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穿越时空的追寻基因之旅 | 北大曹山讲堂

曹洞佛学院 曹洞佛学院 2022-05-02

经过昨天马勇教授的一番

头脑预热,

今天,“北大曹山讲堂”

迎来了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

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副院长、

哲学系博士生导师

李中华教授

为大家带来一场有穿越时空之感的

特别讲座:

《国学经典与文化基因》。


李教授的讲座渊深广博,

纵深超越6000年,

纵横跨越五大洲。

下面就将讲座中宝贵的思想火花

为大家采撷几朵。







NO.1 * 没有断点的华夏文明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先考考你,这几个字是啥意思……


每次上北大教授的课,

都有种智商急需充值的感觉。

这不,

一上来李教授就随笔写了几个字,

你知道它们出自哪里,

都是什么意思吗?



看不出来没关系哈,

毕竟这文字来自于甲骨文,

是数字卦,

啥意思呢?

来看看下面这组数字,

你就有灵感了:


这就中国古代的数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对应到上面那张图,

那组数字就是:

3、6、5、7、4、8

你猜对了吗?



你肯定会问:

这跟今年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面就藏着中国人的

文化基因密码。

据查,这组数字卦

已经有6000年的历史了,

这是啥概念呢?



也就是从远古时代到现在,

华夏文明从来没有断裂过。

要知道

这个世界上称得上“古”字的文明: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

……哪个没有断裂过?


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典,

也是从这样的文字逐步发展而来:









NO.2  * 生在诗的国度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




你,还在读诗吗?


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遇到了感动到不行的美景,

想赋诗一首,

张嘴“啊!”了一声之后,

立刻词穷,

呆立在那里,

只恨自己平时读诗太少。



孔子的儿子也遇到过

同样的问题,

他就问啦,

我该读什么书呢?


孔子的推荐也特别实际: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翻译成普通话就是:

孩子,你可以学《诗经》啊!

诗可是个好东西,

它可以使人振作,

可以观察民间疾苦,

可以凝聚人心,

还能借诗针砭时弊,

发发牢骚,

看,多好!



难怪中国人很少能有心理问题,

早在中古时期就懂得

借诗来直抒胸臆。

牢骚发了,

还能帮助治理国家,

何乐而不为呢?


诗在古代已经突破了

文学艺术之用,

成为君王大臣们治理国家的

重要渠道、方法和手段。

诗三百,

百分之六七十是“风”,

十五国风各个不同。








NO.3 * 学国学即是学六经

中国的文化基因就是“六经”

奠定的




六部经典,

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是

独特的存在,

具有源头性、原创性、

系统性、连续性

……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于道最为高。



李教授在讲座中指出:

诗、书、礼、易、乐、春秋

这六部经典,

中国文化的都可以从中找到

基因密码。

因此,学习传统文化

就是继承和学习“六经”。

这也是能和当今乃至未来

人类文明相适应的文化,

具有普世的价值,

这是我们对“六经”

应有的基本认识。






~END~



                                           

摄影:兰香  何建华  丁悟宗

摄像:陈爱玲






往期推荐

三千年儒学保持活力的秘密 | 北大曹山讲堂

北大曹山讲堂 | 李中华教授《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我们曾经误解了“礼乐”太多年,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根!| 北大曹山讲堂彭林教授特别讲座

说“理”谈“心”,禅宗“心”学与儒学的转变







/

/

扫码关注

曹洞佛学院公众号

微信号:

CaoDongFoXueYu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