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怀真:三国时代这一百年的主要历史课题

甘怀真 随读随写 2019-04-10

游逸飞: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导读

王子今: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推荐序


2014年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一次性推出整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引起巨大反响。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台湾商务印书馆陆续推出新译本,丛书名为“中国·历史的长河”。和简体版一般,繁体版也邀请学者撰写导读。台湾中兴大学助理教授游逸飞先生期望做一个两岸学者导读的“对读”,基于逸飞兄的策划和帮助,以及台湾商务印书馆和理想国的授权,本公号陆续推出这套丛书的学者导读。



三国时代这一百年的主要历史课题

甘怀真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每个历史时代都是最好与最坏,也是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只是三国时代更是如此。本书作者金文京教授将此时代称为「华丽的乱世」

三国时代之说来自陈寿《三国志》。《三国志》作为史书中的「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是历史上东亚知识人的必读教养书,其影响不只是中国,包含朝鲜、日本与越南。由于三国不是朝代,所以其开始与结束的时间点可以有不同说法。一般来说,都认为起于公元一八○年代,其前期发生了「黄巾之乱」,后期发生了董卓军团占据首都洛阳之事。

在这数年间,为了收拾这场「黄巾之乱」,地方上的豪族纷纷利用乡里势力组织军队,三国时代所登场的那些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曹操、孙坚,都是藉由镇压「黄巾之乱」而为一方之霸之军阀。一九〇年代,这些军阀以反董卓为名,既建立共同阵线,又割据了汉天下。此时汉朝已实质灭亡,我们所说的魏、蜀、吴三国于焉展开。二二〇年曹操之子曹丕以禅让的形式罢免了汉献帝而为新的魏皇帝,汉朝正式宣告垮台。二二一年在成都的刘备也以继承汉朝的名义自称汉皇帝,中国史称其政权为蜀或蜀汉。孙氏吴国的态度较暧昧,虽然在二二二年也自建年号以宣示不属于洛阳政权之魏,但称帝则等到二二九年。于是在二三〇年代,中国正式进入三国时代。不到半个世纪的二六三年,刘禅的蜀汉被曹魏所灭。吴国又撑了十七年,到二八〇年为魏的后继者司马氏之晋所灭,三国也随之正式结束。所以三国时代就是一八〇年代到二八〇年代间的这一百年。一百年是比人寿命长的一段时间,不可谓短,但在历史长河中也不长。然而三国时代的这一百年却是中国人最普遍与最深的共同记忆。且不只是知识人如此,更包含庶民。中国人如此,日本人也是。古代如此,今日更是。

不用多说,这一切乃是拜罗贯中《三国演义》之赐。明代后期(十六世纪)以来,《三国演义》藉由民间曲艺、戏剧,流传于城市、乡间。我自己对于三国历史最深的印象是来自于上世纪七〇、八〇年代在台湾电视上上演的布袋戏。八〇年代后期,日本电玩公司所推出的「三国志」计算机游戏,更是进一步推广了三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我自己也是这个游戏的最早玩家,一度着迷。

我喜欢讲这一个发生在我课堂的小故事。一九八九年,我在台大教全校性的大一中国史课程,那一年的对象是电机系学生。我讲到曹操身边的第一号谋臣荀彧,我顺口说,你们应该不认识他;结果学生开始兴奋起来,七嘴八舌,有学生说:「他的智力是九十六分」。我当然马上意会到他们是从计算机游戏中得到的知识。公元二千年时,我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对象主要是中国古代史专攻的研究生。在吃饭的场合,我问他们为什么会主修中国史,许多同学的答案是玩「三国志」电玩。当然这是半开玩笑的答案,但也有部分事实,因为三国的确是一个迷人的时代。而电玩藉由谋略或角色扮演,让我们进入到历史情境里,即使是虚拟。历史学就是探讨活生生的人在其人生中如何工作与斗争,与人斗、与天斗。而《三国演义》就是展现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人。

 

