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6期(第168期)

20236




  • 全球产业链新趋势:机遇与挑战

  • 易小准 史蒂文•艾伦•巴奈特  金兴钟

  • 裴光峻 小野寺修  徐奇渊  冈崎久实子  蔡于鸿




  • WTO规则视角下供应链安全规范检视及应对

  • 沈 伟  陈徐安黎



  •  

  • 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研究:进展、挑战和方案建构

  • 纪文华



  •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较分析、研究述评与前景展望

  • 张 明  陈胤默  路先锋  王  喆



  •        

  • 美欧银行业风险的监管反思与启示

  • 郑联盛 赵志桦



  •     

  • 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五大机理及政策启示

  • 刘 凯   贾相钟



  •     

  • 能源转型背景下关键矿产博弈与中国供应安全

  • 王永中   万   军   陈   震






全球产业链新趋势:机遇与挑战

作   者:

易小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商务部)

史蒂文•艾伦•巴奈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金兴钟(韩国高丽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

裴光峻(越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小野寺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徐奇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冈崎久实子(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

蔡于鸿(世界银行)

摘要:202398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3“全球产业链新趋势:机遇与挑战”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分享了关于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机遇及挑战等方面的研究观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开始放缓甚至部分回落。在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短链化、近岸化、友岸化甚至本土化势头,并存在双向“脱钩”风险。中美之间直接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弱化,但借助东盟等中间地带经济体的缓冲作用,当前中美之间的间接经贸联系仍然稳定。从全球层面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碎片化可能会损害世界各国几十年来取得的进步,阻碍世界各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国别(区域)层面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可能会对传统上作为低成本制造中心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影响,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采用和整合新技术提供了机会。重振国际合作精神是克服当今经济挑战的最佳途径。主要经济体都需要理性平衡安全、开放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防止落入“泛安全化陷阱”。




WTO规则视角下供应链安全规范检视及应对

作   者:

沈      伟(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陈徐安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欧盟法研究中心)

摘要:供应链安全近年来已经从企业管理概念逐渐转变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概念,与国家安全相联系,并由此产生了以保障国防安全和关键行业安全、反制裁和反胁迫为目标的各类供应链安全规范,涉及贸易、投资和金融等诸多领域。大部分供应链安全规范属于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适用范围。鉴于供应链安全规范针对特定国家的特点,中国应当充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通过公力救济途径维护本国权益,敦促他国撤销不符合WTO规则的供应链安全规范以破解“安全困境”。同时,在他国尚未自行纠正不合法的供应链安全措施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以私力救济的方式主动适用抵消型供应链安全规范来消除他国措施的不利影响,适用对抗型反制裁规范来维护供应链安全,并援引安全例外条款加以抗辩。


 


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研究:进展、挑战和方案建构

作   者:

纪文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摘要:破解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危机和争端解决机制困境是WTO改革的优先议题。2022WTO12届部长级会议后,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谈判进入新阶段,美国提案成为焦点。当前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谈判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理念认知、法律技术、议题关联、谈判时限等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能否如期达成全面解决方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法治,需要未雨绸缪,探索破解僵局的新方案。基于各方诉求和形成谈判困局的原因,建议WTO成员增强谈判的灵活性,考虑以并行共存为特点的折中方案,在现行争端解决机制框架内构建“认可并尊重可不选用上诉程序”的机制性安排,以推动WTO争端解决机制恢复良好运作。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较分析、研究述评与前景展望

作   者:

张   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陈胤默(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

路先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王   喆(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危机时暴露出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政策效果不达预期、货币资金无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等问题,促使各国政府纷纷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以应对。本文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政策效果和政策协调等维度,探讨了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侧重点,并对比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与以美国、欧元区、英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方面的异同。在实践基础上,梳理和述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相关文献。最后,结合实践和研究现状,提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未来应用范围与研究方向。总体而言,结构性货币政策基本能实现各国央行政策设计目标,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传导机制、政策协调两方面的约束条件限制了其效果的进一步发挥。因此在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时,需妥善考虑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美欧银行业风险的监管反思与启示

作   者:

郑联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赵志桦(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机制和金融稳定治理框架进行反思和改革,构建了微观监管和宏观审慎并举的金融监管框架,凸显信用风险和资本金的重要性,同时,深化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的内在统筹机制,并着力完善问题机构处置机制,为危机后国际金融稳定提供了保障。但是,2023年美欧银行业风险演进显示,机构破产不是源于信用风险而是利率风险,以资本金为核心的监管有效性存在一定缺陷,货币政策调整对金融稳定产生显著冲击,问题金融机构处置出现政府强力干预的趋势。美欧银行业风险凸显全球金融危机后构建的风险应对、问题金融机构处置和金融稳定治理的政策框架仍有待改进。未来需要强化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的再权衡,加强金融监管体系与机构风险管理的匹配性,考虑以资本金为核心的微观监管和宏观审慎的潜在不足,同时需进一步优化问题金融机构救助中的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


 

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五大机理及政策启示

作   者:

刘   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贾相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得许多国家陷入长达数年的衰退,复苏十分缓慢。这意味着宏观经济波动可能对长期的经济增长造成影响,体现了主流宏观经济学将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分开进行研究的“二分法”研究范式的不足。本文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五种机理,即影响企业研发、产生“清洁效应”、影响人力资本积累、产生“迟滞效应”和抑制长期总需求。在五种机理的基础上,本文还系统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针对跨周期调节、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等议题,本文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能源转型背景下关键矿产博弈与中国供应安全

作   者:

王永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万  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陈  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

摘要:风电、光伏发电和电动汽车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将导致锂、镍、钴、铜、稀土等关键矿产需求大幅增长,而其供给因分布不均衡、品质下降、投资周期长和环境风险高而增长缓慢。供需失衡导致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成为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的前沿领域,引发资源国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以及主要经济体之间产业链控制力争夺。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主要采取提高矿产特许权使用费率和税率、停止或重新谈判现有采矿合同、国有化、禁止出口、探讨建立产销联盟等措施。美西方国家更新关键矿产清单及战略,联合推动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本土化、多元化和“去中国化”,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并提升关键矿产供应链的韧性。中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在上游资源端高度依赖进口,在中游加工精炼环节具有竞争优势,面临着进口成本上升、进口不确定性增加、海外投资风险上升以及精炼加工环节核心地位受冲击等挑战。


《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5期(第167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4期(第166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3期(第165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2期(第164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1期(第163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6期(第162期)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

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际经济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