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猴痘!它真的来了!
6月10日,广州市监测发现2例猴痘病例。病例分别为43岁男性和29岁男性。根据实验室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果,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目前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看到关于猴痘病例的消息,是不是有一些疑惑或恐慌?这些恐慌真的有必要吗?今天让小编和大家再好好聊一聊猴痘。
猴痘真的来啦!但是恐慌大可不必!
猴痘(Mpox)是由猴痘病毒(Mpox virus)引起的一种罕见的、散发的、天花样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当前,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猴痘病毒经粘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患者、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尤其是接触了患者疱疹和破损皮肤。目前,猴痘主要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为主,其他途径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市民不必过度惊慌。
当前,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猴痘病毒通过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6月6日更新的全球猴痘趋势报告,除西非和中非国家外,2022年以来持续爆发的猴痘疫情主要与一个或多个性伴侣发生性关系的男男性行为人群(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相关。
根据全球病例的数据统计,96.2%病例为男性;18-44岁男性为最受累人群,占病例总数的79%,其中感染人数最多的年龄为34岁;在已知性取向的病例中,84.1%的病例为男男性行为者,其中7.8%为双性恋男性。性接触为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占82.0%,其中66.4%的患者报告中显示曾参加过有性接触的群体派对。所以,市民不用过度惊慌哦!
左滑查看
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猴痘照片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尤其是1981年后出生的人)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潜伏期5至21天,多为6至13天。
首先,猴痘病毒的潜伏期为5至21天,多数情况为6至13天。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90%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
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
病程约2至4周。结痂脱落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
2022年以来发现的病例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且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发热等症状,但绝大多数已核实患者伴随淋巴结肿大症状。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猴痘病毒存在西非和刚果盆地两个分支,两者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转归差异,西非分支猴痘患者的病死率(因患此病死亡人数/患此病总人数)约为3.6%,刚果盆地支猴痘患者病死率可达10.6%。
个人应该如何预防猴痘?
★ 避免和罹患猴痘人员密切接触,尤其是男男性行为人群需重点留意性伴健康状况,积极做好自我防护!
★ 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虽然目前
猴痘疫情不再构成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防控工作已结束
佛山疾控在此提醒
预防感染猴痘
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
请不要与有症状者密切接触!
推
荐
阅
读
● 龙舟水端午继续“加班”!疾控重要提醒:防病要做好这8件事
编辑:杜晓璇
责编:熊翊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