但《三国演义》不是历史著作,而是小说。也就是说,它的故事不能被直接视为历史事实。我们对于三国时代的错误知识多来自于《三国演义》。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再怎么有趣的故事若非事实就没有意义。因为历史学是提供真实的故事,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尝试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同情理解历史中的人物在特定历史脉络中的思想与行为。罗贯中也没有蓄意要骗我们,书名已明白说是《三国志》的「演义」。历史学应欢迎这类「演义」。我上课常跟学生说,史学的尽头是文学的开始。因为学院史学必须严格依照史料推论,无法触及没有史料的部分,而「演义」即某类历史小说则可以。我鼓励我的学生根据史实与目前的学说,创作历史小说。作为历史学家,我也鼓励读者进入《三国演义》的世界,只不过历史学家还是有责任指出这类演义小说中的错误。《三国演义》当然不可免的还是包含虚构,以及就今天历史学的知识而言是错误的历史叙述。

 

金文京教授《三国志的世界》是一本奇特的三国史的专著。学界不缺三国史研究的专著,但能兼具《三国演义》讲故事的趣味,又能依据史学家所讲究的历史事实铺陈历史,在史学界并不多见。本书中修正了《三国演义》在历史事实上的明显错误,使读者可以知道什么是「演义」,什么是「虚构」。金教授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应该与他的学术背景有关。金教授的学术专业兼及史学、文学与语言学,且不只研究中国,包括日本与韩国。金教授也是我认识的学者中极少数能自由的使用中文、日文与韩文作学术活动的学者。金教授长期以京都大学为研究基地,几年前退休后转至鹤见大学任教。金教授一直与台湾的文史学界保持密切的关系,我曾于二〇一五年邀请金教授至台大文学院演讲,讲题是「东亚汉文训读起源与佛经汉译之关系」。我一直是金教授关于东亚汉文圈研究的读者,获益甚大。本书兼具史学与文学的趣味,又能将三国史置于东亚的历史脉络观察,应归因金教授特有的学识能力与背景。我也特别强调,一如汉文是东亚的共同文化,《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也是东亚的共同遗产。所以从东亚的角度重新检视三国历史是有趣且应该的。

 

这类讲座性质的书在日本本来就是作为普及书之用,只是在日本的学术传统中又严守其学术性。本书更是以说故事的笔法书写,读起来非常有趣。所以请读者以愉快的心情阅读,即使本书也可以当成教科书性质的读物。作为全书的导言,容我就本书的主要脉络,就我个人的见解,扼要谈谈三国时代这一百年的主要历史课题。若能帮助读者更容易进入本书的各主题,则是我幸。

 

其一是永恒的汉代与改朝换代。

汉成立于公元前二〇六年,终于公元二二〇年,其间政权曾为王莽篡夺而中断十几年。四百年是漫长的历史。一些学者比较汉灭亡与罗马灭亡之异同,其异之一是汉亡后汉所支配的中国仍不断复归统一,而罗马之后的欧洲不再统合。至于为什么,我们不在这里深入讨论。我只说一下三国时代的历史事件的作用。

中国历史的特色是改朝换代,许多读者或视为历史常态,其实不然,这在世界史上是特别的。有人说日本天皇是「万世一系」,这种夸张的说法只能视为天皇制的宣传,但是若说自第七世纪天皇制成立到今天的平成天皇,其世系相续则是正确的。在第七世纪时,唐朝的史馆编纂所谓正史,将汉灭亡到唐成立的四百年间诸政权的兴替盛衰,视为汉到唐之间诸朝代。也就是一个政治空间(中国)中在时间中接续的政权。因此对于唐而言,即使唐的建国政团是起源于塞北,而汉是起源于华中的淮水流域,唐仍宣告它是继承汉的中国王权。这样的朝代制度在唐之后仍延续,可以说一直到现代中国。

然而若站在第三世纪初期,即使不是完全没有,改朝换代也不是普遍的观念。若参照日本的历史,另一个选择是建立祭祀王与战争王的二元体制,在日本,这是天皇与幕府大将军。在第二世纪末年,这样的二元体制也出现在汉之中国。汉皇帝为祭祀王,而丞相是战争王。此丞相是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多被解释为曹操的政治操作并视为劣迹,但也不妨从制度面理解为如同幕府大将军与天皇间的关系。用中国史的说法是「皇帝/霸王」二元。换言之,汉的政体可以转型为汉献帝为皇帝而曹操为霸王,而由霸王为主要执政者的二元体制。曹操建立了魏国而为魏王。他是可以以魏王的名义为霸王,而主宰汉。这也不是空想或首创,在汉以前的项羽政权曾实现过。于是有汉皇帝与魏霸王的双首长。

