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才还在吃土,融资数百万、发力线上课的思博锐能改变现状吗?
在体育产业刚刚火热的时候,行业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融资事件,不少公司都得到了资本助推。然而《体育产业已经进入盛世,从业者们为啥还在吃土?》却依然引起了行业的共鸣。
又是一年多过去,行业中多了不少瞄准体育人才的公司,这样的行业现状可以得到解决吗?
文/ 刘 金涛
编辑/ 宋 鑫宇
3月21日,思博锐体育在京举办发布会,在宣布获得棕泉资本投资的数百万天使轮的同时,他们也宣布了与体育产业生态圈等公司的合作,并宣布新版官网即将上线。
思博锐创始人宋文昊告诉生态圈记者,本轮融资后,思博锐未来将聚焦线上课程、咨询服务和商学院。
的确,“46号文”走过三年多的时间 ,回过头看当初的豪言壮语,也让我们对体育的认知越发清晰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关于体育人才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人才是推动体育行业变革的力量之一,而五万亿的行业规模目标之下,人才需求不言而喻。但是,关于体育人才如何找到定位,并顺利进入行业,却并不是简单的上升关系。体育圈供需严重失衡,这中间还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状况,而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会出现“体育公司缺人,体育人才求职无门”的情况。
思博锐想要从中实现自己的闭环,而目前已经开展的三项业务也越发清晰,他们能够改变如今的格局吗?
从2008到2022,体育人才为何一直匮乏?
在产业时代到来之前,人才紧密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这其中关键的时间点便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2007年7月,国内首份《译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北京奥运会期间约需1万名体育专业翻译,但现有的数量只占30万名专业译员总量的1.3%,体育专业翻译列全部22种专业翻译的倒数第四位,属于严重紧缺。
延伸阅读:北体首体校长齐发声:体育人才的需求旺盛,体育院校挑战机遇并存
实际上,北京奥运会的人才的缺口渗透到了各个方面,从镜头前的记者、主持人到镜头外的营销、管理和场馆运营、赛事运营等幕后工作者,越是细节的地方越容易暴露出不足,而这在当时也仅仅是个开始。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并没有为我们带来成熟的体育市场,从体育事业过度到产业的“临门一脚”,还是来自政策。2016年7月,国家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目标: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口达到600万——在这个数字之下,便是体育人才的巨大缺口。
不过,缺口巨大却并不意味着机会就来了。在行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体育人才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行业真正的消化能力远不如想象中强大。
体育产业生态圈创始人骆达曾总结体育行业最匮乏的3种人才,分别是:执行者;在其他行业积累过系统性经验,并能将这些经验用以迅速补强体育行业的跨界者( 法律、娱乐经纪、产品运营、销售);学习能力超强者。
延伸阅读:新时代下的体育人才观:每年20万人才缺口下,更多跨界成关键 | 专栏
2016年11月,由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举办了“体育产业如何应对人才痛点”主题论坛上,时任乐视体育副董事长马国力表示,体育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在各个层面都缺少人才,而急缺的是实操型人才,“体育产业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个行当,拥有这些能力需要时间,虽然并不是很难,但需要时间、需要经验。”
的确,体育行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人才稀缺,但这也注定它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行业最需要的或许并不是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们,而往往是那些精英人才,有实操技能的精英人才,这需求越来越向着广而深的方向走去,而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歇。
姚明说,体育行业越来越成为复合型行业,场馆运营、装备制造、版权、培训,越来越多延伸到其他行业;
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王艳霞表示,北京冬奥会应大力加强冬季运动专业人才,专业工作人员、本土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加强;
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则认为,国际体育组织里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受重视,但我们在国际组织中的人还是偏稀缺……
因此,“从杂技团中选运动员”的方式,也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无奈之举,虽然人才问题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还关乎教育、政策和群众体育,但从2008年到2022,中国体育从事业到产业的过渡,仍需要做足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思博锐在内的体育公司,想要率先抢滩登陆。
融资之后,思博锐如何打好这场人才战役?
