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找到观照者是灵性上最大的成就《拥抱你的内在小孩》31


第十五章静心意识状态
 
如何疗愈这个内在小孩呢?在无意识中,我们会将自己的惊慌、任性、绝望一股脑儿地丢向别人,然后说“来!照顾我”,这是小孩子都在做的事,而我们的内在小孩,一直以来就处在如此的绝望境地。
 
当我们向某人敞开时,这些感觉就开始浮现出来。要疗愈受伤的小孩,我们必须学习做父母,经由培养内在的静心意识状态,来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静心让我们活在当下,而能去欣赏在所有制约的虚假人格背后的那个真正的自己。当处在当下的静心时,我们内在深处的惊慌小孩就会放松下来。只要我们仍然认同且生活在虚假的人格下,成为照顾者、讨好者、花花公子、领导者等,这个充满恐惧害怕的小孩就没有人来照顾,因为没有人真正在那儿纾解内在惊慌小孩的恐惧。
 
然而经由静心,让我们可以渐渐待在当下此刻,有能力从生命戏码中退出,而将慈悲带进来。静心给予我们空间,以宽容取代长期以来对自己所施以的压力与指责。
 
静心是存在本质的一种状态,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只局限于坐在蒲团上几个小时。这可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学习之一,那就是,我不需要为了要改变或是为了得到爱而做什么。只要观照、感觉与允许就已足够了。
 
静心为意识带进来的特质,可以直接疗愈我们的创伤。这些品质是:1)观照;2)了解;3)待在当下;4)接受;5)归于中心6)耐心与信任。
 
当我们不舒服、痛苦或焦虑时,当下的反应是想改变现况。在“孩童意识状态”下,我们不善于忍受这些感觉,而且拼命想逃开这些让人痛苦的情境。要将逃离的感觉转变成观照、感受和允许事情发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内在转变。
 
我们很容易就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有静心特质的意识是保持距离的,让我们有能力接纳内在的惊慌、不舒服和悲伤。因为保持距离,所以不切断感觉,反而给予更多的空间去感觉。由于内在有更多空间,所以想要从不舒服的感觉中逃走的欲望,就不再那么强烈。
 
当我们观照时,是从情绪的戏码中抽离出来观照自己,而且同时感受着感觉。我们不会因此而死掉。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会发觉自己是被存在神秘地呵护着的。
 
必须从观照身体开始,行、坐、卧、食,从最基本的开始,因为这样比较容易,之后就应该转入较细微的体验。从观照思维开始,当可以熟练地观照思维时,就应该开始观照感觉。当可以观照感觉时,就应该开始观照心情,这是比感觉更细微也更模糊不清的。
 
当你观照心情时,这个观照者是如此坚定,他仍是他自己,观照着自己,犹如蜡烛在黑夜中,不仅照亮周遭的事物,也同时照亮自己。找到这个观照者是灵性上最大的成就;因为在你体内的观照者就是你唯一的灵魂;在你体内的观照者就是你的永恒。
 
当有了了解也就有了接受,有了接受,宁静也随之而来。了解是从静心中自然涌现的另一项特质。它因着静心而发生,重点不是去做什么,而只是接受事情的本来面貌,只是保持足够的距离来好好看一看。
 
渐渐地,静心让我在看待事情时变得柔软,由于这样的柔软,我才有能力来了解我的内在小孩。只要我是以事情做得有多好或是完成多少来评价自己,我就没有空间来了解我的内在小孩。静心带出我们内在的女性特质,让慈悲与了解得以流动开来。
 
静心,使得成功或失败变得不具多少意义。我们开始看待生命是一个成长过程,我们所有的挣扎都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在我尚未了解之前,我以往的所有行为都是自尊心在作祟。这对我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一直试着要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我,而不是真正的我。某方面来说,我的生命一直在为了证明自己而努力较劲。
 
以静心为取向的疗愈,改变反倒是其次的。重要的是,我们观照、并接受一切如是,像一位探索灵魂和内在世界的科学家。观照与接受,是研究时所用的工具。如果我们将焦点放在改变,我们就无法生活在当下,也无法发现自我。
 
我们将会继续追逐成败与得失,让自己蒙羞、损及自尊、麻木、无意识,并且不负责任,如此一再地重复着。要看到所有这些,并不容易,我们宁可这些就此打住。以我的经验,真正的改变是缓慢而逐渐的。一旦我们找到自己观照和接受的能力,改变将会自行发生。
 
我了解自己的心浮气躁、焦虑及无法平静的头脑从何而来,这些不只是在我静心打坐时发生,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时就是考验我,是否有能力与当时的状况相处,也就是与我惊慌受伤的内在小孩相处。
 
对我们的内在小孩许下一个温柔的承诺,愿意待在当下,就是很深的疗愈。恐惧使我们与自己失去联结。学习待在当下,可以疗愈这个创伤。当内在感觉舒服且满足时,待在当下是容易的;但是当悲伤与恐惧涌现时,待在当下就显得困难重重。通常,当某些事情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会从腹部感觉得到。
 
待在当下,是不带批判的觉知。当我承认所发生的事实而不批判自己没有感觉,或没有感觉到更多时,这时才有空间,让更多的感觉浮现出来。
 
为了获得尊重、赞同或是爱,我会妥协而放弃自尊,这时我会“流失掉我的能量”。我注意到是什么引发能量的流失,只要培养这样的觉知,这个漏洞就堵住了。起始点,就是认出待在当下的重要性。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作者【美】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夫妇,本书从内在小孩的角度,讲述从恐惧到爱的旅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洁懿读书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