二二〇年曹操死,曹丕继位魏王。曹丕作了重要抉择,他废除了汉皇帝,而自己由魏王升任为皇帝。中国史将此称之为改朝换代。这是曹魏选择了秦汉的皇帝制度,再次否定了「皇帝/霸王」之制。虽然我们不知道若曹丕继续担任魏王,汉朝会存续到何时,但能说曹丕立下了皇帝制度存续但改朝换代的典范。曹氏(曹操、曹丕)的作法是欲夺权称帝者先开国称王,而且国名是春秋战国的大国之名。其后再宣称得天命而由王上升为皇帝。曹魏时代,司马昭任晋王,当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说法,这是因为有了曹丕的前例后,司马昭的作法就被解读为要篡位。上述这些汉—魏—晋间改朝换代的史实,本书中有不少篇幅的介绍,请读者再详读。

我们再一次关注二二〇年「汉魏嬗代」,我也称之为「曹丕的选择」。曹丕立下了其后改朝换代的典范。于是建新朝代的人先成旧朝代的国王,而国名采用春秋战国时的大国,再宣告获天命而取代原皇帝而成为新皇帝,最后完成所谓改朝换代。这样的制度也使得政权转移表现为一国之内的二个政团的交替,而不是二国间的战争结果。其后,晋、南朝(宋、齐、梁、陈)都循此模式。五胡十六国另当别论。北朝(北魏、北齐、北周)的情况较麻烦说明,至少魏、齐与周是战国的大国之名。隋与唐虽不好说是大国之名,却是先秦的国名,也是北周时所建之国,用以表现了这二个政权传承自北周。唐之后的「五代十国」的国名也是采用在此之前的大国之名,除了先秦之外,也包括汉、唐。赵匡胤所建的宋也是战国大国之名,用来表现此新政权也是中国王权。等到十三世纪下半叶忽必烈建元,则是这个典范的结束。其后的明与清也不再是依这个典范。

 

其二是分裂与统一。

三国意味着不只改朝换代,也是中国分裂。汉的所谓统一是继承秦始皇政权的消灭了战国的大国,所谓「六王毕,四海一」。汉的四百年的确创造了许多统一的机制,影响其后约二千年的中国历史,如选举制、郡县制,以及「全国性士大夫社会」等。因为秦汉政权的成立,战国以来的大国运动中断,如「战国七雄」被并入统一的秦汉。然而,在汉的四百年间,战国以来的大国运动仍继续发展,而这些大国化身为汉的州。东汉以来,这些州取得了更大的自立性与自主权。汉末大乱所呈现的政治版图,如本书第二章「群雄割据」所述,是各军阀占据了各州,如公孙瓒占幽州,袁绍占冀州,刘表占荆州,孙策占扬州,马腾、韩遂占凉州,刘璋占益州等。

这个结果虽然有历史事件作为成因的偶然性,但也反映了历史结构。若我们将这个群雄割据图对照战国时的大国地图,有其相似之处。如幽州是燕国,荆州是楚国,扬州是吴国、越国,益州是巴国、蜀国。我常作这样的比喻,秦汉的统一好像是在中国的大地上盖上了锅盖,由天往下看的确是一元的整体,汉末大乱是将这个锅盖掀开,让我们又看到这块大地,缤纷与多样态,这也是这个「华丽的乱世」的背景。而映入眼帘的现象之一是另一波的大国运动。摧毁汉的是这个大国运动。

在二二〇年代,中国的历史从诸大国到三国。三国不是必然的结果,三国史所发生的这么多历史事件就在告诉我们历史的所谓偶然性。读者诸先进读毕本书,肯定对于历史发展的意外深有所感,更可体会我们在人生中的每个时间点上都在创造未来。然而,我们也活在历史的结构中,不是随心所欲。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即公元前第三世纪的后半,中国的大势是北部的秦、韩、赵、魏、燕与齐成为更大的一国,而楚、吴、越也成一大国。位在四川盆地的巴、蜀长期以来是一个自立之国,更在此之前被秦国并吞。历史的意外是秦在统一北方之前先消灭了南方的楚国。凡历史都是历史事件所造成,也无所谓意外,但统一的秦及其后的汉所治理的中国大地的确仍一直留着以淮水分界的北方与南方二大政治经济区的结构,而四川盆地一直是具有独立性的地理区。这个认识也不是今人才有的,诸葛亮「隆中对」就是看到了「天下三分」的客观结构。其后的三国也就是魏控制了中国北方,而吴试图控制原吴、楚与越国所在的中国南方。三国中最弱小的刘备政团既是被迫选了四川盆地,但也因为这样的历史结构,至少蜀汉也在那里立足了半世纪。

