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司徒小镇得名由来

刘国亮 地名众议院 2023-03-16

司徒村,乃晋城最古老的村庄之一,该村因打造旅游景区司徒小镇,而令世人瞩目。2022年,司徒村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司徒村名的来历,长期以来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之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认为,来源于古代官名司徒;一种认为,源于复姓司徒。两种说法都有文字记载,谁是谁非,本文就此进行一番讨论辨正。

《凤台县续志》村庄图中的司徒村

(一)

对司徒村名来历的讨论由来已久。勒石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十一月举人王骏谟撰写的《重修司徒石店里东岳庙碑记》载:“粤稽司徒,昔以之名官,今以之名里。访诸父老,渺不知官之为谁氏,亦不知里之所自来。以谟忖之,非官无以名里,非里无以出官,是耶?否耶?”这是目前所知最早对司徒村名来历的讨论和记载。

《重修司徒石店里东岳庙碑记》局部

《山西省晋城县地名录》(1982年版)载:“司徒:地处丘陵,在县城东北6公里。相传该村为北魏司徒官崔浩所建,故名。”《晋城百科全书》(2015年版)不仅采用了该说法,而且去掉了“相传”二字,直接认为:“该村为北魏司徒官崔浩所建,故名。”

这是司徒村名来源于古代官名“司徒”的说法,而且具体到北魏时期的司徒官崔浩。

此外,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泽州人王熙载曾写有《重过司徒村口占》一诗云:“系马长杨爱眺登,重寻古意更无凭,此村知与崔家近,遮莫司徒出博陵。”作者还有诗中加了两条注释。一是在“崔家近”后加注“司徒毗近崔庄”;二是在“博陵”二字后加注“北魏崔浩,官司徒”。诗文的意思是:与司徒村相邻的有崔庄村,大约司徒村确实司徒官崔浩而来。

王熙载诗《重过司徒村口占》

实际上,王熙载这里是将崔浩出身的家族弄错了。崔姓在历史上曾经有两大望族,分别是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这里的清河,指秦汉时期所置的清河郡,郡治所在即今河北省清河县。博陵指魏晋时期的博陵郡,郡治在今河北省安平县。崔浩出于清河崔氏,而非博陵崔氏。但从王熙载的诗中,也可以看出,司徒村名来源于北魏司徒官崔浩的传说,已经延续很长时间了。

那么,究竟司徒村与崔浩有无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崔浩其人的经历。

崔浩(381-450),出身于北方世家大族清河崔氏,是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据《魏书·崔浩传》的记载,崔浩才艺精通博深,善观星象,长于计谋,自比张良,为北魏三朝元老。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第二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都对崔浩礼遇有加,深得倚重。在北魏讨伐胡夏,攻灭北凉;北逐柔然,南击刘宋;统一北方,饮马长江。一系列的征战中,崔浩为太武帝拓跋焘屡献奇谋,功绩至伟,官至司徒。被称为“北魏第一谋士”。拓跋焘称赞其,胸中所怀谋略,超过百万之雄兵;才略之美,当今无人可比。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皇帝如此信任的人,却在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六月初十,突然被杀,并诛连九族。成为“北魏前期的第一大案”。《魏书》称其:“谋虽盖世,功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

崔浩虽然死得很突然,但有没有一种可能,足智多谋的崔浩,在生前已经在晋城为自己修宅建庄,作为日后隐居之所呢?

《魏书》记载,太武帝拓跋焘曾数次到晋城。其中一次是太平真君六年(445)二月,拓跋焘“西幸上党,观连理树于泫氏”,泫氏即今高平市。一次是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春季,拓跋焘曾经前往洛阳,晋城是其必经之路。拓跋焘走到哪里,通常都要崔浩随行,以便随时征询其意见。因此,崔浩曾到过晋城,是确定无疑的。

在这里,我们假定崔浩在晋城,突然看中了司徒这个地方,私下里秘密选地建宅。他的行为能够瞒过北魏当局吗?实际上,崔浩在北魏朝廷内部有许多的对立面,《魏书》记载:“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崔浩的一举一动随时都会被报告给皇帝本人。何况崔浩被杀的同时,被株连九族,清河崔姓氏族不论远近全都满门抄斩。崔浩的姻亲,包括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全都不能幸免。如果崔浩在晋城建有宅第,能有崔氏族人留下吗?还能叫司徒村吗?还敢叫司徒村吗?所以崔浩在晋城建宅立村,或留下后人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即使有一脉侥幸留存,也只能隐名埋姓,低调生存。

(二)

那么,司徒村是否因司徒家族在此建村呢?

