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5期(第167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5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李向阳 胡必亮 徐秀军
欧洲一体化、战略自主及中欧关系
冯仲平
“全球发展倡议”的理论超越性—— 基于与“西方发展主义”的对比分析
崔文星 黄梅波
中国式多边主义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观察:以亚投行为重点的分析
顾 宾
结构性权力视域下中国引领议题的路径研究—— 以 WTO 投资便利化谈判为例
张 磊 卢毅聪
中国调查法工业产能利用率的统计方法及改进方向
陈颖婷 许宪春
碳中和目标下的国内价值链隐含碳与省级减排路线图设计
李 萌 夏昕鸣 高宇宁 胡鞍钢
跨境补贴的规制路径及中国的应对
龚柏华 杨思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作 者:
李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新兴市场研究院)
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摘要: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取得系列重大成就,并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谋求共建国家的利益交集或最大公约数是确立“一带一路”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基于这一原则,“一带一路”的目标定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二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共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同时从支持世界经济增长、推进新型全球化发展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等方面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国际合作的理论发展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素材。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合作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理念上统筹合作过程与结果,在行动上统筹“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在国际关系上统筹双边与多边,在平台建设上统筹国内和国际。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思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着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如何实现多元要素的复合互动是该体系拟将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欧洲一体化、战略自主及中欧关系
作 者:
冯仲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全球发展倡议”的理论超越性——基于与“西方发展主义”的对比分析
作 者:
崔文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
黄梅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
摘要:以经济无限增长为核心要义的发展主义在欧洲启蒙运动过程中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而逐渐形成,并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扩张过程中逐渐成为“全球性信仰”。西方发展主义蕴含的一元中心和二元对立发展观在推进人类进步的同时,造成了国内与国际层面的公平缺失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理论层面,以多元一体和命运与共为核心要义的“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发展优先”,继承了西方发展主义的合理要素。与此同时,其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则是对西方发展主义中“以资本为中心”“西方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理念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成就从实践层面进一步验证了“全球发展倡议”的超越性特征,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与全球发展治理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式多边主义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观察:以亚投行为重点的分析
作 者:
顾 宾(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式多边主义的相关阐述尝试就这一主张进行学理提炼。中国式多边主义体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变革的思路,即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它旨在改善现有国际秩序,与美式多边主义的关系是“基于美式,超越美式”。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中国式多边主义的最佳实践案例之一。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法律实践为分析重点,中国式多边主义的内涵可从七个维度展开:决策机制上,主张“共商”;公司治理上,主张“协商式监督”;规则制定上,主张“软法特色”;条约解释上,主张“目的导向”;业务标准上,主张“高且可行”;外部关系上,主张“合作不对抗”;中国定位上,主张“结伴不结盟”。
结构性权力视域下中国引领议题的路径研究——以WTO投资便利化谈判为例
作 者:
张 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
卢毅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摘要:本文以世界贸易组织(WTO)投资便利化谈判为例,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结构化权力理论,从生产结构、安全结构、金融结构和知识结构四个层面分析中国引领《投资便利化协定》相关议题并完成文本谈判的过程,认为其成功源于:在四种结构上均不存在劣势;在生产结构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并占据领先地位;在安全结构、金融结构和知识结构等其他结构上的权力对生产结构提供了有效支撑。本文还分析了《投资便利化协定》的进一步推进与WTO规则相衔接、平衡WTO成员各方利益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目前正在展开的服务贸易国内规制、电子商务、塑料污染与环境可持续塑料贸易三个议题,对中国设置和引领议题的路径进行论证,指出最优路径应以联合声明倡议这一方式为主导,针对生产结构优势明显、其他结构能够提供有效支撑的议题引领谈判。随着后疫情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应以联合声明倡议的方式主动推进和引领诸边议题,设置更多优先惠及发展中成员的议题,同时适时动态调整谈判以保持灵活性,并最终实现谈判的目的。
中国调查法工业产能利用率的统计方法及改进方向
作 者:
陈颖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
许宪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产能利用率是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和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本文对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统计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基于调查法多层次抽样计算的产能利用率的优势和特点,对工业产能利用率的理论内涵和实际应用进行评述。在对中美工业产能利用率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基础上,基于国际比较的启示,探讨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统计的改进和完善方向。作为首次对中国调查法产能利用率统计方法进行全面阐述和中美比较分析的文章,本文对于改进和完善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统计方法,充分发挥其在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学者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开展分析应用,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碳中和目标下的国内价值链隐含碳与省级减排路线图设计
作 者:
李 萌(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夏昕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高宇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摘要:近年来,中国各地区经济联系愈发密切,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但与此同时,省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转移的问题也愈发突出,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带来全新的挑战。基于拓展的环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本研究追溯国内价值链中各省的碳排放责任,分解刻画了贸易隐含碳沿六类不同价值链的时空特征,并基于人类发展指数,分区施策设计不同减排方案,模拟中国各省生产侧与消费侧的减排路线。研究发现,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规模和重要性快速上升,省际贸易沿各条国内价值链的碳排放均有所增长,同时复杂价值链隐含碳排放实现了数量和比重的双重增长;复杂生产网络塑造了国内省际碳排放转移格局,已经形成了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多中心碳排放辐射趋势;中国存在着普遍的碳顺差和碳逆差省份,各省发展水平存在一定梯度,凸显了在界定碳排放责任、制定减排路线时充分考虑价值链和省际贸易隐含碳的重要性。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中国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机遇。
跨境补贴的规制路径及中国的应对
作 者:
龚柏华(复旦大学法学院)
杨思远(复旦大学法学院)
摘要:跨境补贴的核心特征是补贴领受者位于补贴提供者所在国家(地区)境外。当前世界格局的演变促使欧盟和美国积极主导多种跨境补贴规制路径,包括扩大贸易救济规则的适用范围、专设全新的单边审查机制以及强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补贴纪律。从WTO规则的角度来看,部分规制路径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跨境补贴规制背后是“全球发展”和“市场扭曲”叙事的博弈以及贸易、投资和竞争规则的交融。在跨境补贴议题上,中国政府应当坚持WTO改革框架下兼顾各方利益的谈判立场,推动跨境补贴相关争议得以妥善处置和预防,同时以公平竞争理念指导产业补贴和国有企业改革。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