二八〇年三国结束,西晋再度统一了中国。毕竟秦汉的四百多年的历史经验也为中国创造了统一的结构。只是四十年后,西晋所支配的北方出现了「五胡乱华」,晋的洛阳政权可谓举国南迁至三国的吴国的旧都,即今天的南京。犹记四十年前,晋的军队如何趾高气昂的开进南京城,而今晋皇室却「寄人国土」。三二〇年代以后,中国再次的南北分裂。

 

其三是吴国观点下的三国。

陈寿《三国志》是采魏国为正统的观点看三国,罗贯中《三国演义》是采蜀汉为正统。我个人对谁是正统这类旧史学的课题也没兴趣,但对不同的视角看三国时代的提议深以为然。金文京教授在本书中强调吴国的视角,全书中对于吴国也特别着墨,我觉得是本书的精彩处。

魏与蜀汉都可以宣称自己是继承汉的合法政权,只有孙吴有困难。一方面孙权无法宣称他是得到汉的禅让,另一方面依据皇帝制度的天下理论,一个位在东南的政权实在很难宣告自己是「治天下」的「中国」。二二○年汉献帝被废,曹丕即皇帝位。隔年,刘备就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宣告自己才是合法的汉皇帝继承人。这一年的孙权也建都在今天武汉附近的武昌,二二二年建立了年号黄武,但到二二九年孙权才称帝。我们可以理解这是孙吴政权没有称帝的自信,该政权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建构一个新理论以诠释它可以是一个继承汉的天下政权。

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可以关注孙吴要建立一个不同于汉的另类国家。二二九年孙权称帝同时将首都定在南京(建业),这是孙权将其政权往「海之国」发展的结果。第三世纪以后,岭南连结中南半岛的南海贸易开始兴盛,孙吴以长江下游的出口海的南京为基地,欲进入并掌握这个海之网络,包括与幽州的公孙渊政权建立政治关系,此燕国掌控了渤海湾,而通过渤海湾可以连结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孙权政权还曾征夷洲。夷洲何在一直有争议,但无论它在何处,这样的海上冒险都反映了孙吴政权积极要成为「海之国」。

又如本书所论,吴曾与蜀协议「二分天下」,即排除魏而分割原汉的州郡,这也可以推论吴要做一个新型态的政权。只是历史之神没有给孙吴足够时间。但吴亡后的四十年后却又开始了南北分裂,东晋与南朝也立足于南京。目前历史学家有兴趣探讨这几个南方国家如何建立新的政体型态,尤其如何与海有关。

 

其四,本书的第七章以后离开了政治史,第七章谈儒佛道三教,第八章谈「文学自觉」,第九章谈邪马台国与东亚国际关系。这些课题都是金教授的专长,值得读者倾听。

这几个课题也建构了这个时代独特的历史像。这一切都环绕着大帝国崩溃了。它既是因,又是果。过去四百年的帝国运作带来了人类最高的文明之一,它带来了稳定的政治制度及一定的理性,也同时带来了由权力而来的压迫。帝国崩溃也是文明转机的契机。作为统治者的儒者或继续在传统经学的脉络中思考新的人间社会的合理性,或者改接受佛教。所谓「佛教传来」,即进入各地域社会,将是其后中国历史的主线,本书有很好的讨论。而道教在这个时代则是提供给基层人民新的结合管道与精神的需求。文学更是这个时代的心灵。成熟的汉文写作以及书法既创造了各种权力机制,也使得被禁锢的心灵可以碰触到神圣的外在世界,进而拥有自由,即使是片刻。曹丕〈典论论文〉是这个文学时代的纪念碑。

最后,《三国演义》的开卷诗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若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由历史学而来的人生智慧,我想是金文京教授所盼望的。



~ ~ ~ ~ ~ ~ 

高上雯: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导读

罗运环:平势隆郎《从都市国家到中华》推荐序

许宏: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推荐序

游逸飞: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导读


刘永华:历史学家的人类学与人类学家的历史学

平川彰: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灭亡

孙英刚: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吗?

宫崎市定:中国古代史特有的发展进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