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宗萨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八万四千问》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一本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经典通论,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之前读过他的《八万四千问》


1宗萨仁波切评分9.2的书《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自我是不断训练和滋养的因缘产生的《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3无明,就是不明白《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4明白见地不只一种,就不会认为佛教自相矛盾《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5我们要拒绝的是“我执”,而不是“自我”《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6强烈的习性限制了我们这种以我执为导向的人《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7空性是最高的见地,但若执空就无药可救《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8我们经常误把微细的痛苦当成快乐《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9无明消失的状态,就是智慧《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0“自我的幻觉”是所有业力的起源《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1生活中很少有什么东西不是幻觉和想像《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2不同的文化就像茶杯,佛法像是茶《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3够水准的老师绝不会要你相信他所说的一切话《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4极端苦行对修道没帮助,反而妨碍证悟《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5当你努力减少自己的寂寞时,反而更加寂寞《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6“自我”永远都欺骗我们去追求未来《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7到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阶段,就已经具备出离心了《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8修行甚至比动大脑手术还要复杂与诡异《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9修“止”是为了让你的心得到“轻安”《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0刚开始修行,你可能须要捏造喜悦和热忱《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1所有念头都不加鼓励,只安住,不执取《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2你大部分的心理能量,都用在欺骗自己《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3悲心是尊敬所有众生,而不只是人类《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4佛陀让人们念佛往生净土,不是究竟结果,是善巧方便《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5净观,是用已成佛的见地看待一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6我执永远都把事情解释得让自己高兴《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7证悟就是认识你的无限性《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8灌顶的目的和世俗的利益一点关系也没有《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9心是力量的主控,身体是心的奴隶《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30我们因超载的念头和感觉,变得麻木《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完)




《八万四千问》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此书以问答形式,体会宗萨仁波切超凡的智慧和幽默的语言。


今天开始读宗萨仁波切的《八万四千问》1

我们创造了上帝,再把创造归功于他《八万四千问》2

人类无法直接看到真理本身《八万四千问》3

相信无常,就是皈依法《八万四千问》4

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八万四千问》5

“命运”是我们创造,却忘记创造过的事物《八万四千问》6

道德价值观的不完美,因为来自无明《八万四千问》7

佛陀无法拭去他人的苦痛,那由个人努力决定《八万四千问》8

只要还有二元分别,心就不是健康的《八万四千问》9

发愿的要诀是自律,坚持不懈地做《八万四千问》10


佛教徒相信,运气从来不是随机而来的《八万四千问》11

修行让我们更好地对待不可预见的变化《八万四千问》12

修行让你更享受生活,过得快乐聪明《八万四千问》13

出离的核心是出离虚妄和痛苦的情绪《八万四千问》14

不必抛弃享受,但要放下欲望《八万四千问》15

快乐只依赖于短暂痛苦的解除《八万四千问》16

两个我执和不安全感相遇,很难幸福《八万四千问》17

修行好最重要的表现是没什么烦恼《八万四千问》18

从愚昧变得聪明,最终要摆脱聪明《八万四千问》19

修行的捷径,都会遇到很多障碍《八万四千问》20


净土是智慧的清净显现《八万四千问》21

你需要很有福报,才能认出圣人《八万四千问》22

一切都是我们的投射,一切都是我们的心《八万四千问》23

我祈祷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负担而不拒绝《八万四千问》24

佛教徒并不贬低浪漫的爱情《八万四千问》25

不只是爱情,记住,一切都很短暂《八万四千问》26

学习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自我完善《八万四千问》27

佛教徒即便不能帮助别人,至少努力不伤害别人《八万四千问》28

一个人需要非常诚实才能有创造性《八万四千问》29

对死亡有心理准备,会活得更完整《八万四千问》3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洁懿读书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