懂Raymond的意思,

这位《大教堂与集市》的作者一眼洞穿:

乔布斯虽然开创了手机互联网时代,

同时也将人类圈养进苹果的“黑客帝国”。


从此以后,互联网世界进入2.0时代。



去中心化的PC互联网不一样,

人类不再将互联网作为进化的工具,

而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器官”

与互联网1.0时代的互联互通不一样,

各类APP开始构建自己的信息孤岛


手机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但很多层面也值得担心。

表面上,坐着的PC互联网和躺着的移动端互联网没什么不同,

但实际上,这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


坐着的PC互联网是主动的,认真的,学习的,思考的……

躺着的移动互联网是被动的,懒散的,娱乐的,痴呆的……


从主动到被动,从此攻守易形。

可怕的“投喂时代”就这样来临了。



别忘了,主观能动性,可是人类进化的助推器

唯有重拾主动获取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才是“我”。





5


搜索引擎,它是大脑的延伸


从主动到被动,貌似一字之差,实则天壤之别

从主动搜索到被动接受,互联网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果一定要对比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

我认为最大区别在于“搜索”的应用


回顾PC互联网时代发展史:

它最伟大的应用是什么?

是“搜索”。

这也是为什么以搜索起家的谷歌公司能够成为互联网巨无霸的原因。


有了搜索之后,全人类有了一个“公共图书馆”,

从“人脑”到“众脑”的时代来临。


搜索引擎,它是人类脑力的延伸,也是大脑的外挂。

很多人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最好的老师,

有些人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最需要的论文,

从学习到工作,搜索引擎成为人类记忆的拐杖。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后,这个PC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应用逐渐被遗忘。

很多人都在那里等着被投喂,主动搜索、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



主动搜索曾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方法和手段。

它能充分发挥人类独有的创意,调动想象力。

以人的思考能力为起点,输出自己的智慧

现在反过来了,被动投喂的信彷在塑造我们的世界观。

搜索时代,你想要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投喂时代不需要提出问题,当然也就不需要思考问题。


“搜索”是一个主动、提问的过程


再这样下去,不久将来,公众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他们最终会期望机器帮他们思考,并做出判断。

借用《三体》里的一句经典名言:

失去投喂,失去很多;失去搜索,失去一切。


所以,重拾搜索,让自己成为思考的“源点”,而不是被投喂的“终点”

这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搜索引擎?





6


夸克搜索,

人类可以变得“更聪明”


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古典互联网时代完全不一样。

我们要重新思考搜索引擎的产品设计

说实在的,古典互联网时代,我们受够了那些金钱主导的排名规则”,移动互联时代需要一款“真、善、美”的产品,找回初心。

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搜索APP,用户搜索之后智能算法会推荐货真价实的内容


1

首先是“真”

 

提供真实优质的答案:

过滤低质无效内容,简单干脆直面用户需求,呈现真实、优质的答案。

比如,同样是搜索“科学”,夸克首先看到的确实是“科学”的百科内容



探索真知的“神器”

拍照搜题——覆盖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各学科不同题型的题目,拿起手机一拍就能找到解题的方法,孩子学习不再担心!



拍照翻译——拍照或相册上传图片,可立刻识别图中文字。

上传了一页古老的“图灵笔记”,马上就翻译出来了,非常高效。



2

其次是“美”

 

极简界面美学设计,画面简洁,没有信息流,没有热闻推荐,干净清爽。


3

再次是“善”

 

通过AI过滤广告,没有虚假广告,没有竞价排名,始终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



4

除了“真善美”,还有贴近日常生活的智能搜索

 

搜索直达

夸克是怎么知道我想找的就是“冯诺依曼结构”和“香农三大定理”?



在你输入第一个字时,夸克就会自动工作,页面推送相关内容,你输入的字越多,夸克随时根据输入而变动。你还没有打完所有搜索文字时,答案已经找到。


拍照转存文档

针对纸质/pdf等场景,拍照快速生成Word/Excel。

拍拍我们自己写的《量子物理趣画》,小编又省去了敲键盘的时间了。



卡路里识别

拍照或者上传食品图片,自动识别食物热量及营养元素信息,点菜前扫一扫,减肥20斤不是梦!



从传统的文字搜索到全新的识图搜索,夸克突破了搜索框的限制,以更高效便捷的方式帮助用户优化搜索体验。

夸克最近发布的4.0新版本,还有很多惊喜的更新与升级,建议大家点击阅读原文链接,下载亲身体验一下。






这个时代很难做到“守脑如玉”


搜索引擎能拯救我们的思考力吗?

它能让我们拥有寻找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吗?

技术本中性,就看谁在用、如何用、用什么,

善于提问者,需要利器一柄,刺破信息牢笼。


1895年,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道:

普通人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真相视而不见。

假如谣言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谣言。

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



在一个“投喂甜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乌合之众的表现更为明显。


人类曾经骄傲的“理性荣光”和“独立思考”,由于个人沉迷于“信息茧房”中逐渐稀缺,再难做到“守脑如玉”。


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保持一点“古老的倔强”。

在这个失去主动搜索能力的时代,有事没事“夸克”一下。

也许这样,我们还能保持一点点清醒






量粉世界读书日“留言福利”


一楼《上帝的骰子》作者签名版

二楼《星空的琴弦》作者签名版

三楼《人人都懂区块链》作者签名版

四楼《量子物理史话》作者签名版

五楼《流浪地球》一本

六楼《人工智能浪潮》一本

七楼《物理学的进化》一本

八楼《我的世界观》一本

九楼《时间移民》一本

十楼《吞噬地球》一本

十一楼《大爆炸简史》一本

十二楼《奇妙的量子世界》一本






延伸阅读


01  致敬少数派

02  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要独立思考

03  北上广深告急,银行能让利吗?

04  疫情世界的19条定律

05  缺乏逻辑的人为什么看不到真相?

06  中国人,你真的不了解杨振宁

07  世界上最美丽的12个公式

08  中国不缺《朗读者》,中国最缺“赛先生”

09  别去赌场了,你永远赢不了“凯利公式”




  

本期编辑|hupe

本期投稿|吴海兵



点击 阅读原文

开启智能“搜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