对于消除体育人才与行业需求之间的障碍,思博锐做了很多思考。
“我们曾做过一次调研,体育人才愿意花多少钱来找到工作,”思博锐创始人宋文昊说道,“答案是1个月的薪资,也就是说,体育人愿意花一个月的薪水来融入行业、找到工作,那么这便是我们初级课程的定价依据。”
据生态圈了解,目前思博锐线上课程设立了体育场馆管理,美国体育概论,体育组织,体育组织营收策略,体育数字媒体及营销,体育广告与赞助等多项课程,价格在79元,其中包括60到100分钟的快速行业入门、专家授课以及细致的职业发展建议,而之后将发布的版本则会加入详细的课后手册以及享受更好的观看、学习服务,而价格定在了99元。
“课程会分为学科类和实操类,”宋文昊表示,之后会根据学习情况为学员推荐课程,提供题库测评、复习资料,最终也可以进入考试,思博锐也会结合行业公司的从业者来给出题库,并颁发相应的证书等。
在课程推广上宋文昊表示,未来思博锐也将会进入校园、各大平台等,并与B端的企业招聘合作,为体育人才提供就业和上升的渠道。
而在线上课程之外,宋文昊关于人才的思考并不局限在如何从业上。据了解,在融资之后思博锐将发力体育咨询、访学与线下论坛等业务,为学者打开更多的学习渠道,同时也为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与联赛搭建了桥梁。
“现在我们的状态是浮在水面上,还没有扎根下去,”宋文昊坦言,创业一年多的时间并不长,而未来思博锐搭建起来的三大板块业务,仍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入,背后的巨大市场和机遇也是他们所期待的。
知识付费的第3年,体育行业迎来新时代了吗?
思博锐的“体育知识付费”模式显然解决了人才求学的痛点,而从“知识付费”的元年到现在已经是第3个年头,如今这股热潮仍没有消失,前几日又有一次营销课程刷爆了朋友圈,这样一个商业模式还处在不断挖掘的状态之下。
延伸阅读:新世相刷屏,但解决体育人的知识焦虑,还有更好的办法
但是,回归到我们羸弱的体育行业当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商业模式?
据《中国报业》报道的数据显示,一些知识付费平台的订阅产品虽然被用户购买了,但平均打开率却只有30%, 这说明一半以上的用户并没有实际消费“知识”,购买动机从冲动消费、追星、从众,到满足好奇心、心理慰藉等等,因而最终促成了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
延伸阅读:中国体育人才观念反思:一个误区,两对矛盾,三个回归 | 体育职人圈
“知识付费”市场存在虚火,而从购买动机上来看,“体育知识”似乎难以被广泛接受和追捧,因此体育学科类的教育,如何才能获取消费者的青睐?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与去年的795万人相比,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而随着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购买力显然是足够的。但是体育市场的人才承载力却是这个商业模式的天花板,如果没有巨大数量的体育人才就业,一旦出现人才外流,那么这个教育市场的空间显然难以保证。
传播学者蒂奇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中提出“知识鸿沟”的概念。他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有能力为获取知识而支付费用,因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这个“鸿沟”被弱化了,但依然存在,在去年中国体育教育论坛上宋文昊曾指出,人才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因此对于体育人来说,留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延伸阅读:《2017中国体育留学人才画像》发布!这里有「体育海归」的真实模样
那么,教育资源如何流入人才土壤,便是“人才生意”这一商业模式成立的关键。对于思博锐和众多发力人才的企业来说,海量信息充斥着各大平台,如何真正解决体育知识的学习,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体系,也是行业在之后需要思考的。
在商业模式之外,“知识付费”未来的战场仍是人才,教育、就业之后则是更为广阔的体育市场,不同的业务也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例如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向用户推送定制化信息,满足用户对知识的精细化需求,后续的社区搭建等等都是教育的后续空间。
可以说,在聚集人群之后,体育人才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北大何文义:人才是行业最大瓶颈,跳出体育思维才能做好体育产业 | 体育职人圈
如何破解中国足球人才极度匮乏的怪圈?这里是张路的6000字箴言
2018雪季来临:万亿市场前景下,滑雪教练人才缺口问题何解?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生态圈官网