清乾隆《凤台县志·山川》载:“司徒村,唐太常卿司徒映故里,今孙子皆为司姓,散处水东西村。”《凤台县志》卷之十二《古迹》专门有“司徒村”条目:“司徒村:唐太常卿司徒映,元进士司徒祖契故里。今县境无司徒氏,而司姓颇多,或如统谱所称,端木之后为端,颛孙之后为孙者欤。”

《凤台县志古迹》对司徒村的介绍

按照《凤台县志》的说法,在唐代,司徒村即生活有司徒家族,而且出过高官司徒映,官居太常卿。由此,司徒村名来源于复姓司徒,有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泽州司徒家族在唐五代和宋金时期,曾出过许多人才。

万历《泽州志》载:“司徒映:太常卿。太和中,弃官归乡里,晦迹藏名,清修砥砺。当道闻之,屡起之,不果仕。”《凤台县志》的记载更为具体:“司徒映,泽州人。宝历初,以乡贡进士累官太常卿。太和中,见朝政日非,阉宦、藩镇内外交相专擅,遂弃官归,晦迹峡石山,与高僧惠愔为方外交。朝廷重其清名,屡起不仕,卒于家。”宝历(825-827)是唐敬宗李湛的年号,共计3年。青莲寺有司徒映所书碑刻《青莲寺古德高僧记》又称《青莲寺碑》。

《凤台县志》司徒映传

《凤台县志》还记载了另两位司徒家族名人。一为五代时进士司徒翊。《凤台县志》有传:“司徒翊,泽州人。唐司徒映之后,由进士起家。乾祐时,官礼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典贡举,厚德夙望,雅负之人之鉴。甄拔王朴等皆有用才,入宋多为名臣。” 一位为金代大定年间进士司徒祖契。

《凤台县志》司徒翊传

但是,当笔者在司徒村调研,寻问是否有姓司徒或姓司者时,村人却说没有。

2021年10月,在赴陵川县的一次调研活动中,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溪二仙庙的一块碑该上,终于看到了司徒村,看到了该村有司姓人氏。

这是一块勒石于金大定五年( 1165)九月二十八日的《重修真泽二仙庙碑》,在碑阴记载的众多施主中,赫然记有“晋城县:……司徒村东社:司佺、司谨、司冲。”

《重修真泽二仙庙碑》碑阴局部

时隔不久,笔者又在《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高平市卷》发现了另一处有关司徒村司姓的记载。这是高平市西李门村二仙庙正殿门楣的题记:“晋城县莒山乡司徒村众社民户施门一合,正隆二年岁次丁丑仲秋二十日谨记。纠首:司竧、司停、司谨、成燕、苏立、司宪、司宣、司筏。”正隆二年,为公元1157年,比陵川西溪的碑刻早了8年。题记中有多达6位的司姓主事人,而其他姓氏的主事人只有2位,表明当时的司徒村是一个以司姓为主的村庄。

高平西李门二仙庙正殿门楣题记

这两块碑记进一步印证了《凤台县志》所言“今孙子皆为司姓”的说法。而由复姓“司徒”改为单姓的“司”,这个转变就是发生在金代。

但是,前面提到的勒石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十一月的《重修司徒石店里东岳碑记》记载的为首之人或称组织者中已无司徒或司姓。其后的清康熙十八年(1679)司徒村北大庙《创修前院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一月,司徒村东岳庙过阁《壬午年使银碑记》,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司徒石店里东岳行宫碑记》所载首事者或称组织者中也无司姓人氏。从这些碑刻中可以看出,司姓家族至迟在清初,甚至早在明代,已经由于种种原因,纷纷迁居他处。难怪司徒村人说,村里从来没有姓司徒或姓司的。

由此,可以推定晋城的司徒村,是由司徒家族建村,至迟在唐宝历年间已有司徒村,甚至更为久远。这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

(三)

事实上,在晋城这块土地上,很早就生活有司徒氏族。泽州县北义城镇北尹寨村,有一块北齐天统二年(566)的造像碑,碑文中所记载的信士或愿主,即有三位姓司徒者,而且都为女姓。分别是:戎伯幸妻司徒金朱、戎玉□妻司徒明陵、尹元奴妻司徒好容。也就是说,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晋城就生活有司徒家族。

而司徒这一姓氏的来源更为古老,主要来源于古代官名“司徒”。传说中的舜帝,曾经在尧帝时期任司徒一职,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他的子孙中的一支就以他的官职为姓。春秋时期,晋、卫、陈、宋各国都有以司徒为姓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司徒村名来源于复姓司徒,唐代之前司徒氏在此建村;而作为姓氏的司徒,又来源于古代官名司徒。司徒村名的来历应与北魏司徒官崔浩无关。

刘国亮地名考证欣赏:

或见全国无重名奇迹——冶底村名的来历

陟椒——由唐诗而雅化得来的村名

太行陉扼要“拦车镇”地名演变轨迹

“壑山”原本叫“画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